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通識選修課程《物理與人類文明》教學為例,挖掘該通識選修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分析在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實現知識講授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并對上課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該課程中融入部分思政元素是必要的、有用的。
【關鍵詞】通識教育? 課程思政? 物理
【項目支持】2019年北方民族大學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工程科技類通識課程思政教育路徑探討——以《物理與人類文明》為例(編號:2019JYTS01)。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029-03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 為了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我們將思政教育元素,如價值理念、精神追求及理論知識融入到課程中,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一定的影響。任課老師對大學生的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深遠,所有的課程要有育人的要素和責任,要做到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所有課程都應充分發揮課堂上的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觀念、價值理念、理想信念、社會責任、國家認同感等[2],培養的學生要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尊重自然、具有綠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行動等。
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整全的人”,最終的目標在于人格養成,主要抓手是通識課程教學,可以通過一系列的通識教育課程學習,培養學生不僅具有較好的科學人文素養,而且具有開闊的視野、審美的眼光、健康的體魄等。通識教育在促進課程思政發展中的作用顯著,有利于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有利于系統設計、隊伍協同及成效檢驗[3]。物理類課程從事課程思政具有很多優勢,如受益學生廣泛,課程目標有利于實施課程思政,課程內容容易與思政內容銜接等[4]。《物理與人類文明》作為通識課面向對象是各年級各專業學生,學生層次高低不齊,在講述過程中不能介紹過多的公式定理,要著重介紹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物理學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科學思想和科學家們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素質。
二、《物理與人類文明》課程思政元素舉例
1.物理學家的光輝事跡
在講授科學發展中,介紹伽利略、哥白尼、牛頓等物理學家們一系列光輝事跡,以及歷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故事及主要成就,是他們敢于在失敗中挑戰多年來不變的準則,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偉大的科學成就。他們在失敗面前從不低頭,敢于面對科學研究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他們崇尚科學,不盲目迷信前所未有的權威,才承擔起了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介紹過程中著重介紹具有重大貢獻的華人,以此提升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如吳健雄、李政道、高錕、錢學森、丁肇中、崔琦等。通過介紹物理學家的光輝事跡和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希望同學們以他們為榜樣,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面對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正是一代一代科學家的創舉,一次次的成功,讓我們對下一次更艱難的挑戰更加期待,偉大的科學家們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要向他們學習,不畏艱難,敢于向前。科學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短暫的困難不能阻止科學的進步,我們要始終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
2.科學客觀的世界觀
物理學家在建立質點、剛體等模型的時候不僅在全面的看待問題,同時在分析問題時采用哲學上的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研究方法,在這部分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不能僅從表面上看待問題,要看到問題的本質。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物理學家雖然采用了歸納推理的分析方法,但是需要告知學生我們在采用這種方法的時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謊言永遠都是謊言,不管有多少人去重復它仍然是謊言,告誡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明確自己的立場,不能輕信謠言,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不唯書,不唯師,唯真理。不能輕信各種廣告的宣傳標語,處理問題要嚴謹。熱力學第一定律也告訴我們能量是守恒的,任何想違背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嘗試都是以失敗告終的,歷年來很多人想發明的不消耗能量但又可以做功的永動機就是無法實現的。通過這個事例可以教導學生做任何事情要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不能輕易相信,否則容易上當受騙。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可逆的本質,無序增加的本質認識過程,也是我們對自然界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當然,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可逆性也告誡我們時間也是不可逆的,要珍惜當下,歲月不待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創新理念
托馬斯·楊在推廣自己光的波動說過程中,受到牛頓所支持的微粒說的壓制,但托馬斯·楊沒有因為牛頓當時顯赫的地位而放棄自己的學說,他和菲涅爾攜手用科學的實驗數據,使光的波動說最后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波動說對微粒說并不是全盤否定,而是繼承正確的,否定錯誤的,在否定中繼承,在否定中創新。科學的發展都伴隨著重大的突破和創新,在授課中要鼓勵學生不畏權勢,要有批判精神。還要鼓勵學生在學習工作中不要一味地模仿,要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只有這樣,科學技術才能不斷的發展,才能有我們現在重大的科技突破。比如“天眼”射電望遠鏡,“嫦娥四號”首次著陸月球背面,高速磁懸浮列車,“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5G”技術等。
4.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及人文理念
在講述電磁學的發展中,將法拉第的生平著重介紹,出身貧困但為了能夠進入科學研究領域,寫信給皇家學會遭到拒絕后并沒有放棄,而是將戴維教授的4個小時的演講整理出一本精致的《戴維爵士演講錄》,用它作為敲開科學大門的鑰匙,在工作中他井井有條,不因為別人對他的羞辱而斤斤計較,一心投身于科研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發現,成名之后,拒絕為英國政府研制毒氣,樂于對公眾做科普講座,是一個具有崇高的人道主義者。講至此時,希望我們的學生要時刻不忘初心,堅持自己的選擇,做好本職工作,不被外界環境困擾,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踐踏實地干好工作。講述至居里夫婦發現鐳的放射性時,介紹夫婦倆沒有因為鐳的發現而致富,是因為放射性對癌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他們希望能減輕成千上萬癌癥患者的痛苦,因此沒有為鐳的發現申請專利,以致后來甚至買不起自己發現的鐳,這是何等的思想境界,何等的人道主義,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5.環保意識
講至電磁波譜時,可以講述南北極上空出現的臭氧空洞,紫外線等高能射線長時間照射皮膚引起的各種疾病。呼吁同學們保護環境,在日常生活中要減少破壞臭氧層氣體的排放,溫度微小變化能夠引起溫室效應,通過講解溫室效應的危害及人類面對溫度改變時的脆弱,使學生能從內心認識到減碳、低碳理念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熱力學第二定律表明熱量的自發傳遞具有方向性,系統從有序向無序是自發的,可以通過此引出環境的污染,污水排入干凈的河流中使整條河流污染的過程可以自發完成,但要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因此,環境保護要預防為主,作為青年大學生要時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珍愛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要有大局觀,就像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所提到的我們要尊重自然、建立環境友好的生態文明,建立清潔美麗的世界。
三、結果調查
課程結束,為了檢測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對參加本課程的學生進行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參與調查的同學總共251人,其中文科的99人,占比39.44%,理工科152人,占60.56%。年級分布大一學生45人,占17.93%,大二居多144人,占57.37%,大三58人,占23.11%,大四4人,占1.59%。在這些同學中,對課程思政了解的同學占61.35%,部分不了解的同學可能是由于課堂上老師沒有專門介紹,只是將思政內容融入課程內容中,學生沒有過多的考慮是否為課程思政,但實際教師在教學中已經引入了思政元素。
對于課程思政能否用于工程類通識課程教學中,只有7人覺得不可以,占所有人數的2.79%,其余同學中認為可以或某些地方可以。對于《物理與人類文明》通識課程結合思政教育內容是否合適,有93.63%的同學傾向于比較合適。當然在調查中同學們提到,目前我校學生在其他通識課程中引用思政元素的課程有但不是很多,專業課中引入思政教學的更少一些。
對《物理與人類文明》課程思政效果進行調查,大部分同學認為有幫助,只有1.2%的同學認為沒有任何幫助,對這幾位同學重新回訪發現,他們對本門課程的態度是認為該門課程是通識課,沒有什么重要性,只需要拿上學分就行。參加調查的同學們認為,從長期效果來看,課程思政的引入對他們來說肯定具有一定的幫助,希望能夠在更多的課程中引入思政元素。
在調查問卷中設置有主觀題:《物理與人類文明》課程思政元素中您學到了什么?這道題中同學們提到這些思政元素體現了追求真理的科學觀,認真嚴謹的學術態度、學術誠信,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工匠精神、生態意識等,培養振興中華為己任的愛國意識,愛崗敬業的責任意識,艱苦奮斗的精神,可以提高他們的政治素養、引領良好的社會風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可以讓他們傳遞正能量,為進一步深造做準備。在授課方法上,大家傾向于老師為主導的講授教學、討論式教學和專題式教學方式,大家也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微信推送、社會成功人士的專題講座等形式比較感興趣。
大家給的建議中,同學們提到首先要從學校和教師層面重視課程思政教育,應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去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進行總結匯報,上課形式也可以多樣化,多組織同學們進行討論交流,還應該結合更多的時事,融入更多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通過課程思政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老師可以結合相關視頻以便同學們更多的進行領悟,應注重實踐教學的效果。
四、結語
通過對《物理與人類文明》通識選修課程中思想政治元素進行探討,在課程中秉持“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育人理念,符合通識教育的育人目標。結合物理學發展中著名物理學家的先進事跡,物理學研究方法及物理理論中蘊含的道理等,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其中。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應用物理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習慣,培養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唯物主義世界觀。通過對上課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認為在該門課程中引入的思政元素符合課程需要,在教學中引入課程思政對他們的成長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今后進一步探討,如何進行思政內容考核,如何將實踐育人更好地融入課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問題驅動、教師引領、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探討知識體系與思政元素之間的關系,考慮如何將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如何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更近一步整合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精心設計思政元素展現形式,吸引更多學生選修此門課程,讓更多同學受益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葛晨光,高校理工科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方法途徑創新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上半月),2008(7):70-71.
[3]張威.通識教育:高校課程思政的有效促進[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6-37.
[4]夏雄平,曹雪麗等.“大學物理”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探究[J],科教導刊,2018(34):113-114
作者簡介:
楊翠(1989年7月-),女,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講師,從事工作:大學物理及實驗教學、實驗室管理工作,研究方向:物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