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飛鳳
摘 要:有機化學的教學中充斥著大量的方程式和實驗,且有機化學知識點繁多。若一味讓學生強行記憶,教學效果收效甚微,而且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機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若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結合理論知識來學習有機化學,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樂趣,也能促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關鍵詞:情境教學;有機化學;核心素養
回收上來的有效問卷共有586份,問卷中各題目的答案數據如下:第1題“你喜歡學習有機化學嗎?”“喜歡”和“不喜歡”分別為52.18%、47.82%;第2題“你認為有機化學難學嗎?”難和不難各為55.32%、44.68%;第3題“你最喜歡教師在課堂上講哪方面的內容?”,在a. 生活方面 b. 社會熱點問題 c. 理論知識 d. 有機化學的應用方面知識。四個選項分別為30.12%、20.20%、5.89%、43.79%;第4題“你喜歡做實驗嗎?”88.32%選擇“喜歡”只有11.68%選擇“不喜歡”;第5題“你認為實驗對有機化學的學習用處大嗎?”95.36%認為有用;第6題“你認為學好有機化學有哪些方法?”5.33%選多看課本,12.47%選“多背方程式”,33.87%選擇“多做題”,48.33%選“從身邊的有機物中尋找有機化學的性質”;第7題“你認為學好有機化學最大的用途是什么?”四個選項“a. 考試得高分 b. 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自我綜合素養 c. 正確認識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幫助人們更好地去生活 d. 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比如環境保護問題,資源的有效利用等”分別為20.12%、22.19%、25.32%、32.37%;第8題“你希望教師在有機化學的授課中多用什么方法?”的四個選項“a. 圖片展示和視頻展示 b. 反應原理的解釋 c. 聯系實際生活中介紹有機物和性質 d. 通過實驗或者其他方法展示有機化學在工農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分別為23.12%、2.13%、26.16%、48.59%。
從數據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 喜歡有機化學的學生人數大于不喜歡的;2. 學生能夠認識到有機化學是一門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工農業、高科技領域息息相關的學科;3. 學生能認識到光靠理論知識的背、記是不能學好化學的;4. 學生迫切地想要教師在授課時多聯系實際生活生產,多學習有機化學在各個方面的應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有機化學。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課堂上開展情境教學法最主要的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情感。
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被有機物包圍著,有機化合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人類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不只可以從天然有機物中獲取,比如糖類、油脂、蛋白質、天然橡膠等;還有許多是通過人工合成的,比如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尤其是近幾年有關醫藥、健康、材料等方面的有機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更是頻繁地出現在高考試題之中。由此可見,有機化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不可分,具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中,在關于學科課程標準方面提出了“使課程內容情境化的”要求。倡導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創設豐富多樣的真實問題情境,加強物質組成、結構、性質等化學視角與真實情境素材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看待和解決實際問題。
一、 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對于教學的意義
真實、具體的問題情境是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平臺,為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真實的表現機會。因此,教學中應創設真實情境(如不同應用情境中燃料的選擇,化工生產路線的選擇等),注重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從實際情境中引入生物大分子和合成高分子,并提出與真實情境相關的問題,使學生通過自然現象、生活生產事實的解釋或實際問題的解決等活動,認識生物大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的結構、性質與應用。在化學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教師應科學制訂具體可行、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目標,設計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任務,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逐步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二、 情境教學法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探索
(一)創設真實情境,增強導入效果
高中化學蘇教版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內容,內容較選修模塊簡單,強調知識與實際生活生產的應用的融合。因此,在甲烷的教學設計中關注了學生生活經驗,將學習內容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情境,以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為主,為后續的有機化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蘇教版化學2專題3《化石燃料與有機化合物》關于甲烷的教學中,以家里常用的天然氣為情境,從“西氣東輸”的源頭“氣”字出發,引出本節課的主角——甲烷。從現有能源產量和開發新能源角度出發,通過視頻介紹神奇的“可燃冰”,牢牢鎖住學生的好奇心。關于甲烷的化學性質的學習也是從天然氣的燃燒這一情境自然導入,銜接自然。
學生在學習過甲烷的基礎上,掌握了烴、飽和烴的概念,也知道了飽和烴的特征反應——取代反應,在甲烷的教學中通過模型的搭建幫助學生基本建立了“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學科素養的體系,在乙烯的教學中繼續通過真實情境的創設、模型搭建及實驗探究,幫助學生強化這兩種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蘇教版化學2專題3中,關于乙烯的教學是從一根“香蕉”引發的案件為教學情境導入新課。成熟的香蕉可以釋放乙烯氣體,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乙烯的存在,而不僅僅只是在腦海中留下一個“無色、稍有氣味的氣體”的概念。如何讓香蕉在運輸過程中保持新鮮不腐爛,這一情境中問題的提出,也能自然而然地引發乙烯的化學性質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