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磊
【內容摘要】初中歷史教學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但是歷史這門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它向學生傳授歷史人文知識,傳授歷史課程學習方法,同時還要求學生通過對歷史這門學科的學習上升期家國情懷。這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筆者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探究如何滲透家國情懷,成了教學的主要任務。
【關鍵詞】初中? 歷史教學? 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國家的感恩、熱愛的體現,真正對國家有情懷的人會主動去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歷程,知道歷史對一個國家來說的意義和價值。現如今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很多學生都將知識學習作為主要任務,而忽視了愛國教育、人文精神等的培養,最終導致很多學生在走向社會后,在愛國情懷方面還比較欠缺。歷史作為一門研究國家發展歷程,研究歷史文化的學科,和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聯系非常密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要結合歷史課本內容,滲透性的將家國情懷知識引入課堂之中。
一、課前導入滲透家國情懷教學實踐研究
將家國情懷滲透進入課堂之中,教師可以開門見山式的直接在課前導入環節向學生滲透家國情懷理念,讓學生在上課伊始就激發出自己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同時課前導入環節也是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的過程。學習動力的產生是由多種因素引起,比如:學生對課堂中的某個圖片感興趣、對某一則歷史故事感到非常神秘,或者在課堂上激發起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而家國情懷正是激發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感,從而喚起對初中歷史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這節課是,本節課從甲午戰爭這個歷史事件為研究對象,體現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闡述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和后果等等。在新課講授之前,教師并沒有直接將甲午戰爭的視頻和歷史事件展示出來。而是首先展示了在康乾盛世我國旅順大連的一篇繁華景象,在大連不僅景色秀麗,而且人們依靠漁業的發展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教師告訴學生:旅順大連是一個繁華富饒的地區但是最后卻被侵略者所占領和破壞。隨即教師展示了旅順大屠殺的歷史事件,通過影視視頻和歷史文獻資料學生了解到,日軍展開了為期一個多星期的大屠殺,之前學生了解過南京大屠殺,但是對于旅順大屠殺初中生卻不是很了解。通過對該歷史事件的了解學生的愛國情懷被激發出來,對侵略者的憎恨被激發出來。教師啟發學生:大家要在心中正確的樹立起愛國之情,激發自己對家和國的熱愛,我們必須要知道旅順大屠殺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與其相聯系的歷史事件是什么等等。經過教師這么一啟發,學生明白要通過一個歷史事件,樹立正確的家國情懷,樹立自己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必須要全面了解這個事件,要認真地學習與該歷史事件相關的歷史。
二、教學互動為主導的家國情懷培養教學實踐研究
在初中歷史新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新課教學是引導學生掌握歷史新知識的過程,對于初中生來說教師的課堂組織形式非常重要。有的教師心態非常的與時俱進,總是能夠組織和學生年齡特征相符的教學策略,但是有的教師課堂組織形式比較單一,導致課堂非常的沉悶,所以學生的聽課效率也不會很高。教師可以通過教學互動表演的形式,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歷史人物角色,在參與和交流的過程中,將歷史場景還原在學生面前,同時也滲透家國情懷的培養。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初中歷史:《抗擊八國聯軍》這一課時,其中“辛丑條約”的簽訂是本節課重點教學內容,同時該條約的簽訂也是中國近代歷史以來賠款數目最大,涉及的割地面積最大的一個條約。該條約的簽訂意味著我們國家正式完全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由于歷史與我們相隔的時間比較遙遠,而且我國目前的經濟和軍事均已經走向了世界的前列,所以學生更加難易感受到,當時清政府在簽訂這些喪權辱國條約時的情境。為了讓課堂上更加生動形象,教師開展了以此教學表演互動。讓班上八位學生分別扮演八個國家的外交官,另外三位學生分別扮演李鴻章和中國的外交官。教師提前準備好表演互動的材料,將這些材料分發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去學習和閱讀。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強調每一位學生應該要突出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點,可以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的方式來展現,比如扮演八個國家的外交官的學生,要突出他們的傲慢和不屑一顧。在與清政府商議賠款一事的時候,重點指出賠款的金額是根據當時清朝總人口數目來確定的,可以突出侵略者的蠻橫無理,也可以突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讓學生感受到弱國無外交,我國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懂得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應該要本著家國情懷之心,努力學習將來建設祖國報效國家。而扮演李鴻章的學生,也應該要通過表情和語言來突出身為外交官的他那種無奈之舉。
教學表演是將歷史過程完整的還原在師生的面前,讓學生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時代,歷史事件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自己的面前,不僅僅能夠讓自己更好的學習并理解歷史知識,同時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積極的作用。
三、微課教學為主導的家國情懷教學實踐研究
微課已經成為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手段,微課并不是對信息技術簡簡單單的應用,也不是將信息化手段單純的應用在課堂之中,而且有針對性、有組織有效率的滲透在日常教學之中,從而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習問題,實現某種教學目標的過程。以家國情懷培養為例,家國情懷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僅僅只是一個方面,是教師日常教學中需要完成的一項教學任務,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微課,有針對性地對某些內容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初中歷史:《香港澳門的回歸》這節課時,本節課的重點學生需要掌握香港澳門的問題是中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為了維護我國的統一大業,我國必須要通過合理的手段來收復屬于自己的領土。本節課內容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在完成統一大業時所付出的心血,以及為了維護香港、澳門繁榮穩定所做出的貢獻,知識點內容和家國情懷聯系密切。為了讓教學更加有組織性和目的性,教師精選鄧小平主席在為了讓香港回歸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談判時的情境,以及香港回歸那一天的儀式,作為家國情懷的素材。該素材是兩段真實的歷史影響。教師在課前制作了一個微課,該微課的主要內容就是這兩段視頻,同時對視頻內容進行分析和點評,并提出相關問題比如:香港回歸的歷史意義,為什么中國政府一定強制要求香港回歸?從作為一名中學生出發思考一個國家如何在國際地位上樹立起自己的尊嚴,領土的完整對一個國家來說代表著什么?教師所設計的這些問題都是從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出發,讓學生知道領土的完整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尊嚴,讓學生懂得我國的主權問題是一個不能夠商量的問題,認識到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先前那個清政府了,而是一個繁榮富強、人民當家做主有主權的國家,通過微課的學習讓家國情懷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
微課是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教學的綜合性產物,在教學中微課對教師來說已經成為一項非常普遍的教學工具,對于教師來講微課有著針對性強,有組織的特點,巧妙地將知識和目標結合在一起。例如以家國情懷培養為目標,微課可以融合與家國情懷關系最為密切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專門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避免了其他關聯性不大的學習資料的干擾,更為高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四、制作手抄報為主導的家國情懷培養實踐研究
手抄報是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歸納知識點的一種學習形式,它屬于一項課外學習活動,傳統的題海式教學對學生來講非常的枯燥無味,而且學生很快就會喪失對學習的信心,為此教師提出了通過手抄報來代替傳統作業設計,讓學生通過制作手抄報的形式來進行學習。傳統的手抄報活動中,教師很少會對手抄報內容和主題進行確定,往往都是讓學生自由發揮,所以制作出來的手抄報出現流水賬形式、主題空洞等弊端。以家國情懷為主題制作手抄報,給予手抄報一個明確的主題,同時讓家國情懷更好的滲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初中歷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這節課時,本節課要求學生對七七事變作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導火索,展開對與抗日戰爭相關的歷史事件的學習。本節課內容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學生懂得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國家涌現了一大批敢于和敵人作斗爭,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先輩,同時也了解了很多與抗日戰爭相關的歷史事件。課后教師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后學習形式,培養學生自主自覺學習能力的同時,將家國情懷教育滲透在其中。教師布置了一項以“愛國、愛家”為主題的手抄報活動,要求學生課后自主搜集學習材料,將抗日戰爭時期相關的歷史人物資料,歷史事件作為手抄報的內容,要求手抄報主題的切入點盡可能小一些。
手抄報的制作完全是學生課后通過互聯網,或者書籍來搜集資料的過程,學生在制作手抄報的過程中,會主動去搜集相關,并且圍繞主題對資料進行整合,從而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手抄報,并將家國情懷滲透在手抄報之中。
結語
家國情懷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與初中生而言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愛國素養和精神,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對自己的國家有敬畏之心。“以史為鑒”是歷史這門學科的一個特點,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了解歷史故事背后的發展和經過,從而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大任務目標。
【參考文獻】
[1] 吳榮華.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 華夏教師,2020(15):78.
[2] 王詩卉. 落實核心素養 培育家國情懷——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為例[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2):169.
[3] 陳梅霞. 歷史課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以初中歷史(部編版)教學為例[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09):168-170.
[4] 蔡振鶯. 基于家國情懷理念的初中歷史教學探討——以“偉大的開端”為例[J]. 西部素質教育,2018,4(18):89.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南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