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鳳
【摘 要】 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取得了穩定較快發展,在教育領域中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微課。因其具有高效、方便等優勢,并且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許多不足,所以在各階段的教學活動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微課? 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
1. 前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教育的發展也影響國家改革的發展。以微型視頻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的微課,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闡述,向學生呈現一個立體的教學課堂,將趣味性賦予課堂教學,受到許多教師喜愛。
2. 運用微課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運用微課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促進教育活動順利進行。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在一整節課45分鐘內都需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這對于活潑好動、天性愛玩的小學生是很難實現的。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微課具有時間短、內容精簡的特點,尊重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能夠起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教學質量的作用,從而促進小學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其次,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微課通常是圍繞教學內容的某個知識點進行講解,而不是將所有教學內容進行詳細講解,是對重點知識的提煉總結。一般通過視頻的形式將學習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平板等多種電子設備播放微課視頻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如遇到不理解的數學問題還可以將視頻反復播放觀看,從而滿足自身學習需求,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的目的。最后,能夠提升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微課這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更嚴格。教師進行微課的錄制與制作,需要對教學內容熟練掌握、對教材準確理解才能精確的挑選出重點、考點內容。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吸收新的教學思想,在學習中成長。這些都有利于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3. 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微課所存在的問題
想要做出一個高質量的數學微課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微課的制作具有所需時間長、難度較大的特點。在制作數學微課前,教師需要詳細寫出所講微課內容的教案和教學設計。而且,數學本身比較枯燥,并且具有抽象性,在微課的錄制過程在邏輯思維的體現等都使得數學微課錄制難度增大。
4. 運用微課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
4.1學生居于主體地位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求學生居于主體地位,教師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數學這一學科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并且有些枯燥無味。教師可以將微課視頻當做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輔助工具,通過播放微課視頻,提升學生的數學課堂體驗感,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微課自身的教學價值。教師在運用微課開展教學活動時,一方面,應當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從而選擇適當的數學教育素材,避免出現超出學生理解能力范圍的情況;另一方面,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增加一些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在快樂中學習。
比如,在學到一年級上冊第四課《認識圖形》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學模式展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鉛筆、橡皮等。通過多媒體進行展示相關素材進行微課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圖形,豐富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形式,增加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4.2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在利用微課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方法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數學教師可以適當以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通過游戲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比如,在學習到三年級下冊第四課《兩位數乘兩位數》時,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基本掌握所學知識后,開展數學競賽。數學老師可以將學生分為男女生組,規定一共有十五道題,答對的一組加一分,看哪個組得分多,并給予適當獎勵。通過比賽的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學習中更加深刻的掌握學習知識,加深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3分設小組自主學習探究
數學教師在進行微課教學時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小組成員進行合作研究自主學習,從而強化微課教學的應用效果,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下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掌握。
比如,在學習到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這一內容,教師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學習如何移動算式中的小數點進行相除,運用靈活的方式解決問題,提升其思維能力并建立數學思想。
5. 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這種新式教學方法的確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改革。但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不斷進行探索,積極主動學習各種信息技術知識,從而制作出更好的微課,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課堂,以促進學生在微課視頻中得以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 張麗華.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J].教育,2020(43):70.
[2] 王玲.基于微課的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2020(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