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
【摘? ? 要】對于小學音樂課程來說,開展音樂教學不是為了培養學生成為專業人才,而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在當前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綜合發展的現代社會,培養學生具備最基礎的音樂審美與感受力是當前小學教育中音樂教師需要關注的重點。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應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感受能力,同時根據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針對性措施。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感受力;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8-0141-02
【Abstract】For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courses, music teaching is not to train students to become professionals, but to train students' music aesthetic ability. In the current modern society that advocates the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cultivating students to have the most basic musical aesthetics and sensibility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primary education for music teacher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music aesthetic feeling abi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targeted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usic; Aesthetic perception; Ability training
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感受力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很多人的音樂基本素養較低,音樂審美力較弱,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生需要不斷加強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的音樂審美感受力培養。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音樂審美感受力,具體又表現在哪些方面。筆者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A在彈鋼琴,彈奏的是一首名曲《上帝的愛》,這時A的朋友B過來問A:“我聽你彈這首曲子好多次了,這么久了,一直想知道這個曲子哪里是上帝,哪里是愛。”A頓時愣住了,一直按照樂譜彈奏的他雖然能夠很順利地彈奏這首曲子,但是面對這一問題卻突然無從說起。這個故事也給了筆者很大的影響,不禁思考,對于音樂來說,到底是音樂自己很難讓人理解,還是演奏音樂的人沒有辦法使聽音樂的人感受到音樂的感情所在呢?很多人直言自己不能聽懂音樂,立即熟悉一首曲子是相當困難的。
以當前某音樂App為例——大多數樂曲下方的評論區對音樂本身的討論非常少,基本都在講自己的故事,有些歌曲有明顯的錯誤都沒有人發現。因此人們會長時間地將錯誤的曲子誤認為是正確的。這也是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音樂審美感受力培養的社會歷史緣由所在。
二、當前小學生音樂感受力較低的原因
第一,教師能力。說到音樂教育,大部分人都認為在學校唱唱歌就完事了。以前確實就是這樣,但是隨著課改的進行,新課標做了許多大方向的改動。比如說以審美為核心時,要求教師講什么呢?欣賞曲目怎么講?在筆者小時候,教師放一首管弦樂合奏讓我們寫故事,完全不用考慮作品中包含的樂理知識,比如體裁、曲式結構等都不要考慮。現在非常要求教師的功底,比如需要教師弄清單三部和副三部有什么不同。據此,就算是音樂專業的畢業生,在這點上也是不能達到一定水平的。
第二,同年齡的學生,學習音樂的水平相差懸殊,原因除了音樂素質的差別外,主要是由于環境、教育及學生非智力諸因素作用。素質條件相仿的學生處在不同的音樂學習環境下,他們的發展也是極不相同的。比如,如果學校中歌詠比賽、器樂學習等音樂活動開展非常活躍,學生就會受到感染教育,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和音樂學習的熱情;如果學校對學生業余音樂活動漠不關心,聽之任之,那么,學生音樂興趣的格調降低。因此,應當精心選擇思想性和藝術性強,受到學生喜愛的教材,并且做到公平教育。
第三,教師的言行舉止也會影響到學生。有人說,教師在音樂課上應該既做“導演”又做“演員”。的確,如果教師精力充沛、舉止大方,學生就會被教師的熱情、真誠所感染,引起學習音樂的興趣。但是很多音樂教師將音樂課走形式化主義,采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往往會使學生感到“這節課怎么這么長?”下課鈴聲一響,學生感覺自己得到了釋放。學生對音樂課基本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惡。
三、培養小學生音樂審美感受力的措施
在以此為目標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調整小學的音樂課程設置,使其能夠與學生的日常更加貼近,通過情感教學的方式來開展音樂課的授課。為此,教師需要采取如下幾點措施來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感受力。
(一)培養學生基本音樂素養
如果縱觀整個小學的音樂科目教學安排,不難發現,小學音樂教育更加偏向于提升音樂素養,同時使其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音樂審美能力,從而奠定藝術學基礎,對于某些對音樂具有學習興趣并投入精力的學生形成一定的基礎。
1.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
傳統的先識譜、后唱歌的教學方式對于具備一定音樂基礎的學生來說效果良好。而對于某些農村同學來說卻非常困難,由于環境影響,許多農村學生從小不了解音樂,先天音樂素養較低,先識譜后唱歌的方式對培養其音樂素養來說效果較差。筆者更贊同在教學前通過播放音樂讓學生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跟著音樂做簡單的規律性動作,通過這一方式培養學生的聽覺印象,進而推動下一步教學內容開展,還能充分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在學生形成聽覺印象之后再讓學生唱歌,在潛移默化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降低了學生的音樂識譜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對音樂的熱愛程度。
對于一些具備基本音樂素質的城市學生,我們可以通過讓這些學生帶頭教大家識譜等方式,發揮帶頭作用,縮小不同學生之間的差距。對于教師來說,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把握課堂前15分鐘,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例如課前5分鐘的師生問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音樂的方式唱出來。
2.創造自主發揮空間
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避免過于枯燥的教學方式,這樣不僅會使學生感到厭煩,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的養成。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下,以輕松的心態接受音樂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音樂審美感受力。因此音樂教師要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轉變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想出答案。
(二)加強音樂的娛樂性
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基礎培養的重要時期,我們開展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應當放在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按照不同學生的特點不同以及實際需求,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傳統教學中的枯燥特征,通過多種音樂活動來豐富教學的娛樂性,營造輕松額課堂氛圍,讓學生放松下來,在放松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感受力。
四、結語
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要著重對學生的綜合培養,以音樂感知力為主,將各方面的知識教授給學生,提高學生能力,加強對學生的音樂素養以及基礎知識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的差異來使用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加強音樂的娛樂性,烘托輕松的音樂氛圍,放松學生的情感,同時為學生創造自主發揮的空間,在教學中要注重不同學生的基礎,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而提高音樂教學的有效性,推動學生音樂審美感受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小會.小學音樂課中音樂審美感受力培養研究[J].北方音樂,2019(20).
[2]戴菲琳.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感受力的培養策略[J].小學閱讀指南(教研版),2011(11).
[3]曾彥.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音樂知識與技能教學現狀調查與研究——以武義縣若干小學為例[D],2011.
[4]孫亞文.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華辭賦,2019(10).
[5]余亞平.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審美感受力培養對策[J].幸福生活指南,2019(15).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