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茂榮
[摘要] 在現代教育理念和需求的支撐下,班主任要想實現班級建設和學生進步的并軌發展,應當以學生為中心,以其個性化發展為方向,讓其以更好的狀態面向學習和生活,從而實現建設班集體的最終目的。文章以筆者自身班集體建設和學習經驗為依托,以筆者所教班級“欣欣向榮班”成長為背景,以班級建設中學生個性化發展重要性和學生個性化發展下班級建設原則為基點,探究中學生班級有效建設路徑。
[關鍵詞] 個性化發展;班集體建設;欣欣向榮班;成長
眾所周知,現代教育注重學生個性視野下的全面發展,如學生德、體、行等的培養。筆者所教班級名“欣欣向榮班”,為了助力學生全面發展,需要深入研究學生個體差異,了解學生個體成長需求,采取更加合理與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以實現班主任“教書育人”的真實目的。探究學生個性化成長下的班集體建設,于學生、教師進步和專業發展而言,具有現實而積極的意義。
一、班集體建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價值認知
從社會對教育反饋的信息可以看出,學生在參與班集體建設過程中獲得的正向個性素養,有助于學生和教師社會道德、家庭道德、職業道德及學習道德等良性行為和技能素養的形成,有助于各項素養的綜合性發展。具體而言:首先,以學生為角度,一方面學生在參與班集體建設過程中,會將自身個性化屬性融入班級建設中,進而在班級文化屬性中形成一個個輻射點,這些輻射點相互交合,且會在反饋過程中影響學生個性化正向發展,讓班級建設擁有更佳的人性化屬性。另一方面,班級建設在學生個性化并軌過程中,重構或完善學生中心、經驗中心、教學中心,從而凝聚更強的班級力量,形成更佳的班級生命力。其次,以教師為角度,教師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班級建設理論支撐,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成長趨勢,讓教師主動完善自身教學技能和措施,不斷填補自身班集體建設技能空白,從而形成更佳班集體文化體系,以拉近學生、教師、班集體之間的距離。
二、班集體建設引領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原則遵循
要想在中學生個性化視野下提升班集體建設效果,需要遵循一定原則,具體而言:首先,適應性原則。即班集體建設不能不動態調整班級相關制度,要跟隨學生成長軌跡,制定符合學生個性成長趨勢的制度措施,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班集體中,提升其團結、協作、互助等意識和行為。其次,參與性原則。即要以各種方式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比如班級班規制定、班級團建、班級競技活動等。其三,規則性原則。即建設過程中要相對嚴格執行各項班規班紀。簡而言之,對于確有隱情的學生,應進行人性化處理。比如,某學生確因家庭原因上課遲到,在了解清楚后教師一方面要及時撤銷對該學生的處罰,并將原因告知班級其他學生;另一方面應及時引導該學生,并利用班集體力量助力該學生恢復生活與學習狀態。其四,個性化原則。即由于學生發展具有特異性,比如學習基礎或理解力差異等,要因材施教地進行引導。其五,發展性原則。即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依據其生理、心理、喜好等發展方向,調整班級建設內容方向。
三、指向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班集體建設有效路徑
在學生個性化發展模式下,教師應從多個角度融入發展因素,為班級建設添磚加瓦,營造良性班級學習和成長環境,以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具體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
1.堅持學生中心立場,建構班級制度框架
班規是維系一個班集體正常運行的關鍵,但制度的制定總歸是冰冷的,需提升班集體建設活力,提升學生對班級班規的認可:首先,以自身經驗制定班集體基本框架。即學習框架、紀律框架、衛生框架、晚修框架及早讀框架等板塊體系。其次,召開班級會議,讓學生自行投票決定各項規定和制度,需注意此過程需要教師引導,以防止出現低價值和低效率班規。其三,動態修正班規。即教師以學生個性發展為中心,在學生發展到某一階段后,某些條款不再適用,那么應再次讓學生進行投票,動態完善班級班規。
2.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建設溫馨班集體
優秀的班集體通常表現為“學生欣賞老師+老師欣賞學生”,而要想達到這一效果,教師在建設班集體過程中,要主動關注學生,了解學生個性所需、成長所需,挖掘學生閃光點,為師生互鑒互賞奠定良好基礎。首先,搭建互鑒互賞環境。即搭建一個思考環境,讓師生相互挖掘對方亮點,比如教師在學生生活和學習中融入學生評級體系,全方位評價學生好的行為、好的思想,并將其體現在學生的作業評級中。同時,在教室墻上劃出一片區域,讓學生在其中寫一些贊美教師的話語。在師生相互挖掘對方亮點的過程中,就會形成一種溫馨、正向的學習環境。其次,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主動關注并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筆者班級中的小A,由于家庭環境原因,該學生個性一直較為內向,同老師和其他同學交流較少。筆者利用課余時間,同小A同學進行“心換心”:筆者將對小A的欣賞內容展示在她面前,讓她了解自身的優勢和閃光點,喚醒隱藏在該生心底的自信心。
3.強化精神文化建設,潤澤學生與班級共發展
班級精神文化,主要指在實踐過程中被班級大多數成員認可的共同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信念等意識形態。從集中反映的情況看,主要是指班級的精神面貌、個性和本質。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集體是教育的工具。”班集體向心力需要學生個性化力量的注入,以實現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以激勵學生良性發展。同時,在班級建設中,若缺乏良性溝通或學生不團結,必然會影響班級的管理效果,降低班集體整體效能的輸出。因而,在班級建設過程中,應降低學生旁觀度,提升學生參與度,讓學生個個成為班集體中的主人,在這個集體中發現新的自我。因此,筆者嘗試“一事一評”,分階段推出班內多種“明星”,可以是寫字、表演、關心同學、進步明顯等各方面的“明星”。這樣形成“星光燦爛”和積極向上的局面。從被表揚的同學角度看,積極的行為得到了肯定,增強了自信;從未被表揚的同學角度看,形成積極發現別人長處的習慣,知道可以從多種角度使自己也變得出色,產生自我激勵的作用。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在發現他人優點的同時,不斷完善自我,從而有效改變人際關系。
綜上,班集體建設對于學生發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應更加重視學生個性化屬性的融入。要全面研究既符合學生發展,又符合班集體建設的措施,以提升建設效果。要動態調整班級建設方向和措施,為學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允利.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班級學習社區建設的實踐研究[J].天津教育,2020(31):119-120.
[2]倪義花.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助力學生個性化發展[J].當代家庭教育,2020(15):20.
[3]唐羽.基于學生主體性訴求的班級文化建設路徑[J].教書育人,2020(07):65-66.
[4]楊朋兵,王彥芳.淺談初中學生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讀寫算,2019(1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