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惠敏
摘 ? 要: 隨著新課改的逐漸落實,教育部越來越重視學生心理教育,對初中美術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新時期,在初中美術課堂上對學生實施心理教育,不單單是教育發展需求,還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本文針對新時期初中美術和心理教育融合教學的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為相關業界人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推動我國初中美術教學水平穩步提升。
關鍵詞: 初中美術 ? 心理健康教育 ? 融入
1.引言
與其他學科不同,初中美術課程教學主要以學生學習情況和身心發展為前提,教學內容、目標和理念都是面向整個社會的,在美術教學中,既能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與能力,又能將更多藝術美與知識呈現給學生。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將向美、向善及向真的心理教育與美術教學相融合,使學生心靈得到啟發,健全人格,培養思維能力與意識,為學生更加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現狀
學生心理變化及自身學習習慣動蕩最明顯的時期是從小學到初中的跨越,這也是初中學生心理問題愈來愈突出的主要原因。教育必須加強重視和解決該問題,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全面客觀考慮學生心理問題的起源與相關解決方法。
首先,由于學生步入初中階段后,需要重新適應陌生的環境,學生會有恐懼感。初中與小學不同,初中學習相對緊張,學習任務較重,突如其來的學習壓力會加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另外,在小學階段,學生與教師、同學比較熟悉,不管是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遇到問題,可以經常和同學、教師訴說,學習時心理較為輕松,相反初中階段學生在陌生環境下,面對陌生同學和教師,在遇到問題時難以啟齒,學生的心理壓力無從消解。
其次,一些學生在小學階段一直名列前茅,經常獲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或榮譽,好勝心相對較強,進入初中階段后,學生引以為豪的成就成為過去式,大家站在新的起跑線上,都是新人,導致學生行為上的被動與情緒上的落差較大。部分學生因為沉浸在往日的榮光中,放不下以前的成就與身份,難以融入新環境中,造成自負或自卑心理,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成績,還不利于學生日后發展,急需教育工作者加強重視并解決。
最后,初中學生除上述兩方面心理外,還會出現孤立的心理狀態,究其原因是一些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后,學習節奏相比小學更加緊湊,忽視周遭的人際交往,將精力更多放在學習上。另外,一些學生抵觸陌生環境,孤立感相對較強,多數是學生心理導致的,需要同學、教師給予幫助,才能引導其走出孤立的心理陰霾。
3.初中美術學科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3.1改善學生心理狀態的良好工具
在了解學生心理狀態后,教師應采取針對性的疏導方法,對學生實施心理教育。由于美術教師與心理健康教師有一定差距,并不專業,只能基于美術教學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美術作品的美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美術作品雖不能承擔心理疏導與道德教化作用,但是從古至今所有藝術家的思想全部融入美術作品中,對美的不懈追求是藝術家們共有的一個特性。學生在此傾向下逐漸感受人世間的美好,摒棄暴力與沖突思維,產生無限的向往,以一種更加柔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與面對客觀世界,為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是繪畫心理學具有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抒發負面情緒,還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對學生心理狀態進行全面了解,以便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
3.2觀察學生心理狀態的有效途徑
初中學生的思想較為獨立,教師必須了解真實想法,不宜進行簡單批評或直接詢問。對于這方面,美術學科優勢較為明顯,由于美術教師比較重視學生對于客觀事物的態度,將心中隱藏的情感通過美術作品表達出來,在其他學科中是無法表露的。不同學生在同一個主題的美術創作中,因為自身生活的差異性展現的作品樣貌不一樣,對于學生的心態變化,我們通過作品能充分感受到,更有利于對學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引導。例如,在色彩繪畫過程中,一些學生會宣泄負面情緒,不同的情緒可以采用不同的色彩代表,既能強化繪畫的效果,又能使教師通過繪畫更了解每位學生的心理,通過應用不同的鼓勵方式,引導其積極消除負面情緒,被滿滿的正能量填滿。這樣學生在完成一幅作品后,不但可以從教師那里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還能消除負面情緒,進而更好地學習美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情緒低落時,經常使用藍色、黑色等消極悲觀的顏色,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多接觸恢宏奔放的作品,針對性地開導學生,使學生慢慢釋放不良情緒,沉浸在奔放愉悅的環境中,緩解壓力。同時,將欣賞活動穿插在每次課堂中,既能調節整個班級的藝術氛圍,又能實現美術課堂的教學目標。
4.在美術教學中實施心理教育的可行性
4.1為藝術治療和美術教育提供可信論證
西方一些文獻中詳細記載了教育、治療和藝術的重要性與價值,提倡使用藝術治療疾病,以此恢復人們的身體健康。作為藝術治療的理論基礎,心理與身體的契合為藝術治療的深度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4.2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支持
在全面理解美術知識本質的前提下,教師會形成一種理性教育價值觀即教育理念,作為教育行為的重要導向,教師的思想與觀念直接決定教育行為,也是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依據。在初中美術開展過程中,學生必須擁有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產生學習美術的欲望與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重視美術課程內容與心理教育的結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與全面發展。
5.新時期初中美術和心理教育融合教學的路徑
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治療的開端,對于人心理狀況的分析與治愈都具有科學可信的促進作用。在美術課堂上,老師應該緊緊抓住美術這一特點,讓學生通過藝術表達形式進行自我表達與釋放,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心理進行治愈與調整,讓學生以更加開放、陽光的心態面對初中時期的心理變化,更好地適應新階段學習環境。
5.1對美術教材的心理因素進行巧妙挖掘
教師在美術教學中,不僅要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點、年齡等基本情況,還要了解生活愛好、興趣等。教師通過這些基本信息,能夠深入理解學生創作美術作品時的心理狀態與表達的內容。例如,在對世界著名作品進行教學時,如賞析梵·高《向日葵》與《麥田上的群鴉》等作品時,教師可以詳細講解梵·高創作中的故事,使學生更加了解梵·高經歷的坎坷生活,并且在困難重重的生活中,他又是以怎樣堅毅的內心完成這些美術作品的。這樣學生不僅能理解創作這種美背后的心酸,感受到梵·高偉大畫作的美,還能體會其強大內心在面對困難時的表現,意識到創作者必須保持隱忍堅強的心態才能創作出更加優秀、美的作品。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面對困難的堅強意志,還可以強大學生的內心。
5.2通過美術教學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塑造內心世界最關鍵階段是初中時期,由于處于求學路上的轉折點,實施心理教育對于他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美術學科可分為四大類:雕塑、繪畫、設計、建筑,體現在初中教學內容中,又分為攝影、設計、新媒體、建筑、工藝、泥塑和書法等具體內容。對學生來說,這些美術活動是十分方便開展的,美術活動材料的獲得很便捷,而且對活動形式、空間沒有特別局限。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美術教學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如在學生與父母溝通失敗后,可以通過美術活動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很多學生想獨處時,可以通過寫寫畫畫,將負面情緒適時發泄出來,這就是美術活動的魅力。學生無法疏解內心壓抑情緒時,可以通過美術活動化解心中的煩悶情緒,減少使用暴力或冷暴力解決問題的現象,充分體現心理教育與美術教學融合的意義。例如,筆者在卡通故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美術作品多是由作者根據生活實際瑣事創作的。好的卡通故事能使人深陷其中,仿佛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學生通過創作卡通漫畫故事,表現對生活的理解,抒發情緒。學生的作品各有特點,充分展現不同的心境。教師可以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對繪畫作品的欣賞和創作,培養學生通過美術活動抒發情感的習慣,引導學生心理發展,為其更加健康地成長輸送正能量。
5.3通過美術創作促進學生情感發展
美術創作元素十分豐富,最基本的構成元素是點、線、面,還有形狀、色彩、結構、明暗、空間、材質、肌理等,以及將這些元素組合成一件完整作品的基本原理。創作者通過對元素的應用,可創作千變萬化的美術作品。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形狀、色彩等美術創作構成元素,能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創作時,通過對構成元素的觀察體會,以及對多元素進行多樣統一、比例、對稱、平衡、節奏、對比關系等協調,讓作品達到和諧統一。在這個創作過程中,學生發展了觀察能力、協調能力、表現能力等,在不斷對比調整中,體會了細微情感,表達和宣泄了情緒,增強了自我意識,使情感能力得到了發展。
5.4通過美術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在學生日后學習與發展中,好的心理指導有莫大幫助,使學生站在父母角度看待問題,減少與父母之間的激烈爭吵,解決心中疑問,更加理解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例如,在《筆情墨意抒胸臆》一課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國花鳥畫的一大特征,教師可從“四君子”“歲寒三友”的人格化特征講解,引導學生從畫家的情感、志趣角度欣賞作品,使學生從大師的繪畫作品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由此可見,美術教學更要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的引導作用,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使其心理更加陽光、健康地發展。
6.結語
學生在初中這一重要階段承受著較大的壓力,一方面初中學生渴望獨立,往往獨自承受壓力,不愿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生理快速發育,心理成長的引導容易被忽視,急需對學生心理予以健康指導。而通過美術課程可以很好地滿足這一要求,美術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加舒緩與放松,暢游在美術海洋里,收獲美術活動的快樂。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發揮指導作用,通過美術改變學生心境,釋放他們的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達到新時期背景下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心理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侯倍楷.淺談初中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J].美術教育研究,2018(04):153.
[2]祝玲.淺談初中美術人文素養與情感教育的滲透[J].美術教育研究,2017(24):145.
[3]王戰戈.繪畫心理學在美術教育教學中的意義及應用[J].藝術教育,2015(8):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