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摘? ?要: 高校輔導員發揮優勢,對學生給予思想指引、學業監督、生活協助,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要創新高校輔導員工作思路,以滿足學生需要,遵循青春期學生成長規律,發現新時期學生個性發展新需求,采用新的方式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高校輔導員自身專業提升與學生健康成長共同發展。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 ?學生工作? ?個性發展
1953年4月,清華大學首次選拔政治素質高、業務素養好的青年教師、在校學生兼職政治輔導員,這是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的開端。高校輔導員是輔導員隊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形勢下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1](180-181)。輔導員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占據重要位置。長期以來,高校輔導員盡責履職,對學生進行思想指引、學業監督和生活協助。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2](178),高校輔導員從學生中來,與學生生活緊密連接,能夠更好地立足于學生成長需求和學生心理需要。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突出位置。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6〕31號),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和黨務工作隊伍具有教師和管理人員雙重身份,要納入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形成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工作力量。”在現行高校培養環境下,專兼結合的思想政治隊伍建設對于學生工作落到實處取得成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探尋輔導員工作方式方法研究成果較多,但對高校輔導員研究多是從問題、建議、描述高校輔導員工作現狀出發,對于探索高校輔導員工作具體方法與創新思路的研究成果很少。本文立足高校輔導員工作實際,從日常管理、思想引領、心理輔導三個方面論述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思路與創新。
1.日常管理:旨在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
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校深化改革持續推進、成效顯著,但高校管理理念、日常管理方式尚需改進。傳統日常管理已難以滿足現代大學生成長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高校管理應探尋日常管理新方法,創新日常管理新模式,以滿足時代要求,完成培養新型人才的使命。
1.1高校輔導員與日常管理的關系
日常管理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教育,《普通高等學生管理規定》對管理的內涵表述:“高校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針對大學生校內外的學習和活動,按照國家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在加強管理與教育相結合的基礎上,按照依法治校、從嚴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規范管理行為的教育標準,對大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各種教育,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過程。”良性高效管理機制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高校學生管理涉及全校各個部門工作的配合,輔導員是學生日常管理的中堅力量。輔導員工作成效,直接關系到日常管理成效。
1.2高校輔導員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準
當今校園問題呈現出多樣化,輔導員在預見可能出現的情況時,日常管理著重關注社會熱點、焦點與敏感點,面對突發事件,開展著實有效的安全教育,果斷制止不良后果的發生。另外,輔導員要分清事態緊急程度優先考慮對學生的影響,把學生安全放到第一位。在班級內部建立學生自我管理模式、責任人問責機制,對學生人身安全層層落實、逐級負責。在健全年級班委學生干部職責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法律意識,做到學生安全動態心中有數,準確掌握。
建立高校學生管理聯動負責制,校級領導頂層設計,院系與校級部門協同共管逐級負責。高校輔導員配合院系要求,根據校級部門學生管理具體細則,統轄所負責班級,并依托班委開展各項工作,通過建立學生自主管理機制,輔導員管理與學生自主約束結合達到動態平衡,建立逐級負責、層層落實的問責機制,將學生安全工作落到實處。
1.3高校輔導員日常管理新模式
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學生時常被限制在規章制度的約束范圍內,被動地接受體制、觀念、方法,管理創新有限。日常管理新模式是遵循現階段學生發展的規律,與學生成長相適應的一種管理模式。在新模式中,學生是日常管理的主體,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社會行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習慣。在日常管理中,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年齡相仿,便于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與學生建立緊密的伙伴關系。新模式尊重學生的自我發展與成長規律,發現各個階段學生的心理實際訴求,探尋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客觀愿望,通過建立學生自主管理機制,實現輔導員管理與學生自主約束和諧統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從被動管理轉變為主動參與、協同共進。在新模式中,教育為方向,管理為方法,以為學生服務為宗旨。新模式注重發揮管理的藝術,實現教育與管理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思想引領:旨在培養學生的精神素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新時期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高校持續加強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發展,有助于大學生精神素養的提高。
2.1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目的,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時代責任、明確歷史使命的責任,同時起著確立學生生活目標、培育社會認知的作用。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成長至關重要。
2.2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新形勢
大學生基于年齡特征對各種新奇事物難以區分掌控,高校輔導員需要提高自身信息網絡素養,理清信息來源,區分對待各類消息,正確引導學生思想話語走向。加強對輿情的監控與引導有助于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及時掌控敏感信息和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3](104-105)。輔導員利用網絡技術屏蔽不良信息,引導學生提升網絡素養,增強各類信息的辨別能力。輔導員用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引領學生,培養學生的良好志趣。思想引領在發揮傳統媒介宣傳作用的同時,充分考慮現代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以微信、微博等網絡新媒體,創設品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輔導平臺,設置在線公開課堂,選擇比較有意義的主題開展思政公開課,增加學生關注度,運用新技術,以同步直播的形式增強參與感,增設彈幕評論加強網絡互動,以更加直接公開的形式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度。在使用新的網絡通信手段教育管理學生的同時,還應注意防范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在現實生活中多開展實際活動,如“思政沙龍”“形勢與政策研究”,讓他們投身實際交往,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目標載體,伴隨溝通社交能力的培養,使教育方式更加貼切自然。
2.3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立德樹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首先輔導員要提高自身理論修養,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新的理論基礎。其次堅持以學生為本,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在以往的思政工作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施教過程,往往忽視學生的需求和接受性。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的認同和接受,并自覺地將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身品格指導實踐活動[4]。高校輔導員理清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具體途徑,分析制定各個階段的具體培養方式,將思政工作寓于實際,發揮日常作用,貫穿于學生生活各個方面。深入學生之中,不拘形式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軍訓工作中,輔導員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在強調軍訓的意義的同時,積極開展學生的思想動員工作。在軍訓實施過程中以身作則,深入軍訓現場,讓學生感受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團隊合作,以及堅守等諸多品質的重要性,讓學生以樂觀的心態對待軍訓。集中進行軍事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引導,寓訓于樂,普及國防知識,強化國防意識,增強軍訓意義的直觀性。
高校學生兼職輔導員精力充沛,工作積極性高,工作學習專注能夠及時處理各種各樣問題,工作效率高。高校輔導員開展學生思政工作,可以避免教師專職輔導員的工作局限,在管理工作中積累經驗,便于兩類輔導員專業化的養成。根據高校輔導員身份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施對策,將培養精神素養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運用各種新方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學生思想領域提升至更高境界。
3.心理輔導:旨在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
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促進大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培育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是高校輔導員的主要任務。當今高校對心理輔導工作的要求更高,高校輔導員心理輔導水平亟待提升。
3.1心理輔導的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轉型期。各種不良誘惑干擾了學生意志品質的形成。大學生是心理狀態最敏感的一類人群,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大學生心理輔導應打破傳統僵化的輔導模式,以預防疏導為主,心理溝通為輔。以防治心理疾病培養心理適從為目的,凝練學生核心價值觀,擺脫形式化、教條化。建立新型心理輔導模式,通過性格導向、品質構建、心理探究等方式,滿足學生心理成長需要。以網絡技術與心理學知識相結合,開展伴隨性的心理教育與心理輔導,為學生建立電子心理檔案、心理癥狀日志,跟蹤記錄學生的心理狀況,建立不同層級的心理預警機制,使學生心理輔導體系化,為大學生心理輔導的發展提供第一手資料,從而有助于教育心理學的學術發展。
3.2心理輔導的學生影響
心理輔導順應青春期學生發展趨勢,直面心理誤區。輔導員廣泛開展各方面的青春期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戀愛教育,性心理教育,家庭心理教育。關注特殊情況的學生,注意心理教育方式,設法走進學生內心,分析特殊情況出現的原因,幫助學生擺脫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面臨青春期的諸種問題,以積極正確的方式開展教育工作,避免步入心理誤區。直面青少年心理,進行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感情觀與價值觀。
3.3心理輔導的方式
輔導員做好心理輔導工作應因時而新。遵循學生心理輔導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心理健康輔導應避免控制欲過強,切勿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切勿使學生產生心理負擔。廣泛關注學生興趣,打開心理話題的突破點,找尋合理的心理依存,培養健康的心理環境。新時期輔導員心理輔導應順應時代發展,利用各種新形式新方法,以學生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工作。選擇典型實例,同時注重學生實際心理承受能力與心理適從程度,逐步形成心理教育的高效方法,適當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嘗試,如支邊教育、義務從軍等工作。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敢于獻身的擔當精神,培養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各種環境,為學生人生職業生涯提供多種選擇。心理輔導以融合學生需要為根本,不斷探尋學生心理變化的最新態勢,達到心理健康的最佳狀態。開發新型心理輔導方式適應學生成長的規律,為心理輔導工作開創嶄新局面。
習近平同志指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鼓勵教學名師到思政課堂上講課,解決好推動其他教職員工和思政課教師相輔相成的問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發揮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創新輔導員工作模式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貢獻。強化輔導員實踐鍛煉機制,實現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整體推進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等隊伍建設,保證這支隊伍后繼有人、源源不斷[5]。輔導員工作逐步系統化、科學化,以學生與教師視角從多方面考慮觀察問題,在適應大學生心理承受的前提下制定各種行之有效的決策,利用各種現實資源為學生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春暉,許曉云,于文華.對高校兼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2]王曉蘭.輔導員的核心素養體系研究[J].北方文學,2017(12).
[3]譚秋浩,鐘家華.微信環境下高校輿情的監控與引導[J].高教學刊,2015(14).
[4]陳霞.淺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機制的應用研究[J].青年科學(教師版),2013(7).
[5]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