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珍
摘要:在推動新課改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備受關注。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及發展,許多教師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依據,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保障學生能夠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及技巧,進而實現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對于歷史教學來說,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非常重要。教師一方面需要堅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另一方面需要將課堂歸還給學生,采取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在一個更加自由且寬松的學習氛圍下,既能夠掌握歷史學習的技巧和要求,又能夠逐步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和行為習慣,真正實現個人的個性化成長及發展。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一、引言
歷史主要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生命觀和社會觀為依據,采取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手段,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從而在歷史知識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實現自身的全面提升。在人類文明進程不再加快的今天,人文素養培養備受關注,高素質的人才培養離不開教育教學活動的創新以及合理組織。現階段的歷史教學出現了許多問題,有的教師忽略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偏少,整體的歷史教學質量不容樂觀。為了避免這一不足,歷史教師需要調整教學思路,反其道而行。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方案以及教學目標,確保對癥下藥。保障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意識到歷史的重要價值以及意義,通過積極研究來提升個人的問題意識和水平。
二、歷史教學與問題意識
歷史是中國教育領域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學科,是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及工具。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中國幾千年來的蛻變以及發展進程。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劇的今天,中國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沖擊,只有以歷史教學為重點,加強傳統文化的輸出和傳承,才能夠保障中國屹立于世界之林。歷史教學對學生的成長以及國家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與其他課程相比,歷史知識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對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依據,在改革和創新課程的過程中保障學生能夠實現自主分析和大膽判斷,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動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意識到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價值,主動以傳統教學模式的轉變為基礎,幫助學生積極學習零散的知識點。在自主分析的過程中實現被動接受向主動學習的順利過渡,提升個人的自學能力和主動思考能力。
三、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特征
問題意識的培養符合歷史教學改革的要求,對彰顯學生的主體價值有明顯的作用。歷史教師需要注重積極要求的分析及解讀,了解不同教育教學元素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在指導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中,確保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需要注意的是,與其他的素養及能力相比,問題意識的培養工作相對較為復雜,同時難度偏高。歷史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問題意識的培養特征,進而實現對癥下藥,保障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之中產生更多的收獲及成長。
(一)以學生的實踐性為依據
新課改后的歷史教學在內容和形式上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學生的實踐性尤為關鍵。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時,教師也需要關注學生的實踐性,并以此為依據調整教學思路,確保學生自主參與整個歷史學習的全過程。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更多自主實踐的機會,進而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找出最佳的問題解決策略及方法。
(二)以問題項目和專題研究為載體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對教師是一個較大的挑戰,對于歷史教學來說,整體的教學進度偏慢。教師可以以項目課題為中心,精心設置課程內容,切實提升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以及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專題以及項目研究的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以學生的自主感受和體驗為核心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歷史這門課程來說改革難度偏高,要想真正地實現對癥下藥,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自主體驗。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及興趣,保證學生能夠實現自主感受和主動體驗。教師需要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對研究結果的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共同探討最終的學習結果,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進而間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
綜合上文的簡單論述和分析不難發現,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具有明顯的特征。教師需要以實踐性為依據,關注不同專題項目的研究性學習,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載體來指導學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多輔助。另外,學生的學習過程較為復雜,教師還需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感受以及體驗,確保靈活調整以及對癥下藥。
(一)合理安排學生完成課程預習
課程預習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為了確保課堂提問的可行性以及可操作性。在講解新知識前,教師需要布置自主預習任務,鼓勵學生提前熟悉不同的課本內容,幫助學生自主記憶重難點知識,進而形成初步的知識模塊。學生個人需要端正態度,學會獨立思考、自主分析,主動利用課外時間高效完成教師所布置的預習任務。學生的自主預習會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節奏以及綜合效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困惑點和薄弱之處做好標記,高效完成教師的習題作業,確保學生個人能夠對新知識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很多學生能夠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產生許多的疑惑,自主分析問題和剖析問題。比如在講解中國近代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預習課文教材,有的學生會對中國近代史的時間范圍存在困惑,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進行主動分析。如果教學難度偏高,教師還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詳細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