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偉
【摘 要】淮安市清江浦區思政學科育人中心組是在區教研部門授權下,由思政學科教研員牽頭組建的教研團隊。組建該團隊既是新時代下學科綜合育人的實踐探索,也是區域教研機構改革的積極嘗試。中心組團隊通過愿景驅動、實踐帶動、共享聯動等有效路徑,引領區域思政學科教師團隊實現“集體行走”,推動思政學科教研訓一體化高品質發展。
【關鍵詞】學科育人中心組;教師團隊;思政學科;教研管理
【中圖分類號】G428【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3-0040-04
【作者簡介】徐振偉,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淮安,223001)中學教研室主任,高級教師。
淮安市清江浦區思政學科育人中心組(以下簡稱“中心組”)是在區教研部門授權下,由思政學科教研員牽頭組建的教研團隊。中心組團隊建設的“關注點”是教師群體的專業成長,“切入點”是區域研訓課程的優化,“價值點”是學科素養的培育,“落腳點”是學生的生命成長。創建三年多來,我們中心組匯聚區域名師力量,通過愿景驅動、實踐帶動、共享聯動,引領區域思政學科教師團隊實現“集體行走”,有力推動了思政學科教研訓一體化高品質發展。
一、愿景驅動,激發凝聚力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杰出的團隊的顯著特征便是具有共同的愿景與目的”。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愿景是一個團隊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中心組以“打造區域思政教師幸福成長的家園”為建設目標,以“做睿智、擔當、民主、博學教師,育陽光、健康、快樂、自信學生”為團隊愿景,不斷激發思政教師成長原動力,打造幸福“夢之隊”。我們主張思政課一要有魂,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二要有理,厘清知識點間的邏輯;三要有情,在學生心底種下真善美的種子;四要有趣,結合淮安地域特色,挖掘鄉土資源,用故事娓娓道來,讓課堂有趣有料、有滋有味。我們期待思政教師通過“育家國情懷、汲理論光芒、重實踐行動、鑄信仰之魂”,把理想信仰刻在心里,把責任擔當扛在肩上,做“四有”“六要”好教師。中心組致力于“學科愿景確立、學科制度建立、學科資源通用、學科平臺共建、學科任務分合、學科成果共享”,積極開展理論學習、專題討論、經驗交流、自我反思、課型研究等研訓活動,不斷引領教學、培養骨干,實現區域思政學科教師團隊的共同成長。
著眼于完善區域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的“清江浦方案”,我們中心組注重團隊建設的頂層設計。一是明晰定位,找準成長方向。中心組積極為團隊成員“定調子、指路子、壓擔子、抬轎子、吹號子”,幫助教師制定三年發展規劃,明晰發展方向,使教師認清自身專業發展所處階段,確定可行的預期發展目標。對教師提出教育、教學、科研等方面具體建議,幫助其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主張、教學風格、教學模式。為教師建立個人發展檔案,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二是多元聯動,完善培訓課程。中心組致力于健全我區思政教師培養培訓體系,通過分層驅動、多元聯動,為思政教師提供多元化的培訓服務,形成了全員培訓為基礎、新任(教師)培訓為特色、骨干培訓為引領、專題培訓為補充的培訓模式,讓不同發展層次的教師工作有指引、成長有動力,讓教師人人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成長路徑。如利用暑假開展思政學科教師全員集中培訓,豐富培訓內容,創新培訓形式。在內容設置上,聚焦學科課程實施中的熱點、難點,從不同維度拓展教師的視野;在研修形式上,除了傳統講座外,增加體驗式、互動式研修活動,凸顯區域骨干教師的引領,推動共同體內的同伴互助。近幾年,我區暑期思政學科教師全員研訓已成為常態。
二、實踐帶動,增強牽引力
中心組注重發揮專業引領作用。為此,中心組首先致力于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如通過開展“全息共讀”活動,堅持讀書打卡,定期進行讀書交流,不斷提升中心組成員的教學研究力、學科指導力、教育科研力。其次是著力用理論去指導實踐。中心組的價值是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一線教師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的能力。我們中心組成員堅持深入一線,融入學校,聚焦課堂,注重田野研究,充分發揮“研究、指導、服務”的職能。通過聽課觀課、評課議課,與教師對話交流,了解教師所想所感、所疑所惑,共同探討、解決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最后是積極創新引領路徑。針對一線思政教師的需求,中心組探索出一系列引領策略,積極為教師成長搭臺鋪路。如中心組要求成員每學年必須完成六項作業:示范一節公開課、精心命制一份統測卷、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一篇教育論文、開設一次學術講座、申報一個微課題、培養一位青年教師。
中心組著力用好課題、項目等資源和平臺。在課程建設上,通過資源積聚、整合、開放、共享,不斷放大新時代淮安精神的時代價值和引領效應,打造富有鄉土地域特色的生態思政課程品牌。在課題研究上,緊跟課改發展動向,力求研究的創新性、前瞻性和實踐性。把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支點,積極搭建平臺,使教師能運用宏觀綜合的視野研究、處理教育教學問題。中心組還依托“四個一”項目,推動團隊集體行走:一個團隊——淮安市“四有”好教師示范團隊;一個中心——江蘇省道德與法治學科發展示范中心;一個工作室——張玉祥初中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一個課題——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課題“縣域育人中心組建設研究”。中心組借助以上項目的申報與創建,構建基于教學需求的教研訓橫向協同發展機制,實現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科研的同步推進與提升。
中心組不斷優化學科研訓活動。每學期開學前,中心組通過深入調研了解一線教師的研訓需求,確定研訓主題,實現研訓主題化、系列化、多樣化,保證研訓內容的互動性、延續性、創新性,提升研訓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比較常見的活動有同課異構、專題講座、優課展示、送教下鄉、蹲點調研、大集體備課、讀書沙龍、名師大講堂等。中心組還積極組織思政學科教師參加各類專業評比、競賽以及骨干申報等,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賽促學。在每年的優質課評比、教師基本功大賽等活動中,清江浦區思政教師獲市級以上獎項的數量均居淮安市各縣、區之首。此外中心組還經常組織成員“走出去”,瞭望全國思政學科發展的前沿風景,開闊視野,豐富閱歷。
三、共享聯動,提升輻射力
結合區域實際情況,中心組秉持整體聯動、全域推進的學科研訓思路,著力構建區、片、校上下貫通的三級教研管理體系,打造多層次、多形式、多維度的立體校本教研網絡。通過分類指導、協作共進、名校名師引領,實施自上而下、由點到面的示范輻射,實現全區覆蓋、全員參與、全面提升。
一是上下聯動,即作為指揮中樞的中心組和全區思政教師共同體的聯動。一方面,中心組實施系統管理,合理設計優化流程,在目標確定、方案制定、團隊組建、課程設計、活動優化等方面進行有效探索,建立教師研訓的有效引領機制,通過完善學科教研網絡、搭建多元研訓平臺、實施有效教研策略,加快教師專業成長步伐。中心組定點聯系學校,實施“深耕式推進”“下沉式跟進”“潛水式示范”,不斷推進校本教研扎實開展。另一方面,適應“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學習方式,組建多元研修學習團隊,形成區域教研共同體組織網絡。如加強三級教研網絡建設,各層級教研組織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二是內外聯動,即集團化聯盟和自然片區的聯動。通過“集團+集群”,打破校際壁壘、片區壁壘,加強校際互動協作和片區交流,推進區、片、校資源共享,實現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如我們推行的“卷入式”研訓,具有“全區覆蓋、全員參與、全程融入、全面提升”的特點,運作三年來,發動全員參與,提升教師融入的主動性;強化密切合作,凸顯學科團隊的協作性;專家適當介入,體現專業的引領性:較好地踐行了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教師專業發展路徑。又如分片區的大集體備課范式,通過統籌安排,在空間上超越單個學校,覆蓋全區;在形式上,涉及備課、上課、作業、輔導、測試、教研等各個教學環節的組織安排與有效落實,實現了全區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
三是虛實聯動,即線上的網絡研修與線下的現場研修聯動。清江浦區學校分布較為分散,教師集中研訓受地域、時間等多方面限制。中心組依托教育城域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助教、助研、助訓、助學、助管的“五助”網絡平臺。借助“空中課堂”,讓教師通過直播平臺觀摩活動,場內外教師通過網絡互動交流,實現資源共享。中心組還借力互聯網推動網絡教研共同體建設,開通研訓微信平臺,打造網絡研訓工作坊等,創建服務全區思政教師的網絡研訓平臺,實現了教師不出校門即可參與教學展示、聽課研討活動。
【參考文獻】
[1]徐伯鈞.縣域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的角色定位[J].江蘇教育研究,2014(7A):29-32.
[2]張鳳明.教科研訓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6(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