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裕民

【摘要】我國古代數學成就輝煌,歷史上各個數學家對數學奧秘有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教師將數學歷史滲透在數學課堂中,使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了解,不僅能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努力探索數學奧秘,挖掘數學中的知識,還能逐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成長。
【關鍵詞】初中數學? 愛國主義教育? 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2-0036-02
一、結合我國古代的數學成就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泱泱大國,數學課程中的知識多數都是我國祖先所探究并且通過多次的演算而得來的。弘揚數學成就,宣傳數學名家,是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整個初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所以,要想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那么將我國一些從古至今的數學成就引入到課堂中是必要的。
例如:在教學“二項式系數”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與從古至今的數學成就進行有效結合,按照時間順序,制作成PPT課件,然后展示給學生,詳細為學生講解重點知識,介紹數學成就。如“北宋人賈憲約1050年首先使用‘賈憲三角’進行高次開方運算,南宋數學家楊輝在《詳解九章算法》(1261年)記載并保存了‘賈憲三角’,故稱楊輝三角。元朝數學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鑒》(1303年)擴充了‘賈憲三角’成‘古法七乘方圖’。在歐洲直到1623年以后,法國數學家帕斯卡在13歲時發現了‘帕斯卡三角’。”在介紹這個數學成就時,教師要配備合適的圖片和數學題目,如:下圖是一個三角形數陣,記an為圖中的第n行各個數之和,則a5+a11的值為(? )
A.1038? ? B.1040? ? C.528? ? D.1060
隨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分析這道題,引導學生尋找發現圖片中的規律,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掌握正確的計算方式,通過教師的幫助和引導,最終得出結論:a5+a11的值為1040,故選B。通過數學成就的引入能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現代人的優秀,對我國燦爛的數學文化有深刻的認知和了解,為學生將來的數學知識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借助史實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數學課本中的每一個公式、概念、定理等,都是數學界前輩通過不斷觀察、發現、探索、演算、總結而來的,充分地體現了前輩們的探索精神。在當前初中數學課本的前言中,具有很多故事性的資料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地閱讀此內容,激發學生探索深層信息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例如在教學“圓周率”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助史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學生詳細講解“圓周率”背后的歷史故事:“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周朝,我們的祖先就從實踐中認識到圓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3倍。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漢初年,我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里就有了‘周三徑一’的記載。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對圓周率精確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西漢末年,數學家劉歆提出把圓周率定為3.15471,東漢張衡——就是那位發明候風地動儀的天文學家,建議把圓周率定為3.1466。一直到了公元263年,三國時期魏國的劉徽創立了割圓術,才使圓周率的計算走上了科學的道路?!弊詈?,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的數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計算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的人,比歐洲人早了1000多年。
故事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都記錄了數學家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和努力,體現了他們的探索精神,通過這種精神對學生的感染,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對數學家們產生敬佩之情,將敬佩之情轉變為學習的動力,從而更加努力地挖掘深層次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逐漸形成。
三、通過實踐滲透愛國主義精神
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是數學課程的基礎特點之一,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強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課本題目中的汽車標志更換成我國汽車標志,如“一汽汽車、五菱宏光、長安汽車”等,并且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對這些汽車圖案仔細觀察,這樣既能讓學生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含義,又能讓學生掌握我國汽車發展歷史,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又激活了學生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再如,在講解“圓”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集體主義滲透其中,將“圓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把圓比喻成大家庭,將學生比喻成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每個成員在家庭中的價值和作用都是不同的,但在共同生活中都必須遵守著集體的紀律。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啟發學生:你們就是圓中的點,圓就是我們整個班級,班級的整體榮譽與我們每個人都是分不開的,如果都逐漸偏離集體,就無法得到集體的溫暖。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將集體主義教育更好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讓學生逐漸形成團結意識,而團結意識是愛國主義思想的前提。
四、運用電信事業的飛速發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教材中的插圖、例題、引言等,說明我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開放性、相關政策、建筑成就等內容,搜集相關的信息資料、數據等,創編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數學題目,通過數學題目、數據、信息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
例如在教學“一次函數”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課前搜集有關我國電信事業發展情況的相關資料。根據資料信息,教師課中進行靈活的題目編創。如,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電信事業的飛速發展、手機與電話的普及,電信資費進行了多次調整,現在從A地向B地打電話,按照小時計費是2分鐘之內收取0.1元,超出兩分鐘加收0.2元,求時間t≥2(分鐘)時電話費y(元)與t之間的函數關系式。教師提出問題后,以師生比賽誰算得快的競爭方式計算此題。這會給學生一種與教師一同學習的感覺,這種感覺對于學生來講非常新鮮,學生內心也會產生“要比教師算得快”的思想,會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思考、計算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快速掌握“一次函數”的相關重點知識,還能讓學生對我國國情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逐漸形成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努力奮斗的精神。
五、利用我國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的勞動、智慧是分不開的。建國以來,隨著人們的不斷勞動,整個經濟體系都在穩步上升,社會公共建筑也在逐漸完善。所以,教師在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愛國教育教育,借助數字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具體化,進而讓學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詳細了解。
例如在教學“數據分析”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如“讓學生理解數據的權和加權平均數的概念”“掌握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理解平均數在數據統計中的意義和作用: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特征數字,是反映一組數據平均水平的特征數”,根據這個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將課前搜集的一些關于我國社會經濟的數據展示出來,如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四季度6.5%的增速也超過市場預期。各分項指標顯示,2020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981億元,比上年下降3.9%;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18907億元,比上年增長2.9%;貨物進出口總額321557億元,比上年增長1.9%;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明顯高于9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完成全年目標的131.8%。
國家統計局稱,總的來看,2020年國民經濟運行穩定恢復,穩就業保民生成效顯著,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隨后,教師將相關數據制作成表格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分析這些數據代表什么,以及討論這些數據的重要性。在學生討論、分析結束后,教師詳細講解教材中的重點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通過數據的分析掌握我國的經濟情況,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生掌握重點數學知識的同時,逐漸產生濃厚的民族自豪感,逐漸形成熱愛祖國、奮獻國家的理念。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愛國之情,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等,為學生營造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環境,抓住每一個合適的機會,適當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從而更加努力地為社會發展,祖國進步而拼搏。
參考文獻:
[1]藺如鴻.初中數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1):197-198.
[2]盛杰.德育滲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必要性[J].東西南北,2019(24):116.
[3]陳家林.淺談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在初中數學課程中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9(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