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芬
【摘要】高中生物課程重視實驗教學,倡導探究式教學,本文以“被動運輸”的教學為例,探討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實驗教學,以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生物? 實施? 探究式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3-0134-02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 [1] 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在該課程標準的(一)課程性質中,對學生的學習生物學提出要求:“主動地參與學習”、對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提倡“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1]; 在(六)實施建議的教學建議中,提出:“組織以探究為特點的主動學習是落實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實驗教學是促成學生達成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支撐”。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式實驗的學習機會,通過親歷實驗,自主學習的過程獲取生物學知識,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實驗探究教學,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吃透教材,挑選、挖掘有利于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實驗教學內容。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學生物學必修1的第四章第1節“被動運輸”中,問題探討的“滲透現象”“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等教學內容,是進行探究式實驗教學的好素材,本文以該教學內容為例,探討高中生物學教師教學如何實施探究式實驗教學。
一、演示實驗,探究式進行“問題探討”
教材的“問題探討”介紹滲透裝置及實驗結果,教師在教學時,往往通過分析教材插圖“滲透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滲透作用”,而導入新課學習,學生是通過圖片和理論來認識滲透裝置及滲透現象的實驗結果。事實會是這樣的嗎?學生心中是存在疑問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改“看插圖說實驗”為讓學生動手動腦,“親歷實驗”,通過操作實驗過程,觀察實驗結果來認識滲透裝置及原理,達到“做實驗探究學習”,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首先,教師做好課堂實驗器材、材料的準備工作:? 1.制備半透膜:上課前2天,把兩個鴨蛋(為防止操作失敗,可以多泡幾個)洗凈,放入裝有醋的容器中浸泡,醋要完全沒過鴨蛋(醋如果多一些,蛋殼鈣質溶解的速度會更快)靜置1~2天,待鴨蛋殼的硬殼鈣質完全溶于醋中,用清水輕輕地沖洗蛋膜表面的物質,獲得由蛋膜包被的,軟軟的鴨蛋。用剪刀把在蛋膜剪破,倒出蛋清和蛋黃,再用清水沖洗鴨蛋膜,洗凈后,即可獲得半透膜(鴨蛋膜)。2.取2個半透膜分別套在2個長頸漏斗口,用橡皮筋固定。3.配制50%蔗糖溶液,量取30ml裝在小燒杯中,在溶液中滴加幾滴染液,把溶液染成顏色,編號①;另一小燒杯裝30ml清水,編號②。4.另取兩個大燒杯,盛等量的清水,分別編號A、B;準備2個鐵架臺用來固定長頸漏斗。
其次,演示實驗,創設探究情境。“生物學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和實施課堂上的科學探究活動,并提供必要的課堂環境和良好的氛圍”[2]。用實驗來創設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實驗探究學習。
考慮課堂教學時間較緊的問題,在課前組織學生做好如圖的實驗裝置:1.取兩個長頸漏斗,將長頸漏斗口(有半透膜的一端)分別浸入盛有清水的兩個大燒杯中,A裝置長頸漏斗裝入30ml的蔗糖溶液,B裝置長頸漏斗裝入30ml(等量)的清水中。2.把長頸漏斗固定在鐵架臺上,調節長頸漏斗內外兩側液面等高。3.裝置靜置一段時間。上課時,直接展示實驗裝置,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兩組實驗中,長頸漏斗內溶液的液面和外界清水液面的高度差,A組的長頸漏斗液面上升,明顯比燒杯清水液面高,B長頸漏斗內的液面與燒杯液面等高。為什么兩組液面不一樣了?實驗小組的學生補充說明實驗前的準備,兩組實驗裝置中長頸漏斗內的溶液的區別。學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激起學生展開分析討論。
最后,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自主探究。在操作、觀察、討論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下列的問題:1.為什么A組的長頸漏斗液面會上升,而B長頸漏斗液面保持不變?A組的長頸漏斗液面會不斷上升嗎?2.A組的長頸漏斗液面不再上升時,長頸漏斗內外溶液的濃度是否相等?3.如果用一層紗布代替半透膜,A組長頸漏斗液面會上升嗎?4.如果大燒杯中不是清水,而是與A組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A、B兩組的實驗結果會怎樣?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探究,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滲透作用的發生,需要滿足滲透裝置的兩個條件——半透明、膜兩側有濃度差,為進一步探究學習滲透吸水和滲透失水的知識奠定基礎。
二、探究實驗,體驗“質壁分離和復原”
學生在學習“滲透作用”“水進出動物細胞的原理”的基礎上,教師課前準備好實驗材料,指導學生實驗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先引導學生學習實驗探究的知識背景:展示成熟的植物細胞模式圖,回顧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大液泡等細胞結構,解析原生質層的結構組成,理解水進出成熟的植物細胞,主要是指水經過原生質層進出液泡。
在實驗操作之前,進行科學實驗探究方法指導:學生體驗分別泡在清水和鹽水中蘿卜條的大小和硬度,觀察萎蔫的和新鮮的蔬菜。提出問題:1.植物細胞在什么條件下吸水和失水?2.吸水和失水是通過滲透作用嗎?如果是,植物細胞中,相當于半透膜的結構是什么?3.除了觀察蘿卜條的大小和硬度外,你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直接觀察植物細胞是否吸水或失水?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針對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問題探討作出假設、討論實驗設計方案及可能觀察到的實驗結果、制作填寫實驗現象的表格,通過全班交流完善。
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指導學生觀察討論:1.觀察紫色洋蔥的紫色色素存在什么結構中?找出原生質層的結構?2.比較滴加蔗糖溶液前后細胞液泡的大小、顏色變化及原生質層的位置發生什么變化。3.畫一個失水后的植物細胞圖,并標出各部位的結構。4.從滲透作用的兩個條件分析,植物細胞失水是不是滲透作用。5.隨著植物細胞失水,與細胞壁分離的結構是什么?6.失水后的細胞,滴加清水,細胞的原生質層、液泡的大小、顏色又發生什么變化?通過問題驅動,學生在實驗中觀察、思考、討論,逐步理解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原理,認同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通過實例分析歸納出被動運輸的特點,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三、拓展實驗,培養科學思維
高中生物教學不僅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需要發展學生科學思維,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在完成實驗教學目標的內容外,可為學生準備更多的材料,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觀察或運用所學原理,繼續深入討論探究。(1)用紫色洋蔥內表皮細胞(無紫色部分)做實驗,是否能觀察到實驗的結果?用紫色部分做實驗有什么優點?(2)把30%蔗糖溶液換成30%甘油溶液實驗,細胞原生質層會發生什么變化?思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3)如果把滴加30%蔗糖溶液,改為分別滴加5%、50%的蔗糖溶液,實驗結果會發生變化嗎?(4)用葉肉細胞的表皮細胞做實驗材料,依次滴加30%蔗糖溶液和清水,氣孔的大小會發生什么變化?這種現象對植物有什么意義?學生必須理解真正滲透作用的原理,才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釋,實現知識的應用遷移。
此外,教師精心設計以背景材料引導思考探究的練習、圖片,引導學生用實驗探究的知識原理,解決其他聯系實際的相關問題,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和探究欲望,開拓學生思維。如,討論質壁分離實驗在下列幾種應用的原理:1.判斷成熟植物細胞是不是活的。2.比較不同植物細胞的細胞液濃度的高低。3.標簽脫落的兩瓶蔗糖溶液和硝酸鉀溶液,請你設計實驗加以鑒別。這些問題都要求學生整合質壁分離實驗的選材、原理和操作,能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實驗教學,符合“生物學科以核心素養為宗旨,教學過程重實踐的基本理念”。為使在課堂中切實可行,特別需關注幾個問題:實驗探究的問題要有課堂操作的可行性,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過程和問題討論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風格、能力傾向及對本學科學習的態度;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要由淺入深,具有“探究性”,而不是看著熱鬧;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處于主體地位,積極參與是探究式實驗教學的關鍵;教師適時的引導和評價,保證教學高效進行。正如教育家盧梭所說:“要由他自己希望學什么東西和研究什么東西;而你呢,則設法使他了解那些東西,巧妙地使他產生學習的愿望,向他提供滿足他的愿望的辦法” [3]。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劉恩山,曹保義.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
[3][法]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論教育.商務印書館.199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