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軍桃
摘 要:經過六年的沉淀,培養核心素養已成為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指導理念,是深化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基礎和核心,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每位地理教師重要的教學目標。課程教學理念則強調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對生活有用的”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還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重要幫助。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情境創設
雖然新課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目前還是有部分教師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采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大,缺乏課堂活動的參與熱情,對核心素養的培養產生了消極作用。為此,文章提出把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教學理念。實踐發現,高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情境的應用可有效構建高效課堂,促進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高效率完成。基于此,文章主要闡述了在培養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需注意的問題和導入策略,以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 核心素養背景下生活化情境創設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既需要了解生活化情境創設的原則,還需要遵循高中地理學科特點,深化核心素養理念并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一)注意兼具生活性和實用性
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核心是生活性,即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大目標下,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圍繞生活實際而展開,但同時也要適用于我們的地理教材內容。地理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學生的生活中到處可以發現與地理相關的生活現象,而且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師完全可以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教材內容和客觀事實,給學生構建出具有生活性與實用性的生活化教學情境,這樣構建出的生活化教學情境,既能使高中地理課堂更具趣味性,又能體現地理課程的價值,同時,也不會讓地理課堂教學脫離生活實際。教師要深挖教材內容,切實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構建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讓他們在愉快而熟悉的情境中學習地理,培養積極探索的意識。
(二)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學,教學活動的開展要圍繞學生的學,同樣,教師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也要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情境都要為學生服務。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不僅不能過分強調情境,讓學生沉浸于情境之中,還要減少教師的直接指導行為,要以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為主要教學方式,教師只是生活化情境的提供者,學習活動還是要學生來完成的。因此,在培養高中生的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時,所構建的生活化教學情境應該具有實踐性、參與性,通過讓他們積極參與,發揮出他們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有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注意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之所以區別于學生的生活,是因為其具有知識性。將高中地理知識與生活結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中學生只有對地理知識產生了學習熱情,了解了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能夠用地理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欲望,但是在構建高效地理課堂的過程中,如果過多地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這樣會缺乏發展性,沒有實用性,學生學過后不能應用學過的地理知識解決遇到的和地理相關的生活化問題,那么學生則會逐漸感到乏味,一切素養的提升都將是鏡花水月,無法實現真實意義的高效課堂。因此,情境的創設不僅關注學生目前的地理認知,還要把構建出的情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應用,去探究,以真正地把學生的地理認知潛能挖掘出來,從而既保證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又滿足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需求。
二、 核心素養背景下生活化情境導入的策略
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依據地理學科特點,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或問題,并將其以多種技術手段,融合于地理知識中進行重組呈現,以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勵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如何導入生活化的情境,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一)在已知與未知的銜接中導入生活化情境
課堂導入環節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創設有效的課堂導入情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還可以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即將學習的知識點上。“溫故而知新”,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舊知識,可以提高課堂導入環節的有效性,由已知引出未知可以降低學生接受新知的難度,并能對已知加深理解。而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導入生活化情境,則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地理知識,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難度。例如,在人教版必修2“農業的區位選擇”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堂導入環節先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江南水稻、三江平原、草原牧場、青藏高原、大興安嶺、南方山區、海洋魚場、華北混養等圖片,讓學生討論: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農業種類?我國的地形包括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等,地形種類齊全,各種地形交錯分布,人們偏愛的食物也各不相同,由此分析,為什么我們家鄉的農業類型和其他地區的不一樣?進而進入新課,探討影響農民決策的因素。對于熟悉的事物,學生會產生極大的探究熱情。當然,高中地理知識并不都是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有關的,若想在創設的情境中加入學生熟悉的知識,教師則可以提前為學生準備相關的資料,以彌補學生知識點的欠缺和不足。
(二)在知識與能力的轉化中導入生活化情境
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高中生必備的能力與品格,學生地理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地理知識掌握的基礎上,而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則是關鍵的一個教學環節,也是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重要的教學任務,在知識與能力的轉化中導入生活化情境,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深化程度,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和積累,開闊學生的思維,由知識自然過渡到能力的形成,促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順利推進。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中“全球氣候變化”的教學中,在學生了解了全球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劃分的幾種類型,知道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概念,明白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之后,教師就可結合人們的衣食住行引導學生思考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原因,接著讓學生分組借助互聯網搜集資料,探討全球變暖會帶來的影響,最后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教師在學生的探討過程中要進行及時的修正和補充,并隨時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結合已有知識和經驗展開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在設置知識向能力轉化的生活化情境時,要注意生活化案例與高中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以便于實現學生從知識的獲得轉化為能力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