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娟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認知階段,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喜歡在課堂上思考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因此,如果小學數學教師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和表達問題的方法,就能很好地提升小學階段數學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發現數學的魅力,激活原本沉悶的數學課堂.為此,筆者以“小學數學教學中‘問與學有機結合的策略研究”為課題,分析了當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探討了實現小學數學教學中“問與學”有機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與學;策略研究;問題意識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當前,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主要是發展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優秀的數學思維品質,從而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結構.但聚焦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學得被動,教師教得無效,整個教學過程是枯燥、死板、乏味的.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心智快速發展變化的時期,對身邊的種種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心,有著各種奇思妙想,喜歡在課堂上提問為什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小學數學教師能充分地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單向傳授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與質疑,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的引導,就能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也就能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不幸的是,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教師沒有認識到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的重要性,也沒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的引導,更沒能實現“問與學”之間的有機結合.這種錯誤的理念嚴重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阻礙了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中“問與學”有機結合的策略
“做學問”首先要平衡“問”與“學”之間的關系.由于小學生處于懵懂的年齡,雖然他們對新鮮事物持有一種好奇的心理,但是如果不能加以引導,他們很可能因為膽怯而隱藏這份好奇心.如果要學生學好數學,教師就必須培養學生在“學”中發現問題,并且鼓勵學生養成向教師或家長請教問題的習慣.如果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問與學”的有機結合,教師就要不斷地優化教學模式,將更多的新方法和新理念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
(一)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并善于發現數學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讓學生將“問與學”有機結合,教師必須足夠了解教學大綱,了解學生的真實起點在哪里、產生困惑的原因在哪里和存在困惑的位置在哪里,這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向這方面發展,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小學數學教師不能只將教學重點放在單方面的“教”上,而要幫助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問”的習慣.雖然學生在剛開始提出問題時可能不會一針見血,不能提出一些高質量的問題,但這個過程是很重要的.教師只有讓學生先學會“走路”,才能期待他們在以后“跑起來”,因此,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讓他們形成并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鼓勵學生在課前預習,引導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
課前預習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很多小學教師認為小學生并不具備自主預習的能力,因此,他們在教學中不重視對學生課前預習任務的布置.其實,課前預習的過程是一個鍛煉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過程,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實現“問與學”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在開展數學課前預習環節時,教師可以將數學學習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利用網絡平臺遠程指導學生的數學課前預習過程,鼓勵學生將自己在數學課前預習環節想到的各種問題全部記錄到一張紙上并用手機拍攝下來,借助家校群以照片的形式分享給自己.在這之后,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數學基礎,教師可以對他們進行異質化的線上分組,為他們建立幾個線上QQ群,鼓勵他們在QQ群中交流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數學課前預習環節,學生具體學習了多少新的知識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在于學生能借助數學課前預習環節在自主摸索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從教材中發現問題以及如何將自己發現的問題清晰地表述出來,這一過程既為接下來課堂階段的學習鋪平了道路,又使得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以樹立,更能幫助學生養成帶著問題看待數學知識的習慣.
(三)借助小組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提出并解決問題
與教師相比,學生更愿意向自己的好朋友吐露自己心中的疑惑.小組合作探究很好地利用了學生的這一心理,以小組為單位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不斷地講述自己心中的疑惑,同自己的小伙伴共同商討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銳角、一個直角和一個鈍角,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三個圖形提出問題,并以小組為單位尋求問題的答案.教師也可以在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的同時針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耐心地予以解答.有的學生在看到直角之后驚呼:“這不就是我們黑板的一部分嗎?”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黑板一共有幾個角?”“它們都是直角嗎?”“哪些事物是由直角構成的?”等問題,部分小組的學生也可以在組內提問:“為什么鈍角總是看起來比銳角大?”這時,組內的其他成員積極地幫忙解釋:“就是這么定義的,鈍角是比直角大的角,而銳角是比直角小的角,因此,鈍角一定是比銳角和直角大的角.”于是,組內的其他成員又提出了新的困惑:“如果兩條邊在一條直線上,那么還會有角嗎?”由于組內的成員討論了很久也沒有結果,教師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對課本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延伸,向學生普及了平角的概念.
教師借助小組合作探究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數量很多,如果每名學生都在課堂上提問且問題沒有代表性,就可能影響課堂教學的進度.如果教師借助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同一時間維度且在不同的小組內分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就能很好地解決大家一同提問導致的課堂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學生可以在交流探討與相互學習中認識到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從而提升團隊合作意識與團隊合作能力.
(四)借助課堂情境創設,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實現“問與學”的有機結合
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創設是點亮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的有效手段,是符合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的教學方法.在一個個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問題情境中,學生可以將自己因為膽怯而隱藏的好奇提問心理重新釋放出來.同時,教師應在創設課堂情境時有意識地安排一些“伏筆”,以問題情境的方式實現“問與學”之間的有機結合.
在教學“元、角、分”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個“在商店買文具”的情境,分給學生一些文具與人民幣,安排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分別扮演顧客與店主的角色,使他們在實際的生活化情境中開展數學內容的學習.在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時,教師可以將文具的價格都設置為以元為單位,而讓學生拿到以角或分為單位的錢.于是,部分學生在教室里喊道:“這可怎么辦,我沒有兩元錢啊!”這時,學生已經在情境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而教師應對學生的思維加以引導,讓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人民幣中分、角和元之間能不能相互兌換.學生在討論兌換規則之后,順利地完成了交易的過程.在下一個延伸的情境中,教師可以將扮演顧客的學生的零錢收回,重新分給他們一些大額的整錢.于是,學生很快又發現了問題:“我不需要這么多文具,店主應找給我一些錢.”在這之后,學生能自主地練習加法與減法的運算,順利地完成了數學學習的過程.通過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不僅幫助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獲得了提問的勇氣、學會了提問的方式,而且使得學生在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建立了聯系,顯著地提升了學生使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家長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雖然學校是個很重要的地方,但是家庭環境的影響也非常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家長也應該善于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幫助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養成問問題的習慣,使他們處理好“不懂就要問的心理”與“獨立思考”之間的關系.對于部分小學生來說,小學數學內容有時候很難理解,因此,家長應耐心地向他們講解,最好能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實例來加深他們的印象.同時,家長要相信孩子,即孩子能自己弄明白的地方絕對不干預,孩子能自己領悟的地方絕對不強制,孩子能自己糾正的地方絕對不代替,“該出手時才出手”.
結 語
巴甫洛夫曾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創造性思維往往始于懷疑.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培養學生的課堂提問能力,教師就應該從培養和激發學生提問的動機入手,再加以提問情境的創設和提問方法的引導.教師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能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發揮,而且能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質疑問題,敢于追根究底,從而使學生樂意學、愿意學,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路風紅.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20(14):70,72.
[2]周輝華.核心素養引導下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江西教育,2020(15):61.
[3]黃艷青.喚醒問題意識 激活數學思維[J].黑河教育,2020(4):57-58.
[4]李鵬圖.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課堂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學周刊,2020(8):65-66.
[5]吳美香.精彩從“問”開始: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問能力的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1):70-71.
[6]翁球兵.以問啟知 因知好學: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提問技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