邢慧潔
【摘要】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到“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隨著教和學關系的調整,必然要求我們今天的中小學建立起一種新的課堂模式,即把過去“教師中心,講授中心”課堂改變成為“學生中心,學習中心”的課堂。因此,廣大教師需要切實轉變觀念,重新構建起一種新的課堂形態,讓“學”居于課堂的核心地位,課堂的一切活動是以“學”為主線開展的。這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我們把它叫作“學本教學”。
【關鍵詞】學本課堂? 先學后教? 互助展評
【中圖分類號】G6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4-0174-02
學本教育的理念是尊重學生個體生命,相信學生學習潛能,依靠學生主動學習,實現學生充分發展的一種教育理想和信念。因為教學最大的資源是學生本身,只有當他們的潛能真正被充分激發,學習效率才可能真正提高。所謂的有效教學,就是“教”有效、“學”有效。“教”有效就是“以學定教”“少教多學”“先學后教”,最終實現“不教而教”; “學”有效就是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有效達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學本教育主張下,教與學關系可用“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多學少教”“因學活教”加以概括。
所謂“以學定教”,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學習準備、個性特點、發展潛能等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我認為,“以學定教”是現代課堂的基本特征,而“以教定學”則是落后的、集權的、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在課堂中的體現。在教學實踐中,“學”如何來定“教”呢?
首先,“學”決定“教”的先后,所以要“先學后教”。“當學習者具有一定的讀題能力后,盡可能地利用自我讀題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聽講’,在他們讀題、審題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只就他們在讀題中提出的問題去講解、答疑、討論、實驗、調查、探究……對他們沒有提出問題的教學內容,除非其十分重要,且這里的‘沒有問題’,只是因為其認識缺陷而呈現的‘假象’以外,教師都應堅決地摒除于教學計劃之外,這就是所謂的‘先學后教’模式的基本內涵。”先學后教是對傳統的‘先教后練’教學模式的顛覆性改革。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是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點。
其次,“學”決定“教”的多少,所以要“多學少教”。“主要是或者說更提倡教學時間的分配,學生多學,教師少教,以學生的學習為主。”許多教師以為教的多學生就必然學得多,實際的情況可能并不是這樣。老師雖然講得非常辛苦,學生卻并沒有學習或者說學習效率不高。當老師的“教”沒有轉化為學生的“學”的時候,一切的“教”都是沒有意義的。如何評價一個教師是否優秀,不是看這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他能否通過自己的“少教”調動學生“多學”,能夠以“有限的教”喚起學生“無限的學”,這才是真正優秀的教師。
最后,“學”決定“教”的質量,所以要“因學活教”。判斷一個教師的教學是否是高品質的,不能脫離學生的“學”孤立地分析教師的“教”,相反,正是要通過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
凡是不瞄準學生問題、不解決學生困惑,不激發學生興趣的“教”都是無意義的教,都是低效的教。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教師走進課堂,在不明白學生問題、不了解學生困惑的條件下,就開始自我陶醉式的大段的“演講”,不論老師的“演講”是多么的煽情和精彩,學生吸收了多少?知識的運用如何?內容能持續記憶多久?都未可知,所以這種教學是沒有多少意義的。真正高品質的“教”是直指學生問題的精辟講解。
為了大面積推進學本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改革,我概括了改革模式,即:“先學后教、互助展評”,以體現學本教學模式的四個學習順序:
一是“先學”。強調學生的前置學習,把學生的“先學”作為課堂的起點和教學的依據,為“后教”定向。我們把這種基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簡稱為“自學”。二是“互助”。強調學生的互助學習,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互助的方式來予以解決,也就是倡導開展以互助為基本特征的合作學習,簡稱為“互學”。三是“展評”。學生“互學”的成果需要在全班分享,或者“互學”的問題需要在全班解決,因此需要在全班學生互動交流與思維共振中深化認識,在學生展示和評價的“生生互動”中“釋疑解惑”與“達成共識”,我們把這樣一種以展評為基本特征的學習方式叫作“展學”。四是“后教”。在學本教學話語體系中,“教”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學生教學生,即所謂“先學后教,學生主教”。而“互評”與“展評”、就是學生教學生的方式,“互助”就是小組內部學生教學生,“展評”就是在全班范圍內學生教學生,其實就是對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小先生制”的創造性運用。第二層含義才是指老師教學生。老師要處理好教與不教的關系,有三種情況不教:第一,學生自學能夠學懂的老師不教;第二,學生自學有困難,但通過合作互學能夠解決的老師也不教;第三,自學有困難,通過互學依然有困難,但通過全班展學,已經解決了的問題,老師不教。老師只有在經過學生的自學、互學、展學以后,還有問題沒有解決時才可以教。
這樣,我們的課堂實際上就出現了四種學習方式:即自學、互學、展學、教學。前面的“三學”主要靠學生,后面的“一教”主要靠老師。這樣就把過去單一的只有老師講授的課堂變成學習方式更為豐富、更為多樣化的課堂。其中,自學解決微小問題,互學解決中等問題,展學解決高等問題,教學解決超難問題。可見,四種學習方式是分層次和有著不同要求的。
建立學本教學模式關鍵是要把自學、互學、展學三種學習方式融合進去,構成一個新的模型。我們提出的“先學后教、互助展評”教學模式,其核心步驟是自學、互學、展學三種學習方式的靈活運用。在學本教學中解決問題的基本程序:先由個人嘗試獨立解決(自學)、個人解決不了就在小組解決(互學),小組仍然解決不了就在全班解決(展學)。這三種學習方式怎樣應用進課堂中呢?
(1)自學
自主探究環節也就是自學,自學不是讓學生自由地、泛泛地、無目的地看書。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老師先提出自學要求或自學提示,然后學生帶著思考題,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學相關的內容。這一環節中,讀題非常重要,往往老師都習慣指名讀或齊讀,然后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這樣學生讀題的認真度大打折扣,實效性不強。平時我們要訓練學生會審題,先從訓練讀題開始,讓學生用心地、悄悄地讀題,讀后找出題中的關鍵字和關鍵句。讓學生對題目做到百分之百的心中有數,對深入理解自學提示有重要作用。自學提示的設計是本環節最重要的部分。因為自學提示是思維過程的提煉,是學生自主探索的“引路者”,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新知的認識與理解。
(2)互學
合作學習是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視的教學方法。隨著年級的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逐漸增強,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探究知識,但是他們獨立總結的算理算法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以至于在匯報的時候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把組內所有的方法都呈現出來,學生通過交流、比較、反思,從而理解不同的方法。
在課前教師可以給小組成員進行分工,找一個記錄員和匯報員,可以讓學生輪流來擔任記錄員和匯報員。在討論時,每個組員都要展示自己的想法,記錄員要將這些方法總結在一起,然后一起討論,進行評價和反思,最后選出一種方法。在集體匯報的時候由匯報員來匯報,這樣分工明確的合作學習會避免有的學生不參與討論的現象,通過這樣的一個環節,讓學生感悟到各種想法,從而優化自己的方法,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梳理自己的語言,在集體匯報的時候能夠更準確、更全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展學
以“生”教“生”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去講,讓學生去教學生,讓學生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在數學課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個這樣的平臺,讓學生自己把探究出來的過程和結果展示給大家,在展示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說具體的想法并說明算理,如果有學生提出質疑,就讓匯報的學生去解答,如果解答不了,就讓其他學生幫忙解決,如果學生都解決不了,教師再進行提示,此時教師只起到輔助引導的作用,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一個集體性的互相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反饋交流、質疑評價、總結生成,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深刻地體會其他人的思考方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能掌握幾種探究的方法,感受不同方法的利與弊,其實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利于認知規律的發現與掌握,教師只需要扮演好“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協助學生在合作中理解知識和規律。
早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已經指出:“教學過程正逐步地被學習過程所取代,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在讓學生學會學習上發生根本的變革。”這種課堂模式的實質,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就相關的問題進行互相探究、互相實踐、互相學習,整節課,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體驗著自己獲取知識的快樂。這正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學本教學“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建模——“當堂自學、同伴助學、活動展學、互動評學 、教師導學”,整個過程定位于學生的“學”,主張課堂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擺脫了教師的“控制”,課堂上通過激活思維,誘導自學,先學后教,不教而教,讓課堂回歸學生的世界,讓課堂變成陽光燦爛、靈性生長、青春飛揚的舞臺。
參考文獻:
[1]岳英.“先學后教”教學模式下讓學生成為生本課堂的主人[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