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摘 要:對于初中階段的教學,不論是哪一門學科教學改革的重點都應該集中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上,對于自然科學的生物學科來說,教學更不能脫離這個關鍵點。通過生物實驗教學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外,怎樣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形成最終的科學精神和專研意識,最終讓學生有獨立的價值觀和實驗習慣是所有生物教師應該思考的主要問題。文章通過闡述目前初中生物實驗課程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內涵,并提出核心素養引導下初中生物實現教學環節創新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生物教學;課程標準;實驗教學
一、 引言
根據初中生物課程最新的標準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起到的是輔助引導的作用。但是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很多初中生物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環節中依舊采用的是老舊的教學形式,“填鴨式”的灌輸,這樣就會使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受到較大的影響。為了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生物學習的核心素養,教師應該積極地促進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的時間能力,合理地引導,最終達到核心素質全面提升的效果。
二、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初中的實驗教學被多媒體替代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階段很多的高科技手段已經廣泛應用到教學中,尤其是動畫、微課等手段已經可以實現直接觀察的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初中生物教師便利用這些多媒體的高科技手段來代替直接的實驗操作,沒有真正地意識到生物實驗課程的重要性。有些教師一般只重視課程目標完成程度和教學計劃,再加上初中升學的課業壓力,很多教師便取消了生物實驗用多媒體來替代,學生的實際操作便演化成了教師示范和視頻的觀看,學生只需要記住實驗的結果,用來面對考試就可以了,這種趨勢降低了學生對生物這門課程的興趣,死記硬背的記憶導致生物這門課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二)實驗教學過程比較刻板,程式化、形式化較為嚴重
在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還處于刻板僵化的模式中,實驗課程走形式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生物實驗課堂中,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一般都是講所有的操作步驟和器材的使用方法對學生耳提面命,生怕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出現任何的紕漏,學生也只是按照教師的步驟循規蹈矩地操作,沒有自己思考的過程和實驗策劃設計的過程。其實在實驗開始前,學生已經通過課本知道了實驗的結果,對于現象來說,并不能得到學生充分的關注,整個實驗的過程也沒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雖然學生能夠完整地完成實驗流程,但是僅僅是走形式,學生從實質上說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學生的核心技能并沒有得到鍛煉。
(三)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重點不明顯
為了能夠達到學生成績提升的目的,有些生物教師在實驗結束后將需要記憶的要點和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歸納,方便學生的復習。這樣便會讓學生有了心理負擔,實驗結束便意味著有大量的知識點需要學習,有大量的資料需要記憶。學生就會漸漸地出現抵制生物實驗的心理,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驗教學。還有一些學生只是機械地操作并不能夠真正理解實驗的內容,即使在成績上得到了提升但對于生物核心理念仍然處于懵懂的狀態。教學重點的不明顯,不突出的后果還是很明顯的。
三、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內涵
生物這門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脫離了實驗的生物課堂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實驗教學不僅僅可以讓學生獲得相應的知識,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等,而這些能力都是作為初中生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在生物的實驗環節中,教師應該減少對實驗的干涉,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組織能力,在確保安全的實驗環境下,充分激發學生的大腦,將枯燥的生物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的直觀化和形象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
(一)培養創新精神,啟發學生探索能力
創新精神和探索能力是新時代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的核心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實驗教學環節,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理論性知識,或者直接把實驗的結果告知學生讓其死記硬背是極其錯誤的做法。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長的角度來看,生物教學的實驗部分是最能提升學生自身探究能力的途徑,教師應該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出發點創設出良好的研究環境,巧妙地設置問題,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實驗項目,而教師在這個環節中起到的作用應該是引導和指導。學生實驗后搜集實驗數據,通過相應的對比現象的不同,鼓勵學生利用已經學習到的知識和技巧創新新的實驗方案,這樣設計之后便可以形成知識的閉環,完善了自身的學習知識體系,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生物學習增強生命意識,培養科學素質
初中生的年齡階段一般為12~15歲,這個年齡階段是自身人格建立和精神品質完善的重要人生階段。教師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將自身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應該促進學生整體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其實就是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為其建立一個科學的態度和情感意識。科學的素養包括學生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動力,還包括在探索的過程中應該保持對自然的敬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意識。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初中生的性格還沒有趨于完善,對于生物教學來說,教師應該通過實驗環節引導學生完善一個具有科學觀和價值觀的品格,增強對于生命的認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生物實驗并不僅僅是為了升學考試,還應該保持對生命最初的尊重和了解。這樣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促進了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讓他們養成了科學的思想價值觀。
四、 核心素養引導下初中生物實現教學環節創新策略
(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教學實驗環境
在傳統教學思維的引導下,生物實驗就是教師拿著實驗設備在講臺上進行演示和講解,讓學生觀察得出結論,然后教師歸納結論,學生把結論記住就可以了。近些年,各個初中教學環境發生了一些改變,教師做完實驗后,學生按照老師的操作步驟進行模仿,雖然已經進行了教學升級,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在這樣的趨勢下,教師就應該分析學生的特點和整個學習水平設置相應的情景,引導學生參與實驗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動起手,還讓學生動起腦,這樣的教學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的。例如,我們可以將生活中的情景作為作業給學生布置,讓學生對比在吃米飯和喝米粥的時候咀嚼的變化,教師也可以把兩種食物帶到課堂讓幾名同學對比吃這兩種食物的過程中牙齒咀嚼和舌頭攪拌的區別,然后讓學生代表來進行闡述,這種是最基本的生活情節,卻涵蓋了生物學中最基本的知識,這種生活情景的創設,不僅僅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還能真正地讓學生參與到實驗方案的設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