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呂紅
【摘? ? 要】口語交際能力是一項基礎性的語文能力,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升應試能力,還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產生良好的助益。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時,需要依據教材內容、學生的性格、學生的實際能力等因素為基礎,合理引入課外的資源、讀物,為學生設計內容綜合性強、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全體學生都樂于參與的培養策略。如此,教師便能夠使口語交際培養內容成為語文綜合教育的一部分,確保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8-0167-02
【Abstract】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a basic language ability. Good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test-taking ability, but also produce good benefits to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When cultivating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lementary language teachers need to rationally introduce extracurricular resources and reading materials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the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actual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so as to design the content for students to be comprehensive and accessible to al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 training strategy that all students are happy to participate in. In this way, teachers can make the content of or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a part of comprehensive Chinese education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strategy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等應試考察較多的內容被教師重視,而口語交際這一在生活中應用較多的語文能力卻普遍被教師們忽視。相較于閱讀與寫作等擁有更長時間思考的語文內容,口語交際在生活中的即時性較強,學生一般都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這既是教師需要重視口語交際培養的原因,也是教師開展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活動的難點。因此,教師在設計與開展培養活動時,需要設計限時、結合生活的教案,以此增強培養的有效性。
一、引入課外資源,充實教材情境
教材中許多單元都包含口語交際板塊,且這些板塊中的話題基本上與當前單元的閱讀學習主題有一定的聯系。但由于教材篇幅的設計,口語交際板塊的內容相對而言較少,并且教材中也缺乏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具體指導。因此,在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口語交際教學內容時,教師需要引入課外更為具體或者更加有趣的教學資源,以此充實教材內容,并為學生創設更加充實、更有指導價值的培養情境,以此增強課堂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活動的有效性。
以《講民間故事》為例,教材中這一板塊的內容只介紹了講故事的一些技巧與要點,如講清楚故事的細節、在講故事時配上相應的表情動作,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講故事的能力。因此,在這一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做好調查,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知道的故事。教師則基于學生的反饋,在課前為學生準備好用于輔助的課外資源。比如,在教師了解到學生們了解的包括“精衛填海、年的故事、老和尚和小和尚、壓歲錢的傳說”等,教師就在互聯網上搜索與故事相對應的圖片,以及準備一些其他的故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結合教材的提示進行故事的講述。比如,小明在小組中講述的故事便是“精衛填海”,其在講述的過程中粗淺的理解了教材的提示,只依靠對故事的記憶對精衛的動作進行了細節的描述。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小明觀看多媒體上的一張精衛圖片,然后對小明進行提示:你看看圖片中的精衛,想一想你心中的精衛是什么樣的。再豐富故事的細節,比如精衛從哪里、怎樣撿東西,又如何將撿到的東西扔到海里。在教師提示后,小明與其他學生都得到了一定的啟發,同組學生甲認為:精衛可能是一只小鳥,因為它扔的都是小東西;同組學生乙認為:精衛應該撿拾東西的范圍應該是不斷擴大的。在同學們的補充下,小明重新講述了一個有著更多細節的故事。
二、關注學生生活,設計現實話題
如前文所述,教材中的口語交際內容一般與所在單元的閱讀主題息息相關,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在口語交際培養活動中學習之后,較難將相應的學習成果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因此,在培養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挖掘出可供交流的話題,以此輔助學生遷移應用口語交際的學習經驗,提升口語交際培養內容的綜合性。
以《講民間故事》為例,這一板塊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能力,所以即使學生講述神話故事,也能夠鍛煉學生的“講故事”能力。而在引導學生以講故事為基礎鍛煉口語交際能力之后,教師還應當拓展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剛剛我們從實踐中得到了講故事的技巧,那么這些技巧是否可以用在生活中呢?請你們想一想最近生活中發生的趣事,然后應用講故事的技巧向同學們分享。”在教師的引導下,小張舉手說:“我來講昨天一件郁悶的事。我家養了一只小狗,昨天在帶著它在樓下散步時,它看到一灘水,就興奮地跑過去玩水,用繩子都拉不回來。然后它玩了一會兒后,又想撲到我身上,我一邊呵斥它,一邊跑,但還是被它弄濕了褲子。”教師聽完之后給予積極的回應:“哈哈,那你的遭遇可真是不幸。但是教師感覺你的故事不夠細致,也沒有體現出當時情感。其他同學能說一說你們認為應該如何對這個故事進行更細致的描述?”小劉就舉手說:“我認為這個故事對小狗的描述不夠具體。比如我家的小狗也很調皮,調皮在哪里呢?每次出門它都會四處亂竄,又蹦又跳。在小區中散步的時候,一會兒聞一聞花,一會兒又圍著我轉幾個圈。小張的小狗那么調皮,應該也會有類似的舉動。他在講故事時可以適當說一說類似的舉動。”通過同學的故事講述以及相應評析,學生能夠逐漸將口語交際的技巧遷移到現實中。
三、積極開展活動,增強規則設計
口語交際是一項應用性較強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只在課堂中開展短時間的教學與訓練是不夠的。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外積極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并為這些活動設計獎勵性、競賽性的規則,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設計課外活動時,教師可以從校內課外活動與家庭課外活動兩個方面切入,并且設計不同的活動開展方法與活動規則,保證兩種活動的有效性。
以《講民間故事》為例,教師可以在口語交際教學之后,開展覆蓋校內外的講故事活動。在校內,教師可以在下午放學后的時間中留出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講故事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們先在小組中講故事的片段,然后評價出小組中故事講得最好的一位成員,由他代表小組與其他小組的學生競賽。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即將學生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小組的贏家,這一類學生要完善自己的故事片段,與其他小組的同學競賽。第二類是聽眾,他們不講故事,而是專注聽第一類學生的故事,從聽中分析問題,或者學習講故事的方法。第三類是分享交流類,這一類學生各自組成團體,為彼此講故事,并相互交流講故事的技巧。總體而言,課外的活動是較為寬松的,教師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開口。當有學生進步與取得成就后,其他的學生自然會進行模仿,迎頭趕上。此外,教師還可以將這一活動拓展到家庭中,即讓學生結合美術等學科,自主制作道具,以演繹的方式講故事,并將這個過程拍攝上傳到網絡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口語交際設計應當以教材為基礎,然后拓展至生活,最后進行合理的實踐活動設計。在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引入課外的多媒體資源,充實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樂說的情境。其次,教師要在教材的基礎上,為學生設計基于現實的補充話題,增強口語交際與生活的契合性。最后,教師需要在課堂內外、學生家庭中以合理的方式開展口語交際的鍛煉活動,通過多種活動鍛煉學生相應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侯亞瓊.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J].新課程,2020(38).
[2]李傳靜.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探析[J].語文天地,2020(24).
[3]焦芳俠.拓展課程資源,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J].語文天地,2020(21).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