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雪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重點內容中就包括概念類的知識,而且概念類知識是相關數學原理和規律的基礎,學生只有對概念類知識有了很好的掌握,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可以有效地開展下去。文章分析了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構建,闡述了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構建教學設計的原則,并進一步探討了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構建教學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構建;教學設計
一、 前言
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難點,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枯燥且乏味,小學生要想深入掌握概念類知識的核心內容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應科學合理地設計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的教學,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自主構建數學概念,對概念進行深刻的理解,并學會應用概念,使得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二、 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構建概述
小學生學習概念就是讓學生掌握事物所存在的本質屬性,并進行相應的區分。小學數學概念主要有以下類型:其一,初級概念,即從現實的世界中根據空間的經驗和事物的數量能夠直接獲得;其二,二級概念,即在已經存在的數學概念基礎上通過推理和概括獲得。初級概念和二級概念有著不同的概念建構方式,一種是概念的形成,一種是概念的同化。
通過感知和辨別具體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本質屬性從而形成概念,也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其中依賴于一些思維活動,該建構方式一般在低年級的小學生中比較常見。概念的同化就是學生根據原有的概念、事物的本質屬性進行重新定義。概念的同化需要和學生原有的概念進行對比,之后精確分化新概念的本質特征,有機結合新舊知識,從而重新建立的概念,學生積累足夠多的初級概念使該構建方式的前提。
學生需要根據認識、理解和應用等過程來構建概念,因此,概念的形成和同化都需要學生進行一些思維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思維活動來獲得數學知識。
三、 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構建教學設計的原則
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構建教學設計應根據小學數學概念的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因此,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自主性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因此,應通過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思考課堂的內容。另外,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轉變自身的角色,在對小學生講解概念類知識時,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幫助學生對概念類知識的核心內容有個深刻的了解。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的教學中應遵循自主性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將獨立探索能力充分地發揮出來;第二,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中教師應適當地給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勵;第三,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品格,鼓勵學生多思考,敢于提出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意志更加堅強。
(二)直觀性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學習行為包含很多的主觀感受和日常生活經驗,所以,小學生在理解相對比較抽象的概念類數學內容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在講授小學概念類知識時,應使課堂內容更加直觀,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點進行轉化和分層為一些具體的內容,之后再逐漸地引導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仔細研究分析相關的數學概念,使得為學生所提供的概念理解資料更容易被學生觀察和學習,教師幫助學生對歸納和概括數學概念。除此之外,教師所選擇的授課形式應該多樣化,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相關的數學概念內容充分地展現給學生,這樣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授課方式,從多方面全方位的理解和激勵數學概念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鞏固數學概念內容的本質。
(三)語言結合思維
小學教師在向小學生講解數學概念知識的過程中,需要融合生活實踐,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得到充分的調動,這樣,學生認知和應用概念類數學知識的水平也會相應地有所提高。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需要思維和語言的結合,只有充分結合語言和思維才能夠開展有效的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的教學授課活動。教師利用語言引導學生對數學概念進行觀察和分析,進而學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其內涵。同時,通過不斷的發散和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總結和歸納數學概念,使學生思維完成從具象到抽象的過渡,從而形成一個系統化的邏輯思維。
四、 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構建教學設計的策略
(一)對數學概念的感知認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手段也不斷豐富,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概念類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使得課堂教學環境更加理想,有利于學生對數學概念有個深入的了解。教師在設計案例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和思維以及小學數學的特點,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出概念類的知識,這樣不但有利于開展教學授課活動,同時還為學生深入理解概念類知識提供有利條件深化感知,進而掌握和應用概念類的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開展分數的教學時,為學生創設一個怎么才能公平的分蘋果這一問題,在設計問題時應層層遞進,即總共6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人,每個人獲得幾個蘋果;把3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人,每個人獲得幾個蘋果,將一個蘋果分給3個人,每個人獲得多少。學生在回答前兩個問題時很容易,但是在此過程中對平均分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而且還能夠感受到分數一般在分東西的過程中會被用到,從而認識到有必要學習分數,最終形成了對分數的初步感知。
(二)對數學概念的體驗理解
在充分認識數學概念類知識之后,教師應逐漸地引導學生將概念類的知識應用在實際中,以此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強化和鞏固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師應有機融合概念和具體的教學活動,指導學生直接面對概念所產生的具體數學問題,學生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使得對數學概念知識的認識得到不斷的調整和完善,進而對概念的核心本質有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師利用動畫展示一個蘋果平均分成三份的過程,同時向學生提問:我們把這個蘋果平均分成幾份,每份蘋果同樣大嗎,分別用什么數表示。學生通過對整個過程的觀察,能夠對1/3的意義有所了解,教師鼓勵學生用語言將其表達出來。學生通過觀察和教師的講解能夠體會到分數的形成過程,了解了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同時,學生通過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對分蘋果過程的理解,加深了分數所代表的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原本觀察到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從原本的感知過渡到抓住事物的本質,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