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
摘 要:“思享”課堂是一種課堂形態,更是一種教學理念。“思享”課堂聚焦知識本質,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引導同伴互助,促進思維提升。在“思享”課堂上,以問題驅動思維,從隱性思考到顯性表達,從獨立探究到群體建構,課堂呈現積極、自主、開放的狀態,實現發展思考力、增強表達力、提升合作力的課堂愿景。
關鍵詞:數學思維;思考;表達;分享
實踐表明,激發學生主動思維意識,提升學生數學思維水平,既是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又是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的基礎。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有利于思維活動開展的教學情境,推動學生參與真實的學習活動。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學生的思維活動不僅局限于個體的獨立思考,還在其與同伴交流、辯論、對話的過程中,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深刻性等都得到有效提升。
基于此,筆者提出“思享”課堂的建構主張,“思”指向學習過程的開展、數學思維的培育,“享”指向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優質課堂生態的建立。教師在課堂上注重思維的激發,強化思維碰撞與成果分享,培養學生數學素養。
一、“思享”課堂的內涵詮釋
“思享”課堂是以思維發展為指向,讓師生共同經歷真實思考、分享思維成果、品味探究樂趣的學習過程。個體的獨立思考是群體互動分享的基礎,群體的互動交流是個體思維歷程的深化,“思考”和“分享”相互依托、彼此促進。“思享”課堂遵循本原性、層次性、交互性的原則。
本原性。“思享”課堂用本原性問題開啟學生的思維,這些問題建立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以“為什么、怎么樣”作為提問的開始,需要學生用數學的視角去分析、思考和創造,而且隨著學習的深入,問題深度被不斷發掘,問題內容不斷豐富。最終,學生能透過知識的表面深入對學科本質的理解。
層次性。“思享”課堂特別強調讓學習真正發生,在精準把握學情的基礎上,教師從選擇教學內容、安排練習設計等方面進行差異化設計,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基礎性的或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推動所有學生主動融入相應的學習任務中,在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和訓練思維。
交互性。學到的知識、積淀的體驗,不能只裝在腦子里,而要在課堂中分享思考的經驗和學習成果。“思享”課堂以“問題—思考—分享”為課堂教學基本路徑,主張思維碰撞,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小組成員將本組的探究成果以口述、圖畫、實驗等形式呈現出來,聽者傾聽質疑,陳述者對答釋疑,每個學習個體對同伴的質疑主動做出回應,獲得對知識、方法本質的認識,促進思維不斷走向深刻。
由此可見,“思享”課堂特別關注思考力的發展和合作力的提升。在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技能,構建知識脈絡,學會思考方法,更要學會與他人交往互動,在交流、對話、思辨中逐步提升思維品質,培養數學素養。
二、“思享”課堂的價值取向
“思享”課堂可以促進“個體”與“群體”的融合。與個體式單一的思維相比,基于個體思維成果的群體互動對課堂的促進作用更大。個體思維成果經過集體的智慧加工,展示的內容更具代表性,暴露的錯誤更具典型性,更能引發思維的碰撞。
“思享”課堂可以促進“知識”向“結構”轉化。思考發現問題,質疑深化認知,解釋促進理解,隨著教學的層層推進,課堂中生成性資源與知識的延伸有利于拓寬學生思維,逐步形成知識結構,提煉方法結構,最終發展認知結構。
“思享”課堂可以促進“淺表”到“深刻”的變革。淺表學習以機械記憶和反復操練為主,雖然個體有零星的思考,但是因為缺少反饋與必要的呼應,失去了深度思維加工的機會。“思享”課堂通過同伴互動分享,維持和引導所有學習者經歷“個性化思考—問題生成—集體探究—分享建構”的過程,從而使個體零散的知識和思想變得生動、清晰、深刻。
三、“思享”課堂的實踐建構
數學學習的核心是思維活動,幾乎所有的數學學習活動都有思維活動參與。但是,有思維的課堂不一定是能夠發展思維的課堂,如果學生的思考得不到來自同伴和老師的回應,缺少深度討論和平等交流,思考就只能停留在淺層次上,思維水平難以得到提升。比如,經過一番獨立思考,學生回答了一個毫不相關的問題,或者未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于是放棄思考,終結思維活動。有時候,學生找到了多個解決問題的思路,但這些思路都是零散的、點狀的,未能將這些思路進行有機整合。課堂上這些情況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僅憑教師一己之力,難以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水平,也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更高需求。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思享”課堂基于數學教學情境,立足問題導向,在“個體”和“群體”的融合過程中,實現“思考”和“分享”的循環,“思考—分享—再思考—再分享……”,如此循環往復,學生認知逐步完善,體驗逐漸深刻,思維不斷深化。
(一)任務驅動,讓思維在場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沒有數學思維,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讓思維進入教學,有助于學生把握知識的內在結構,促進能力的發展和素養的提升。
1.情境激發思維
數學情境的創設既要有思維的張力,也要有思維的空間,情境蘊含的問題具有挑戰性、探究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年、月、日”課始導入環節中,課件呈現問題:爺爺每天要吃一粒藥,一盒有30粒,夠吃一個月嗎?學生在“夠還是不夠”的討論中主動梳理大月、小月和2月的知識。這樣的導入,用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為研究載體,制造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意愿:夠不夠,需要知道什么?進而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結合學習材料觀察分析,探究大月、小月和2月的天數特點,發現大月、小月和2月的區別。
2.任務引領思考
為了保證每個學生在沒有他人指導、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給學生布置復雜性、挑戰性各不相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挑戰性學習任務。例如,教師可以提供有任務層級的學習單供學生選擇,確保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學習現場,成為學習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需要說明的是,在同一個主題下,學生學習的途徑、完成任務的方式都可以因人而異。例如,在“7的乘法口訣”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兩張不同的探究學習單,“基本任務學習單”要求學生通過數一數、算一算、填一填,嘗試編寫7的乘法口訣,這樣的安排為教學目標“兜底”。挑戰任務學習單則是讓學生尋找口訣中蘊藏的規律,例如說一說“7×5+7”與“7×6”之間的關系,想一想“7×6=7×5+( ),( )里應該填什么”,幫助學生深度理解口訣。
3.表征呈現思維
學生在獨立思考后,教師要提供機會,讓他們嘗試運用獨具個性的表征方式把思考過程呈現出來,為小組內各成員之間相互檢驗與修正提供充足的素材。例如,在“小數加減法”的教學中,教師提供元角分圖片、計數器、方形紙三類工具,讓學生自主選擇某種工具,表示自己的豎式計算方法及結果。學生選用不同的材料,從具體到抽象的層次不同,方式各異,但是都揭示了“具有相同計數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的道理,讓抽象的算理變得清晰可見。需要指出的是,當個別學生不能獨立表征思維成果時,教師要及時幫助指導,以促進這部分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二)互動分享,將思維延續
有研究發現,數學思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團隊協作的水平。就課堂學習而言,學生的思維活動絕不僅僅是在某個時刻的“靈機一動”,更應該體現在與外界交流分享時持續發展的過程。
1.任務驅動合作
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圍繞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針對學生個體“力所能及”的問題,組織小組互學。實踐表明,當合作目標落在小組成員間的最近發展區內時,小組成員能夠進行思維互動,針對疑難問題共商對策。
要讓小組合作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教師可以設計有一定挑戰性的研究話題,如策略、方案、優化途徑等。例如,在數學實踐活動“班級聯歡會”中,“算一算為舉辦聯歡會購物需要多少錢”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請制定一個聯歡會購物方案”是一個缺少數學味的問題,相比較而言,“制定一個花費最少的聯歡會購物方案”就更具有數學味,同時也更聚焦于課堂教學目標。在“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中,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錄了“第4列、第5行”的位置,在交流過程中,可以提出這樣的任務要求: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簡便記法,觀察、比較這些不同方法有什么相同之處。這樣的任務,聚焦數對本質屬性的提煉,需要小組集體的共同努力才能解決,這樣的思維互動才能有效激發小組同學的內在學習動力。
2.生成“集體知識”
小組合作的理想狀態是,一個成員匯報自己研究的想法,其他成員認真聽完后表達不同的觀點,共同經歷體驗、感悟、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人既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思考,又關注了其他成員的分享。在此基礎上,教師針對某種解法追問:為什么這樣?有什么道理嗎?怎樣才能讓大家更明白呢?學生從“我的知識”生成“我們的知識”,而且后者的思維層次更高。
例如,在“小數的近似數”教學中,有的學生認同“1.496≈1.50,1.496≈1.5”,但是對“1.50比1.5更精確”不太明白,1.50和1.5這兩個數與1.496的差相等,憑什么說1.50更精確呢?由此引發小組成員對“精確度”的思考,有的學生用舉例的方法:甲身高1.50米,乙身高2.49米,如果保留整數都是2米,很明顯,這里保留整數不合適。還有學生借助直線上的“數”,找到這兩個近似數所對應的范圍分別是1.495~1.504、1.45~1.54,對“精確度”做了形象的解釋。在這樣的同伴對話中,我們能看到新的認知在生成,學生的思維在推進。
(三)完善結構,促進思維發展
“思享”課堂關注數學概念、法則等的意義理解與靈活運用,引領學生深化原有認知,完善意義建構,讓數學思考從表面走向本質,從孤立走向關聯。
1.反思深化認知
反思是數學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是驅動思維能力提升的“催化劑”,因此“思享”課堂高度重視學習反思,既有個體對自身探索經歷的回顧,也有合作探究之后的集體反思,按照“我們的問題”“我們原來以為”“我們現在的理解”“我們還需要研究”的思維脈絡展開,確保思維持續推進。例如,在“認識小數”的教學中,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小數是十進分數的特殊形式。課尾,教師提出引領反思的問題:五分之二,你能用小數來表示嗎?是0.2嗎?那可不可以轉化成十分之幾的分數,再寫成小數呢?以此促進學生對小數與分數關系的深刻理解。
2.促進意義延伸
為了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思”、善于“想”、敢于“問”的學習品格,“思享”課堂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與延伸。例如,學習了“除法的意義”后,我們可以補充除號的演變等數學史料,體會簡單數學符號背后的漫長發展歷程,使學生對“除法的意義”的認識更有深度。再如,百分數意義的認識,不僅僅局限在調查統計、分析和比較數據方面,在概率統計領域也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商場摸獎活動”素材,把“數的認識”與“概率統計”進行適當溝通。
小學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數學教學要順應兒童的思維特征,組織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豐富思考路徑,分享思維成果,完善認知建構,讓學習真實發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天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