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維瑋
【摘 要】計算是小學數學必須掌握的能力之一,不論是圖形計算、解決應用題都需要有良好的計算能力。但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不同的錯誤,教師應轉變教學角度,對易錯知識點進行分析,并“錯誤”為有效資源,提前干預錯誤,讓計算教學更加高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干預錯誤;高效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考試中發現,計算題的錯誤幾率很高,而且同樣的錯誤會重復出現,這種計算錯誤現象,不僅在“學困生”中體現,在很多“學優生”中也頻頻出現,針對這些錯誤,很多人歸結于馬虎或不細心,但是分析其實質,原因并不是這么簡單,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錯誤進行分析,對易錯點有針對性的提出干預策略,幫助學生走出計算易錯這一誤區,提高學生計算正確率,讓計算教學更加高效。
一、干預計算方法,加深知識理解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計算是數學學習的靈魂,教師要讓學生總結正確的計算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準備教案,為學生展示計算過程,讓學生認真分析并總結計算技巧,并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鞏固計算知識,從而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但是很多學生只停留在觀察階段,不能總結計算的本質,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計算方法,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對計算方法進行提前干預,增加計算正確率。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一課中,教師給學生講解了兩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但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教師發現,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要用第二個因數中的兩個數分別和第一個因數相乘?為什么是兩層算式相加?為什么要錯位?于是教師用一道例題來為學生講解這些算理,教師列出32×14= 其中4和2相乘,代表的是4個2,而4和3相乘代表的是4個30,因此,8要寫在個位,而4個30的乘積要從十位開始寫,同理來說,1和2相乘代表2個10,所以,錯位從十位開始寫,通過教師對計算方法提前進行干預,學生對兩位數乘法的算理理解的更加透徹。
上述案例,教師及時捕捉到學生易錯點,將這個錯誤點作為學生探究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找到錯誤原因,幫助學生理清算理,掌握計算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學生解題效率。
二、加強知識對比,減少負面遷移
小學數學中知識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的系統性,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促進知識實現正遷移,但是在現實教學中,已有的知識會對新知識產生干擾,阻礙學生吸收新知識,我們稱之為負遷移。教師在教學中,在為學生講解容易混淆的計算知識時,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排除負遷移帶來的干擾,分析計算規律,實現知識正遷移,實效課堂高效教學。
例如,在教學《小數混合運算》一課中,教師先給學生寫出兩道整數計算題目,125×8=? ?25×4=? 學生瞬間給出正確答案,接著教師又寫出了兩道小數計算題:1.25×8=? ?2.5×4=? 學生也能快速給出答案,教師加大了題目難度:1.25×8÷1.25×8=? 學生迅速給出答案1;教師未置可否,又給出了另外一道題目:100÷25×4=? ?學生也給出了答案1;教師讓學生認真觀察并思考這兩個題目,學生發現兩道題目都計算錯誤,學生沒有按照同級計算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而是受慣性思維影響,將1.25×8和2.5×4直接計算,導致學生在計算順序上出現錯誤,得出了錯誤答案,教師又讓學生計算1.25×8÷(1.25×8)=100÷(25×4)= 從兩個算式的對比中,學生對混合運算法則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中,提前對學生的典型計算案例進行分析對比,引導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主動分析錯誤,發現錯誤并糾正錯誤,有效完成了知識遷移,減少了負面遷移帶來的不良影響。
三、督促錯題收集,促進學生反思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的自覺學習能力較差,針對計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不能及時進行更正,并分析錯誤原因,這就會導致一道錯題,教師講了一遍后學生還會錯,周而復始,錯誤依舊存在,缺乏收集錯題的習慣,這就導致學生計算效率低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對練習中出現的錯誤進行記錄,并對錯題總結分類,讓學生形成錯題集,由一道題目發現一類型題目的計算方法,促進學生反思,讓學生做到少出錯,甚至不出錯,提高計算準確率。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小數除法》一課中,教師給學生講解了小數除法商不變的性質,25÷4=6……1,那么2.5÷0.4=(? ) ……(? ),很多學生不假思索的給出了答案6……1,教師讓學生仔細審題,重新計算,并將這一類型的錯誤題目進行收集,分析錯誤原因,很快學生發現余數不可能為1,因為如果余數為1,可以與0.4相除,余數只能為0.1。仔細分析這一類型題目會發現這樣的規律,小數除法適用商不變性質,但是余數不會隨著小數的擴大而擴大,余數中的小數點,要根據小數除法中的小數點來確定位置,學生也總結出可以根據商*除數+余數=被除數的公式來驗證有余數除法正確與否。
上述案例,教師引導學生將易錯題型進行總結,詳細記錄錯誤原因及正確的解答方法,讓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便于學生更加準確的計算題目,培養學生總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四、設計趣味課堂,養成良好習慣
小學生受年齡和認知發展的限制,計算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學生在缺乏家長或教師監督的情況下,借助計算工具來完成運算,這導致了學生計算能力嚴重下降。這就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發展特征,設計教學方案,小學階段的學生,一般都比較愛“玩”,針對學生這一特征,教師可以以教材為基礎,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例如,在教學《分數加減法》一課中,教師了解到學生在審題、計算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師借助多媒體軟件,為學生寫出了很多易錯題型,教師利用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從中找到計算錯誤題目,每發現一個錯誤,系統會自動增加一顆星,每改正一個錯誤,系統自動增加兩顆星,如果將正確的題目標記錯誤,系統自動減少兩顆星,看誰能得到最多的星星?例如,系統給出1/3+1/2=2/5,學生發現錯誤并改為正確答案,系統自動增加三顆星,教師將根據學生錯誤的類型進行匯總分析,并讓學生找到錯誤原因,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準確率。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游戲來幫助學生練習分數加減法計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計算錯誤率,讓學生在“玩”中計算,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對易錯知識點進行總結分析,找到學生易錯類型,提前進行干預,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提高計算準確率,讓計算課堂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劉芬.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研究[J].華夏教師,2020(12):78-79.
[2]吳春芳.基于生本課堂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7):204.
[3]黃勝英.結合實際生活,體驗數學思想,提高運算能力——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J].教師教育論壇,2019,32(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