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晨
摘 要:在親子溝通中,部分家長經常會使用一些暴力性語言,使孩子受到傷害。文章以孩子玩手機游戲不做數學作業為例,具體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改善親子關系。其中包括觀察并陳述事實,認真傾聽孩子的表達,發現孩子的內在感受和需要,對孩子提出具體要求等,以讓孩子感受到關愛,使親子溝通變得愉快和諧。
關鍵詞:家庭教育;親子溝通;親子關系;策略;關愛;愉快;和諧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9-0130-02
一、引言
生活當中,部分家長時常會不自覺地被暴力的情緒所掌控。他們會說“這道題講了多少遍還不會做,真是笨死了”“為什么又沒有考好,你看你們班的學霸,每天一回家就學習,你怎么就不能跟人家學學”“你這么不聽我的話,我再也不管你了”。這些道德評判、比較、威脅的溝通方式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比比皆是。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五年級學生小李總是一個人待在家里,因為需要上網課,媽媽把手機留給了他。小李利用手機與同學聊天,刷小視頻,打游戲,以打發時間。開學后,小李突然離開了手機,感到不習慣。每天放學回家,他總是第一時間拿起手機,一玩就是幾個小時。這周,他已經3天沒有完成數學作業了。老師將小李在校表現告訴了媽媽,小李媽媽很生氣,兒子以前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沒想到開學后成了老師口中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典型。下班后,她怒氣沖沖地往家趕,這次她痛下決心要給孩子一個教訓,強制沒收他的手機。
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只能讓親子關系進一步緊張,帶來雙方情感和精神上的痛苦和創傷。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成立了非暴力溝通中心,他指導人們采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進行工作和生活。非暴力溝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又被稱為“愛的語言”。非暴力的溝通方式需要我們理性地看待事實,專注于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需求,用愛和理解來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使人們心存愛意,樂于互助,和諧共處。非暴力溝通尤為適用于當前家庭層面的親子交流。下面就以小李與媽媽的溝通為例,對建立和諧融洽親子關系的溝通策略進行探討。
二、親子溝通策略
1.觀察并陳述事實
當我們了解到孩子不做作業的事實,就要對這件事進行仔細觀察,盡可能了解細節。回家后,我們找個安靜不被打擾的地方,與孩子進行交流。首先,我們對了解到的客觀事實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陳述孩子學習問題時,要具體真實,不要隨意評論。不能說“你最近怎么總是不做作業,真的太懶了,學習態度有問題”這些發泄不滿情緒的話。“太懶”“態度有問題”等說法都是我們的主觀推測,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的內在原因可能有很多。因此,在不清楚具體原因之前,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評論給孩子貼標簽。我們應準確無誤地陳述事實,而不能使用“總是”這類絕對化的語言。我們可以這樣說:“今天我接到老師的電話,老師告訴我,你這周有三天沒有完成數學作業,我也觀察到,你昨天晚上玩手機玩到12點。你能跟我說說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嗎?”
2.積極認真地傾聽
當孩子開始講述時,我們應積極認真地傾聽,俯下身來耐心聽孩子講述。聽時,我們可以不時點頭,鼓勵孩子繼續講下去,目光要始終關注孩子,表現出耐心和尊重。在聽的過程中,我們不要輕易打斷孩子,不要岔開話題或是進行評判,妄下定論。想要真正地了解孩子,在聽的時候,我們就要盡量做到同感,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關注孩子的感受,思考孩子的內在需求。比如,孩子說到自己夜里經常睡不著,我們就要體會失眠帶來的痛苦,和孩子一起尋找失眠的原因,而不是馬上打斷孩子說“誰讓你每天晚上這么晚不睡覺”。在后續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要一直保持積極的傾聽狀態,盡量不要受到不良情緒的干擾。
3.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第二個要素就是感受。我們要清楚地表達自己和孩子的感受。當我們能說出這些問題帶給孩子的感受時,孩子才會感受到我們真正了解他們,想要幫助他們,這樣溝通起來才會更順暢。如何正確表達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呢?我們可以這樣說:“你聽到老師的批評,感覺到很丟臉,心里一定很難受。”“你每天晚上玩游戲時,也害怕受到批評,但是不玩又覺得很孤獨,內心充滿了矛盾。”“我知道了你在學校的表現,加上這幾天對你的觀察,對你的行為感到失望和焦慮,不知道應該怎樣幫助你,今天一天都心神不寧。”
4.覺察需要和期待
所有的感受都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了解孩子的需要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在這里,我們要提到著名的冰山理論。這一理論告訴我們,孩子出現不良情緒和行為,其背后都潛藏著龐大的內在需求。有時候孩子自身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們應該努力去看到和察覺到這些外顯行為到底來源于孩子的哪方面需求。孩子渴望被認可和接納,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滿足自己和他人的期待。當孩子每天都沉迷于手機游戲時,他的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或許,他需要來自他人的認可,游戲中的伙伴能夠肯定他的價值,他們之間更加有共同語言。這也映射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處境。他可能沒有得到父母的積極關注,能夠和家人交流的話題太少。平時學習給他帶來的價值感不足,在班級中,他可能沒有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接納,學習對他來說意義也不再重大,他自然對枯燥的學習提不起興趣。因此,孩子需要的是和爸媽有更多的相處時間,需要周圍人對他的肯定,需要找到學習的意義和興趣。我們可以這樣和孩子溝通:“你是不是很需要爸爸媽媽能夠更多地關心你的感受。疫情期間,我們都忙著上班,忽視了和你的交流,你感覺到孤獨,需要通過玩手機進行排解,對嗎?”
5.提出希望和請求
以什么樣的方式提出請求才能得到孩子積極的回應呢?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就是請求,我們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么。首先,我們要根據需要來提出請求和給予幫助。比如,孩子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我們可以找到數學學科中的一些知識點,和孩子一起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孩子發現其價值。其次,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具體可行,做到清晰明確。比如,我希望你能夠有質量地完成數學作業。你可以將做數學作業作為每天放學后的第一件事。我們定個鬧鐘,每天的數學作業在半小時內完成。有問題先自己思考,回憶一下今天上課所學內容,或在書中找找答案。第三,我們要給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讓孩子感覺你是在給予他幫助和能量,而不是他的對立面。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我們每天完成作業后可以一起閱讀,不看手機。如果你怕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將手機交給我保管,周末還給你。”或者:“你寫作業時需要我怎么做,是陪伴在你身邊,還是讓你一個人安靜地寫,寫好后我再和你一起檢查?”作為家長,我們一定有許多自己的負面情緒,在工作中會有很多困難,在與家人相處時也時常會有麻煩和煩惱。如果我們不加控制,將這些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只能讓自己和孩子越來越對立。
三、結語
家長請記住這個句式:我觀察到……我感覺……我需要……我請求……到每個關鍵點時,可以深吸一口氣,并在整個過程中,抱以真誠的傾聽和反饋。請相信,只要我們不斷進行非暴力溝通的練習,我們與孩子的關系就會逐漸發生改變。孩子經常會覺得爸爸媽媽不夠愛我,當你學會“愛的語言”,就能夠讓孩子在愛的懷抱里愉快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旻,劉爭光,梁麗嬋.親子關系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6(05).
[2]于星.幼兒情緒調節策略和親子關系、同伴接納的關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3]付秋瑾.兒童問題行為和親子關系、親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4]陳超.親子關系、同伴關系與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D].延邊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