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魅力語文課堂”針對語文教學的異化現象,正本清源,探尋語文教學應有的魅力;“魅力語文課堂”緊扣文本語言,以聽、說、讀、寫、思的語文活動為主體進行教學設計,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不著痕跡,自然融合,樸實簡單,詩意盎然;文本解讀、朗讀指導、語言品析、讀寫結合、教師素養是“魅力語文課堂”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異化現象;正本清源;魅力語文;實施路徑
回顧二十年來課程改革的歷程,客觀地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確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已經滲透于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內心,并且逐漸融入他們的課堂教學行為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備受師生青睞,新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亦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貌似生機勃勃活力無限。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語文教學并沒有得到本質的改變,還存在令人擔憂的異化現象。為此,宿州市埇橋區“謝海生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聚焦語文課堂,以“魅力語文課堂”的核心要素“實”“活”“新”“趣”“美”,和“五位一體”的實施路徑為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強調教學行為及行動過程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在于:使語文教學回歸教學本體,還原教學本色,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讓“魅力語文課堂”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充滿著智慧的交融、個性的張揚,散發著語文的獨特的芳香,流淌著師生間真情的表白,涌動著靈性的互動,課堂也將成為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沃土、精神棲息的理想港灣。
一、文本解讀:把握特質讀出“清香味”
教師要引領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深入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特質,有所感悟,有所體驗,有所感動,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釋放文本的“清香味”。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教學主線是通過蕩人心魄的“音樂美”、渺遠空靈的“圖畫美”和細膩感人的“人性美”,去探尋文本豐富淳厚的美學意蘊。音樂美、圖畫美、人性美,以及明凈的語言,詩化的意境,純真的情感,構成了曹文軒《孤獨之旅》的美學元素,使得這部作品具有了恒久的魅力。對《孤獨之旅》的創意解讀,讓我的語文課堂教學靈動智性,我就以這“三美”來構筑主要的教學板塊,引導學生發現、品味、想象、感悟本文的美學意蘊,既指導學生創意解讀文本的過程和方法,又使學生從杜小康身上領悟成長的真諦,浸潤在美的溪流之中。
文本解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而不僅僅是追求讓學生讀懂文本。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老王》的教學,不少老師教學《老王》就是讓學生得到某一個思想,我們認為這是遠離閱讀教學的價值追求的。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特別注意文本解讀的角度、層次和方法。抓住文章中概括老王的詞語讀,抓住作者寫的主要事件讀,抓住別人對老王的態度讀,從老王的內心需求去讀,從老王和“我”之間的關系去讀。在黃厚江老師引導學生解讀“我”和老王之間的距離的時候,先從文章最難理解的描寫僵尸一樣的老王的那段去感受“我”和老王的距離;然后抓住“我知道”那一句話進行突破,再通過老王心理的揣摩解讀老王內心對“我”的定位,明確了兩個人之間的距離之后,再讓學生回讀課文,從上文中尋找距離的具體表現。黃厚江老師如此用心的安排,旨在引領學生學會解讀文本,尤其是解讀有難度的內涵豐富的文本。因為寫人的散文一定要寫事,要寫不同人物在具體事件中的關系,寫他們對人對事的態度,寫他們的感情傾向和行為選擇。黃老師正是按照這一規律精心設計了閱讀過程,這就是教學生掌握文本解讀的方法,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有多深,在課堂上站得就有多高。文本解讀最難的就是發現文本的“語言密碼”,對于作家創作的“語言密碼”,能“解密”就意味著走進了文本深處,組織閱讀教學活動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如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回憶我的母親》,先引導學生重點揣摩第一段,“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并適時拋出問題“有人說,文章第一段是解讀全文的密碼,你能從這些詞句中得到哪些信息?”師生深入研讀,搜尋“密碼”,得出結論:本文的敘事線索是“勤勞一生”,感情基調是“愛”,寫作本文的心情是“我很悲痛”;選材內容是“很多事情”,點題的短語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引導學生深入揣摩分析第一段的39個字,不僅巧妙地指導了學生如何從有限的文字里獲取深度的、重要的信息,還為學生迅速進入文本、了解文章主要內容找到了一串“密碼”。
當然,文本解讀不宜偏離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過度解讀,甚至是誤讀,一定要在尊重作品原貌的基礎上,讀深讀細讀透,充分挖掘作品的意味、情味和韻味,讀出文本自身的“清香味”。
二、朗讀指導:訓練技能讀出“芬芳味”
朗讀是語文教學最有效、最常見、最實在、最見功力的教學方式,瑯瑯的讀書聲是“魅力語文課堂”最美的音符。部編語文教材對朗讀技能訓練的要求非常明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本,準確把握重音、停連、語氣和節奏,讀出情境,讀出形象,讀出感情。全國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獲得者、“謝海生名師工作室”骨干成員張金鳳老師執教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觀摩教學課,特別精彩的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朗讀指導,猶如絲竹悅耳,茗茶潤心。
且看——朗讀“百草園景物”的段落,滿屏都是紅色的表示語調上揚的箭頭(也偶有表語調下降的,讀之有抑揚變化,不至于單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齊誦此段,讀出了滿滿的童趣——這是“關注語調,讀出童趣”的層次和角度。
且聽——“果然來了,沙沙沙……”教師轉換了朗讀指導的角度,用發聲方法上的氣聲處理,讓學生讀出驚恐緊張的顫音;以語速的快慢變化指導學生讀出少年魯迅聽故事時的緊張、神秘而又滿心期待的情緒——這是“技術處理,讀出情趣”的層次和角度。
且想——“雪地捕鳥”一段,教者往往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捕鳥過程的動詞品味上,而忽略了少年魯迅對閏土父親捕鳥大有收獲的感受。張老師慧眼識珠,看似無關緊要的幾句,“明明見它們進去了……來不及等他走到中間去”,將朗讀指導的層次和角度定位在讀好句子表達的情感和心理上。聊聊數語,學生竟讀得暗潮涌動,跌宕起伏,少年魯迅和閏土捕鳥時的緊張、期待、興奮、失望、沮喪、羨慕、佩服等諸多心理活動和情感的變化,真是“難言之情,一讀解之”!
讀魯迅的《雪》,把描寫“朔方的雪”的句子組合成一首詩歌進行男女生“動情演讀”,既使學生感受到“朔方的雪”的壯美和持久,又讀出了作者對“朔方的雪”的特別贊美和一往情深,還更好地理解了文章深刻的主旨。由于我一貫重視“詩情畫意的朗讀,點石成金的指導”,才使得語文課堂的誦讀教學讀得扎實,讀得飽滿,讀出了文本的“芬芳味”。
三、語言品析:涵泳咀嚼讀出“醇美味”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的學習和運用,那么“魅力語文課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通過對文本中詞語句子的涵泳咀嚼進入文本,抵達作者的靈魂深處。錢夢龍、黃厚江、肖培東等名師也無不把語言的學習置于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情感的載體”。
例如錢夢龍老師執教的經典課例《中國石拱橋》,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準確性時,就大拱和小拱的位置關系,分別畫了三幅簡筆畫。第一幅畫的是“大拱的兩邊各有兩個小拱”,第二幅是“大拱的兩端各有兩個小拱”,第三幅是“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通過比較揣摩“兩邊”“兩端”“兩肩”的表意差別,品析出作者一個“肩”字運用的準確性和形象化的精妙之處。
如執教《回憶我的母親》,引導學生品味質樸而深情的語言時的創境激思:“老師每讀此句——‘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就禁不住淚水盈眶。誰來猜猜,是哪些詞句觸動了老師的情感?”通過師生互動,我教給學生運用四種方式深入品讀語言:一是比較“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原句)”和“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改句)”,品味反復的作用;二是揣摩“永不能再見”的表意效果(無盡的思念,無限的遺憾,無比的愛意,無法補救的哀痛);三是引申,我提示學生,作者說“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其實下文暗示了一個補救的辦法,是什么?(用兩個“盡忠于”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四是升華,我追問引深思——“朱德母親去世了,為何在人民身上報答母親的深恩呢?”學生深情誦讀,豁然開朗:在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兒子、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心目中,母親是人民中的一員,黨和人民即母親!這種情感既蘊含于敘事的字里行間,又體現在集中的抒情議論之中。
再如執教《孤獨之旅》,品味杜小康發現鴨蛋的語言:“蛋!爸!鴨蛋!鴨下蛋了!”,我就讓學生用“改一改”的方法(改為“爸,鴨子下蛋了?!保?,從單詞成句、語序反常、句句感嘆等方面涵泳咀嚼,學生在輕松幽默的課堂氣氛中讀出了杜小康的驚喜過望、激動異常的心情。
四、讀寫結合:積累內化寫出“新鮮味”
語文課程標準和部編語文教材非常重視寫作教學,讀寫結合是寫作教學的有效策略和重要方法。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讀與寫的緊密聯系猶如蜜蜂采花釀蜜,所采的花粉量多質優,所釀的蜂蜜方能香甜美味。
讀寫結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寫作“因素”,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知識,遷移運用形成一定的寫作能力。如學習部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一滴水經過麗江》等游記的文章時,讓學生深化對游記基本要素的認識,即“所至”(游蹤)、“所見”(風景)、“所感”(感想)?!八痢笔怯斡浀木€索,也是寫景抒情的基礎;“所見”是游記的主體,也是作者著力描寫的對象;“所感”是游記的靈魂,也是游記的生命力所在。此外,還要引導學生理解并學會“定點觀察”和“移步換景”的方法要領,訓練學生欣賞和寫作游記的能力。
讀寫結合,也可以抓住課文中的精彩片斷,引導學生模仿寫作手法。學習仿寫從形似到神似,漸入化境,為進一步的創造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學習《安塞腰鼓》時,要求學生精讀文中的一個片段:“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引導學生分析此句運用比喻修辭的特點,即喻體均在本體之前,這樣安排的妙處是突出了喻體,渲染了安塞腰鼓火烈的場面之美。我指導學生模仿這種句式,運用比喻的修辭,描寫一個場景,有的學生寫道:“長龍一般排起的,是返鄉的游子;流星一般馳過的,是路上的汽車;魚兒一般歡躍的,是車上的孩子……”
讀寫結合,要引導學生特別留心課文“于細微處見真情”的細節,從而在寫作中學會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朱自清《背影》里父親買橘子穿鐵道、爬月臺的細節,感動了無數讀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是作品流動的血液。如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讓學生用心品讀《春》《濟南的冬天》《昆明的雨》等寫景散文,細心觀察身邊那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他們的思想有了無限張力,雞鳴曉月,日麗中天,月華瀉地,繁星滿天,甚至是拂過琴弦的微風,飄零水上的落花,哪一樣不能引發學生的無限情思呢?
五、教師素養:刻苦練功涵養“書卷味”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師大教師代表座談會上,首次提出“四有好老師”的標準: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這是對新時期教師素養內涵最為精辟的概括。語文教師除具備“四有好老師”的標準之外,還應該擁有自身獨特的核心素養,只有“魅力語文教師”才能打造“魅力語文課堂”。
打造“魅力語文課堂”,教師應有扎實的外功:是深情“朗讀者”,語音標準,節奏準確,音韻和諧,聲情并茂,極具感染力;是超級“演說家”,語言生動,幽默機智,親切自然,啟人心智,很有親和力;是書法傳承人,“三字(粉筆字、硬筆字、毛筆字)”皆通,端正勻稱,圓潤美觀,激發學生摹寫的欲望;是媒體制作員,能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打造“魅力語文課堂”,教師應有厚實的內功:博聞強識,“腹有詩書氣自華”;哲學思辨,“世事洞明皆學問”;涵養深厚,“君子厚德可載物”;與時俱進,“領異標新二月花”……“書卷味”集中反映了一個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只有充滿“書卷味”的教師才能營造出“魅力語文課堂”。
總之,語文教學必須“正本清源”,“正本”就是從根本上整頓,“清源”就是從源頭上清理;立足母語教育的基本任務,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遵循母語教學的基本規律,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以語言學習為核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探尋簡約樸實、活潑靈動、新趣美妙而又內蘊豐盈的“魅力語文課堂”?!镑攘φZ文課堂”的基本特點就是“實”“活”“新”“趣”“美”,是一種將“實”“活”“新”“趣”“美”融為一體,具有詩意美感,達到自由境界的教學:尊重個性、絢麗多彩,和而不同百花放;兼收并蓄、意境深遠,海納百川秋月明;不斷創新、服務課改,博雅進取濟滄海;緊跟潮流、大有可為,魅力語文共潮生。
(作者:謝海生,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