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蘇教版五下《圓的面積》一課,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取舍”,舍去煩瑣的數數、計算、告知,力求激發兒童猜想、驗證、建模,這有助于知識更自然地進入課堂,喚醒學習潛能,促進兒童的數學思維更好地生長。
【關鍵詞】生命數學;數學思維;猜想;驗證;建模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9-0011-03
【作者簡介】周麗琴,江蘇省宜興市陽羨小學(江蘇宜興,214200)教導主任,高級教師,宜興市數學學科帶頭人。
【設計理念】
1.舍“繁”求“趣”,支持“大膽猜想”。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合情推理就是猜想。《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指出了合情推理的重要性,提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探究圓面積計算方法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先引導學生把以r為邊長的正方形與圓進行對比,直觀感知圓面積可能是正方形面積的4倍少一些,3倍多一些;然后在教師指導下,分步、分組用數方格和計算的方法得到三個圓的面積;最后得到圓面積和小正方形面積的關系,進而發現圓面積是小正方形面積的3倍多一點。這種按部就班的推導活動,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筆者設計了“猜一猜”的環節,讓學生自由說說“這個3倍多一點可能會是哪個數”,直接把關于圓面積的猜想推到了πr2。其間,舍去了多次數方格的煩瑣,壓縮了探究時間,借助“三次猜想”,一步步逼近知識核心。
2.舍“近”求“遠”,支持“殊途同歸”。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因此,筆者根據學生的不同起點嘗試通過轉化進行認知突破,大膽舍棄了面積的直接計算,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實驗過程,感悟公式推導的多樣性,驗證猜想的正確性。學生通過把圓轉化成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等不同的圖形,動手、動口、動腦,最后殊途同歸得出了圓面積計算公式。這些不同的研究素材既保證了研究對象的豐富性,又保證了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按照教材的安排,本節課要應用圓面積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看到平面圖形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剪拼可以相互轉化),充分感受演繹推理的力量,經歷知識結論的形成過程,筆者果斷舍去面積計算的部分,把更多時間放在不同的轉化上,讓學生經歷了完整的“破繭成蝶”的過程,沉浸在思維之旅“原來也可以如此”的興奮之中,真正讓知識進入學生的生命,從而浸潤其生命。
3.舍“魚”求“漁”,支持“曲徑通幽”。
數學是抽象的,怎樣使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意義賦予?是直奔結論地照本宣科,還是曲徑通幽地自主跋涉?無疑,舍“魚”求“漁”的探尋更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建模的過程其實就是歸納的過程。圓的面積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角度,為什么不可以把兩個完全相同的圓拼成我們學過的圖形?為什么沿著直徑剪圓后不能拼成我們學過的圖形?筆者試著讓學生自己找原因,從而得出:沿著直徑剪開得到的半圓無法拼成我們學過的圖形;沿著半徑平均分成四份,看拼成的圖形,有點像平行四邊形,為了使它更像平行四邊形,平均分的份數應該更多。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想平均分的份數,電腦隨機演示16等分、32等分、48等分、200等分、1000等分……直至學生聯想到把圓無數等分時拼成的就是一個長方形。這種“化曲為直”“化曲為方”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的思維從“合情”走向“合理”。
4.舍“知”求“識”,支持“思緒放飛”。
本節課,教材的安排是轉化成長方形后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后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在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這種轉化的背景下,筆者思考:就一種轉化是否顯得過于單一?這樣的安排是否還是傳統的知識學習課堂?基于此,為了更大限度地拉伸學生思維的張力,釋放學生生命的潛能,體現“生命課堂”的精髓,筆者大膽引導學生多線并進(轉化成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經歷了“定向(想轉化成什么圖形)—操作(怎樣轉化)—比較(轉化前后圖形的聯系)—推理(從已知推出未知)”的探究過程,最終殊途同歸,得到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
【主要教學片段】
1.提出猜想,初步驗證。
(1)提出猜想: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半徑畫一個圓,正方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表示?看著圖形猜一猜,圓的面積大約是正方形的幾倍?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每個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數方格的方法算出圓的面積嗎?要使得到的面積更準確,你準備怎樣數?
(2)適時小結:我們通過猜測—數方格—計算,最終發現圓的面積總是正方形的面積的3倍多一些。
2.再次猜想,溝通聯系。
(1)繼續猜想:再大膽猜測,這個“3倍多一些”可能會是什么數?
(2)回憶溝通:回想一下,上學期我們學習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由此可見,一種新的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們一般可以怎樣推導?那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我們可以怎樣推導呢?
(3)探索轉化:看著圓想一想,要把它轉化成我們想要的圖形,你準備怎么辦?(拼一拼)能不能把兩個完全一樣的圓拼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不能)那怎么辦?(剪一剪)怎么剪?(沿著直徑剪)好,聽你的,把它沿著直徑剪開,能不能拼成我們學過的圖形?(不能)那怎么辦?(沿著半徑剪)
(4)感受“化曲為直”:這是沿著半徑把圓平均分成四份,看拼成的圖形,有點像什么?(平行四邊形)為了使它更像平行四邊形,你覺得應該怎么樣?(分得更多)你想把它平均分成多少份?(16、32、48、1000……)繼續這樣平均分成無數份,拼成的就是一個——(長方形)
(5)思索多種拼法:這是把圓平均分成16份后的小扇形,想辦法拼成我們學過的圖形。
3.操作驗證,殊途同歸。
(1)展示拼法:學生拼成的有長方形、梯形、三角形。
(2)推導公式:重點研究轉化成長方形的情況。看著這兩個圖形想一想,拼成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圓有什么關系?誰來說一說你的發現?
(3)探究其他轉化。
來看轉化成梯形的情況。梯形的面積怎么算?拼成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相當于圓的什么?梯形的高又相當于圓的什么?根據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怎樣計算圓的面積?
再一起來研究拼成三角形的情況。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你能像研究前兩種情況那樣來研究這種情況嗎?能根據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來計算圓的面積嗎?還有沒有用不同方法也推導出了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根據一個小扇形的面積再乘16也可以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4)溝通不同轉化之間的聯系:剛才,我們把圓轉化成長方形、梯形、三角形,推導出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從而驗證了我們前面的猜測是正確的。同學們,猜想、驗證、轉化都是數學學習中重要的思考方法,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要注意運用它們來探究新的知識。
4.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后反思】
本節課對教材進行了二度開發,省略了面積計算環節,引導學生對圖形轉化的多樣性進行了探究,使學生的生命潛能得到了釋放,他們有了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索。不少學生反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知道了原來再多思考一點可以發現更多更美的風景。當課堂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情感的需求、思想的激勵時,就是生命數學的最大呈現,也是筆者執教這節課最大的收獲。然而,因為一節課時間有限,很多環節未能充分展開,像數方格、公式推導等都未能給更多學生表達的機會。另外,本節課不少問題都具有較強的思考性,如為什么要沿著半徑剪?圓轉化成梯形、三角形后公式怎么來推導?教學時未能顧及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且因為研究對象的多樣性,影響了一些學生對圓轉化成長方形后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學中,筆者一定注意把“為了人,為了發展師生的生命”作為出發點,把“生成人,生成師生的健全生命”作為落腳點,以期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生命的潛能,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好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