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人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滲透,是升華語文教學,提升教學價值,引起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對情感的認知與感悟,從而來提升小學生綜合素養和人文素養。新時代語文老師,在日常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高度重視人文素養教育,融入人文素養教育,強化語文學科的溫度,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人文情懷,深化語文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 小學語文? 人文素養? 融入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2-0077-02
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成績是第一位,在教學中對德智體美勞的滲透非常少,所以學生的人文內涵和品德、品質修養是非常欠缺的。作為小學語文老師,結合新時代教學要求,吸取傳統教學精華,把它滲透到小學語文各個章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來培養有情懷、有擔當、有責任、有溫度的新時代少年,是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更深遠的意義的途徑。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忽視人文素養教育的主要原因
(一)對于人文素養的認識不足
雖然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學,與以往相比已經很注重語文內核的挖掘以及更多教育意義的發現與運用,但是由于思想觀念的原因,老師還是在教學中殘存著過去的觀念。首先,只教學,不重育。其實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我們都知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除了知識,就是思想和言行受到教育,以便端正學生的態度,讓他們正確對待學習。并能在語文課堂上積極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從課文中的故事、人物身上學習一些做人的道理,處理問題的態度等,使學生的內在品質發生變化,得到提升。但是,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老師只把語文當語文教,給學生傳授的除了語文基礎、語言基礎,根本沒有發掘語文教材中更豐富的內容,如歷史、文學、自然學科等,弱化了小學語文的教育意義。其次,對人文素養認識不足。人文素養是人的一種內在品質,所以好多老師以為,這些是天生俱來的,正如“人之初,性本善”一樣,不需要通過語文教學來教育或培養,是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最后,對于教材中的人文素養內容沒有意識,更發現不了,所以忽略人文素養的存在,就更談不上教育了。以上種種原因,歸根結底,都是老師認識的問題,所以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當然是缺失的。
(二)一直以來重成績輕素質教育的影響
不管是過去的語文教學,還是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其實老師一直沒有走出一個認識,那就是成績決定一切,決定優劣,這個執念潛伏在老師教學的理念中、過程中,老師的教學不經意間偏向智育,知識的灌輸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比如在《落花生》的教學中,課文點點滴滴中蘊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子女與父親的對話,父親說出的那些話都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人格品質的關鍵內容,可是大多數老師除了讓學生記著一句,“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之外,就沒有深入舉列講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這就讓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他們也領會不到課文中那么深厚的道理,錯過了對他們思想品質的培養,浪費了課文中的人文素養教育的意圖和素材。而老師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相對單一的基礎知識的積累上、形式似的段落總結中。所以說,老師如果不反思自己的教學,使教學浮在表面,只完成表面的任務,不深挖其中的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三)忽視了人文素養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
知識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小學生更不例外。小學階段也正是學生積累知識,拓寬自己人生道路的關鍵時期。但是,一個人如果裝著滿肚子的知識,沒有溫度,沒有感知,不但不利于自己的成長和發展,肯定對于社會的貢獻也微乎其微。而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正是在忽視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的這些東西,那就是人文素養教育。首先,老師沒有認識到人文素養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不太注重人文素養內容的挖掘,給學生灌輸的全是干巴巴的知識,缺少溫度和情感。其次,由于老師教學過程中的對人文素養的漠視,學生對于學習也一直是抱著完成任務的狀態。他們對學習、寫作業,應付各種考試等的整個過程沒有興趣,沒有情感。這種學習模式,不但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忽視了對內容中一些溫度素材的挖掘和發現,如人生道理、溫暖的故事、科學知識、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等等,給他們的人文素養教育造成缺失,也讓學生的成績忽高忽低,學習全被心情、態度操縱,沒有長久性、穩定性。
二、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素養的途徑
(一)在教學課文中,發掘人文素養
我們知道小學語文課文,篇篇都是精華,不管是從小學生的閱讀心理和習慣來說,還是整體文學性、故事性、哲理性來說,都有其深厚的內容。只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數老師沒有把課文的本質發掘出來,教學只停留在字詞和對課文簡單的分析上,所以使課文教學大打折扣,也使課文中的人文因素沒有被發現、被應用。其實,我們知道,小學語文課文中,每一篇都包含著作者濃烈的情感、人生經歷,對一些事物的看法,這些才是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吸取和借鑒的人生經驗,也是學生在學習中引起思考的內容。比如,《落花生》這篇課文,它的終極目標不止是讓學生積累幾個生字或生詞,如劈、獲、嘗、辨等等,也不只是把課文的段落大意直線性地總結出來,而要挖掘出課文語言中的價值觀,讓學生明白內在的本質才是人的本象和追求,外在多漂亮那只是表象,從而讓學生明白,做人要做有用的人。這是種價值觀的提升,也是小學課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如,它所包涵的人文素養,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需要養成的素養和品質,也是語文教學應該實現的教育價值。
(二)引導學生,拓展其課外閱讀空間
語言學科的特殊性,就是它的學習非常的靈活,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生活中時時學習語言,積累語文知識。比如,閱讀,就是生活中最方便、豐富,且比較有效的學習語文知識的渠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不能只盯著教材,盯著課堂,要想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僅課堂上、教材上的東西不夠,還要引導學生拓展課外閱讀,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積累知識、增長見識、培養情感,同時了人文故事,培養人文素養。比如,《條條大路通羅馬》《國學經典誦讀60篇》《讀書才知甜滋味》《小學生人文旅行讀本》等。只要老師結合小學語文教學,拓展教學,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并引導他有選擇地進行讀,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只能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還能提升綜合能力以及語文學習成績。
(三)老師以身示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
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眼中的社會除了父母、親戚和父母的朋友,就是老師。這些人以什么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會對學生有什么影響,可能我們大人并沒有注意到。其實對于學生認識社會影響非常大,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價值觀和綜合素養的養成。尤其是老師,教學生學習知識,樹立正確的思想,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他們的穿著打扮、行為舉止、語言、談吐等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尤其作為班主任老師,大多又帶著語文課,學生既怕又愛,所以,他們不但要博學、還要有豐富的思想,腦海中要有更多的人文故事等等,如果能在恰當的時候給學生娓娓道來,對于學生來說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實現更好的教育意義。我們知道,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如果自己沒有一定的人文素養,不要說教材中的東西挖掘不了,就是自己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會淪為紙上談兵,沒有實質的東西。所以,要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素養,老師首先得提升自己這方面的素養,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達到教學并育人的目的,實現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四)關注課后練習,挖掘人文素養的意義
好多老師習慣性地把有關教育素材或者意圖,通過課堂教學傳遞出去,很少有老師關注課后練習。其實,只要老師注意挖掘課后練習內容,也能從中發現很濃厚的人文素養教育的意圖。比如,在二年級下冊相關課文的課后練習《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一小篇文章給學生教了很多關于迷了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的方法,如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溝渠里的積雪等等,這些對于小學生來說,都是長見識,提高生活能力的知識,也是人文素養教育中的主要內容。所以,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重視對課文中人文素養的挖掘,更要重視課后練習中的人文素材,讓它們發揮作用,豐富小學語文中人文素養的教育內容。
三、結語
總之,人文素養是一個人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個人的立足之本、之根。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老師結合小學語文的特點,挖掘其中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真善美,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田良臣,劉電芝.移情教學: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江西教育科研,2001(6):39-40,42.
[2]周素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J].南北橋,2018(20):106.
[3]鄭麗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化素養培養摭談[J].課外語文(上),2019(4):166-167.
[4]王倩.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J].中華少年,2017(29):72-73.
[5]陳興坤.新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