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追求的高效課堂要變成現實,課堂教學設計非常重要。優秀的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必須以學情分析為前提,以教學目標和內容的確定為靈魂,以教學策略與方法的運用為依托,以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為保障。
關鍵詞:語文;教學設計;以生為本;高效課堂
由于工作上的機緣,我有幸參加了市級語文優質課評選活動,聆聽了20多節優質課。除了參賽選手們扎實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學素養,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精巧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實施課堂教學的藍本。要使新課程追求的高效課堂變成現實,語文教師就要進行具有創新性的優秀的教學設計,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優秀的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必須以學情分析為前提,以教學目標和內容的確定為靈魂,以教學策略與方法的運用為依托,以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為保障。
一、前提:學情的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角,教師的教學設計,首先必須建立在認真細致、有針對性的學情分析基礎上,這是優秀教學設計的前提。所謂學情分析,就是要著重分析學習者的起始能力、已經形成的知識背景和學習技能以及態度、興趣、思維能力等。
《孔乙己》的執教者在“學情分析”中寫道:在眾多文學體裁中,學生對小說的興趣最濃厚,并且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比較系統地掌握了小說這種文體的相關知識。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關注的是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和主人公離奇的命運,對于小說中人物形象的豐富性以及作者塑造形象的目的缺少深入的思考。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的豐富性與意義所在。
《湖心亭看雪》的執教者是這樣分析學情的:初三的學生已有一定文言文的基礎,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加之本文篇幅較短,文字較淺顯,學生借助課下注釋、查閱工具書、小組合作是可以掌握文意的。在本節課,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體會,在反復閱讀中,進入文章情景交融的境界,領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同時完成對作品語言的欣賞。
正因為有了對學情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做到了“心中有學生”,所以,他們接下來的教學設計就有了針對性,重點突出,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靈魂:教學目標和內容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它直接決定著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取舍,對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選擇,對教學結構的安排。因為語文教學的復雜性,文本解讀的多元性,語文教學目標的確定在教學實踐中是個難點。
《課程標準》中說:“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孔乙己》的執教者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兩點:一是利用選點比讀法探究人物形象的豐富性;二是了解“以笑寫悲”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深意,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意義。這是準確把握了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而做出的,使得整個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學生分析體驗深入、深刻。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執教者將“教學目標”確定為:理解詩歌內容,能綜合運用朗讀技巧讀出詩歌的情感;把握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包含的深情;體會詩人深厚真摯的愛國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這樣的教學目標正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對于詩歌教學的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該很好地體現教學目標的三個要求:一是中正而不偏倚;二是集中而不寬泛;三是明確且一以貫之。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常常會出現偏差。將說明文閱讀課上成科學課,以傳授科學知識為主;將議論文閱讀課上成思想品德課,以思想教育為主;在文言文教學中,在文意把握、文化體驗兩者之間把握不準,要么上成漢語知識課,要么上成文化課。
也有不少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每堂課都按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定,目標太多而且泛化,無法準確把握重點,就等于沒有明確的目標。
正因為教學目標和內容的確定是教學設計的靈魂,所以教師必須深入研究,綜合考慮,不斷總結,這樣才能準確確定切合課標、切合課文、切合學生的教學目標,然后緊緊圍繞目標展開教學,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證。
三、依托:教學策略與方法的運用
教無定法,教學才搖曳多姿,呈現生態的多樣;教又有法,教學才有規律可循。對教材的鉆研,對教法的探索是我們每個教師永恒的課題。它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有效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執教《湖心亭看雪》時,兩位老師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加強了同學們對作者張岱的認識,進一步體會他的內心世界。一位老師設計了小辯論的形式:“你認為張岱與金陵人癡嗎?”另一位老師卻這樣設計:假如讓你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訪張岱,你與他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會向他提出哪些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興趣盎然,在暢所欲言中實現教學目標,收到了異曲同工的效果。
再如,執教《鄉愁》時,兩位老師創設了不同的情境進行導入。一位老師是用一段優美深情的文字激趣:有人曾說,拿起一本中國的詩集,輕輕一抖,便會從中落下許多“愁”字。于是,海上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一縷鄉愁正向我們走來。另一位老師則是播放余光中本人深情朗誦的視頻,渲染鄉愁氣氛導入。
一位老師在執教《孤獨之旅》時,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后填空,巧妙地將文章重點詞語嵌入文段中,既讓同學們掌握了故事內容,了解杜小康的情感變化,又理解了重點詞語。新穎精巧,一舉多得。
教學策略與方法本身并無優劣高下之分,全看使用者的功夫。只要適合自己學生的,有助于教學目標實現的,就是好的。
四、保障: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
新課程背景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課堂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課堂的主流應該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堂的主人應該是學生,而教師應該退居幕后,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因此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結構安排的時候,一定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要始終圍繞“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進行合理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岳陽樓記》執教者安排的課堂教學結構就由一個“記”字串聯文章,梳理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景到情,由情入理,環環相扣,一氣呵成。
“與其說范仲淹記岳陽樓,不如說范仲淹記的是岳陽樓上看到的洞庭湖景象”→“與其說范仲淹在記洞庭湖景象,不如說范仲淹記的是遷客騷人之情”→“與其說范仲淹記遷客騷人之情,不如說范仲淹記的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與其說范仲淹記古仁人的胸襟,不如說范仲淹記的是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這樣的設計不能不讓人佩服,不能不讓學生喜歡。
《孤獨之旅》的執教者選擇了長文短教的方法安排課堂教學結構。首先,以學生瀏覽課文后填空的形式,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然后,重點突出地安排語段精讀,以學生圈點批注文段、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用“與孤獨相遇”“與孤獨相伴”“在孤獨中成長”串聯起整個過程。最后,以討論交流文章的標題為什么是“孤獨之旅”收尾。
本堂課教學結構安排簡潔、精當、高效,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尊重,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學習當作樂事,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地。
這些參賽者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學確實是需要設計的,教學設計的優劣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
總之,教學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它既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思想與理念,又反映了教師駕馭教材和處理教材的能力與創新思想。教師必須精心策劃,精巧設計,多方思考,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才能寫出整體優化的教學設計,才能使高效課堂成為現實。
(作者:余要武,安徽省銅陵市第十五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