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學校辦學不僅需要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還需要通過構建各種網絡集聚社會資本。長期以來,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堅持開放辦學,努力構建有利于學校發展的各種網絡,為學校發展贏得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資源,同時,也為提升區域教育水平,提升教育的社會效應和影響力作出了貢獻。
【關鍵詞】合作網絡;學校發展;教育空間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19-0046-02
【作者簡介】張慧群,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江蘇常州,213003)校長,高級教師。
當今,學校辦學不僅需要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需要現代化裝備和優秀師資,還需要通過構建各種網絡集聚社會資本。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豐富、集聚學校辦學資源,增強學校辦學活力和發展能量。長期以來,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堅持開放辦學,努力構建有利于學校發展的各種網絡,為學校發展贏得空間和資源。
一、縱向聯通,促進教育銜接
教育本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持續過程,只是為了方便管理和開展教育活動才劃分為不同的學段,而這種分段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學段之間學生學習的割裂,不利于學生的連續性成長。作為承上啟下的初中校,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初中學段教育,而應積極思考怎樣與小學教育和高中教育有序銜接,盡可能為學生發展形成連貫而有效的培養鏈。為此,學校把促進學段銜接作為構建校際合作網絡的重要任務。
江蘇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學(以下簡稱“解小”)是學校的主要生源校之一。因此,與其開展合作共建,對學生培養和學校發展意義重大。我們在積極開展學科教學銜接的同時,注重利用兩校的優勢和特色資源促進共同發展。如解小在開展頭腦奧林匹克(以下簡稱“頭奧”)教育方面成就卓著,多次獲得國際大獎。該校也因為這一教育活動的開展,形成了以“解放身心、崇尚創造”為特質的學校文化。而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科技教育特色。為使得參與“頭奧”活動的學生升入到學校后可以繼續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同時也為了拓寬學校科技教育的路徑,學校主動對接解小,開展“頭奧”教育。在開展“頭奧”教育的過程中,學校不僅在教學內容上盡可能做到有效銜接,同時在課程、教室、師資等資源上盡可能共建共享。
學段銜接不僅要朝前看,也要往后看。初中教育如何與高中教育銜接,如何借力高中教育來促進初中教育發展?這是學校合作網絡建設關注的又一焦點。學校每年有不少學生進入常州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常州一中”)就讀,常州一中有一個傳統項目——民樂社團,而我校也一直重視藝術教育,尤其是重視民樂教育。于是,我校與常州一中開展“民樂社團”共建活動,如共享活動信息、共同開展教研活動、共享師資、共同組織學生參加演出和比賽等。
在與常州一中開展民樂教育共建的同時,我們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如與常州一中組成德育聯盟校,聯合開展“品格提升項目”創建活動等。常州高級中學與我校僅一路之隔,該校為江蘇省首批創建的國家級示范高中,學生優秀,師資力量雄厚。每年暑假期間,我們與常州高級中學聯合開展優秀學生干部夏令營活動,促進學生之間互動交流。每年9月,我校與常州高級中學高一年級各科教師開展聯合教研,高中教師走進我校課堂聽課,與我校教師面對面開展研討,了解初中學生的學業與心理情況,幫助學生適應高中生活。
二、橫向拓展,集聚社會資源
作為一所現代學校,不僅要有效利用教育內部資源,還要向外看,與社會建立各種協作關系,爭取外部力量的支持。同時,教育也要反哺社會,服務社會發展。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位于市中心,校門前的羅漢路上學、放學高峰時段交通非常擁堵,為緩解交通壓力,學校與天寧區交警大隊開展共建活動。共建不僅讓交警幫我們疏導交通,方便學生上學、放學,方便教師上下班,同時請他們來校開展交通法規教育,請他們幫助指導學生開展“交通文明崗”體驗活動。我們還與天寧檢察院牽手,共建全國“青少年維權崗”。聘請他們的政治部主任擔任學校法治教育副校長,給師生上法治教育課,指導學校開展法治教育活動。
隨著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學校教育越來越需要拓展空間,越來越需要開發校外教育資源。近年來,學校與市文保中心、紅梅公園、市圖書館、前后北岸街區等有關單位開展教育共建,共同開發和實施有關“常州文化溯源”等課程。
在爭取社會資源支持的過程中,學校積極借助外部力量開展內部治理。比如,聘請家委會參與高中自主招生實名推薦、學校校服款式的選擇,以及新生陽光均衡分班等家長關注度高的一些重大事項的決策。
三、集團辦學,放大優質資源
2007年,學校在全市率先探索校企合作辦學新模式,與“常高新集團”牽手創辦了民辦初中河海中學。河海中學的創辦,調動了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同時,通過輸出學校教育品牌和師資,這所新建??焖俪砷L,大大節約了辦學成本。河海中學的成功創辦,為常州高新區豐富了優質教育資源,也擴大了學校品牌的影響力,提高了學校辦學的社會效益。
集團化辦學在放大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節省政府辦學成本的同時,也提升了學校美譽度、影響力,促進了學校自身的發展。二十四中教育集團成立之初,有人擔憂“一杯濃郁的牛奶會不會被稀釋”,然而,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通過不斷創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品質,“牛奶”不但沒被稀釋反而愈發香濃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