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紅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閱讀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強學生從外部獲取知識的能力,而寫作教學則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但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通常是完全獨立的,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并未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一直難以得到有效提高。讀寫一體化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找到閱讀與寫作的契合路徑,使之有機結合對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文章主要探究了小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契合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閱讀;寫作
一、 前言
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走讀寫一體化道路顯然已經成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趨勢。從過去的語文教學中可以深深體會到,學生之所以寫不好文章,是因為缺少積累,對寫作方法掌握不足,而這則可以通過有效的閱讀訓練來實現。當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與技巧,才可以在廣泛地閱讀中汲取養分,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寫出優秀的作品讓別人進行閱讀,可見,閱讀與寫作是一個互動促進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
在新課標中,針對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在閱讀方面要求學生可以初步感受作品中優美的語言與生動的形象,用自己的語言復述作品大意,并能與他人進行交流;其次,在寫作方面則是要求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豐富自己的見聞,為寫作打下良好基礎。所以,培養與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共識,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效果并不明顯,走讀寫一體化道路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對改善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 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契合的意義
由于生活經歷與年齡的限制,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認知水平不足而無法理解文本內容,如無法精準地理解對景物、人物的刻畫,欠缺整體把握。另外,大多數小學生的生活圈是比較窄的,除了在家里就是學校,只有很少的時間才能體驗家庭與學校之外的生活,所以情感相對單一且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開展針對性的閱讀訓練,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力與表達力。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理解力與表達力,才能在寫作的過程中更好地創作,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進而不斷提高語文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閱讀與寫作教學進行結合,走讀寫一體化的道路。教師結合教學大綱選擇一些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閱讀材料,借助這些生動、新穎的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與他們一起探索閱讀技巧,強化他們的理解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增強寫作興趣,以此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而在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通過摘抄精美語句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不斷堅持必能獲得提高。對小學生來說,寫作的難度在于缺少素材與寫作方法,而素材可以通過閱讀摘抄進行積累,寫作方法的學習同樣可以通過閱讀進行。在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優美的語句,讓他們先將這些語句摘抄下來,隨后通過合作學習分析它美在哪里,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仿寫訓練,這也是創新基礎。此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進行常規思維訓練,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人生哲理,強化思維能力,自然就能在寫作中提煉出正確的文章立意。無論是人教版教材中的文章,還是課外讀物中,都有很多包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去在閱讀中進行感悟,提高思維能力,這樣不至于在寫作的時候出現偏題。還可以讓學生對同一類型或主題的文章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進行發散思維訓練,進而領悟作者寫作技法的巧妙與思維的獨特性。總之,閱讀與寫作在語文教學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兩個部分,將兩者進行結合,可以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 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契合的路徑
(一)指導學生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重視對語言材料的積累,還需進行擴展閱讀。在擴展閱讀中,教師除了要為學生選擇一些適合他們這個年齡段閱讀的內容,還應該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整理一些個性化讀物。只有通過不斷地閱讀,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高,這樣學生就會在閱讀中快速、正確的理解文章立意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從中受到啟發與教育。當學生對閱讀文本產生深刻的印象,才會更加確切感受語言的表現力與張力,從而反作用于寫作。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訓練,使學生在閱讀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接著對學生進行擴展閱讀訓練,幫助學生從優秀文章中汲取更多知識,并可以靈活運用到寫作中。針對閱讀教學的開展,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要指導學生學會積累。學生積累的前提是能夠讀懂、讀透文本,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積累,并延伸至課外閱讀中。首先,粗讀。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粗讀文章是為了他們可以初步掌握生字詞,并能夠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與整體情感。為了可以保證粗讀的效果,教師在讓學生粗讀的時候,應該提前布置合理的任務,如要求學生畫出文章中的生字詞、中心句等,通過這樣的閱讀來調動學生的口、手、耳和腦多感官參與。其次,細讀。細讀的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思考與分析每個段落的含義,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感情。例如,在《雅魯藏布大峽谷》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粗讀以后,初步掌握了文章的生字詞,且理解了文章的整體節奏與情感。隨后,教師便可以要求學生進行細讀,在細讀之前教師向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①作者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②閱讀后你的心理感受如何?等,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了文章,并根據自己知識經驗與喜好,摘抄了一些優美的詞句,為寫作積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