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煜林
摘 要 2020年底第36屆“楚才杯”作文大賽拉開帷幕,初中組第四組賽題以“風從? ? ? ? 來”為命題面向在鄂全體青少年征文。筆者通過分析入選決賽的三篇文章闡明自身對中學生寫作要求與評價標準的認識。寫作是現實語境下的“表達與交流”不僅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應該是真實的發生。作文創作應有邏輯思維和真情實感,寫作教學就是要鼓勵學生以語言思維為前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真實的自我。
關鍵詞 寫作教學;邏輯思維;真實的自我
“楚才杯”作文競賽接近尾聲,初二組進入決賽的三篇文章廣受關注與好評。從文章本身和評委會的選拔標準來看,都有亮點可尋。
中學生的寫作不僅關涉中學語文教育,更關涉初中生如何準確且真誠的表達自己。評委會從語境、意境、文本出發,挑選出的三篇文章均屬佳作。自不必說作文評價應從文本和意境入手,文本邏輯清晰合理是基礎,語言塑造和意境創設是加分項。但無論是自由創作、考場作文還是作文競賽,評閱人對作文評價沒有絕對統一之標準,筆者試圖通過從單篇到整體分析此次參賽文章,論證中學作文寫作與評價應有的幾點標準。
首先好作文的評價標準之一必然是考慮作者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對行文的布局能力以及對事物的思考角度和深度。“風從? ? ? ? 來”,這個題目本身就極具隱喻性,這里的“風”可能并非現實中真實的風,而是出題者設計的一個隱喻,其背后的深刻內涵需要學生通過推理和聯想進行挖掘。三篇參賽文章的作者恰恰把握住出題人的用心,凸顯較強的隱喻式思維能力,三篇文章既有具象世界故鄉溫柔的風,圍棋領域潮流的風,奔跑起來的微風,又由表及里、虛實結合地把“風”引申為故鄉的縮影,AI支配人類的擔憂,要努力、熱烈對待生活,勇于解決困難的態度以及在災難面前的團結和大愛。從文章立意、構思、文筆來說三篇文章已是初中作文之上乘,筆者在下文進一步作了單篇分析。
初二1號作文:
風從故鄉柳梢來
五六歲時,淮河畔種的是成片的柳樹,和煦的微風便從這故鄉的柳梢,緩緩而來。
早晨的霧氣氤氳,淮河水漲來,剛好漫過青青的草地,岸邊的草蕩漾在腳邊。清風裹挾著朦朧的水汽,拂過柳梢,帶著柳葉的氣息,輕點我的鼻尖,撩動我的衣衫。
直視江面,那綿綿無盡的波浪,仿著微風吹過的霧氣,一陣又一陣地推搡著我。我仿佛要乘風踏浪,緩緩駛向對面。
那時家里燒的是草鍋,我和爺爺便常常去柳樹林里撿樹枝。爺爺背著筐,帶上濃濃的茶,拿著鉤枯樹的桿子,而我則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陽光為不遠處的柳林鍍上一層金輝,風吹柳條,好似波光粼粼。
地上開著各色的無名小花,柳林也恰逢那時開花。爺爺在后面拾樹枝,我則左蹦右跳地踩著地上的柳樹花。
柳樹花大約半指長,淡黃色地翹在柳梢,毛茸茸的像毛毛蟲,我指著柳樹花一次又一次地問:“這是毛毛蟲。”爺爺則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糾正我:“這不是毛毛蟲,這是柳樹花。”這時,我便像聽了什么高興的事,咯咯咯地笑起來,清澈的笑聲漫過水畔,被柳梢而來的風吹到很遠的地方去。爺爺也不惱,眼眸含笑地望著我踩癟一個又一個柳樹花。
玩累了我便坐下來,折一條柳枝,編成花環,采幾朵小花點綴其間,站起來戴在頭上想象著我便是柳林里的小花仙子。
直到朱霞半天,璨然如焚。那天的夕陽最是美麗,粼光水漾漾,柳枝拂夕陽,到處都散落著金色的光芒。爺爺和我逆光而行,夕陽拉長了我們的身影。
走在半途定要坐下來歇一會兒,爺爺喝口濃茶,描繪起遠方的風景。他講江南水鄉漫山的花嶺,他講金陵香醇的美酒,他講北平粗獷大氣的巍峨長城,他講徽州小城不朽的黃梅腔調……我聽得入了迷,覺得好似有風,把山河釀成千言萬語,吹過耳畔。恍然驚醒,那風從柳梢來。
月鍍銀墻,離家的夏夜,心中潮濕而無助。我不舍這乘載我萬千記憶的故鄉。
走上離開的路,卻又感到了那帶有柳葉氣息的微風,它卷著夜色。撫慰了我不安的心。我似乎又有了前進的力量,因為我明白,風永遠都從故鄉吹來,一如過去那樣,自柳梢,一路至我心上。
西風幾時來,流年暗中換。多少個夜晚我枕風入眠,再回故鄉,發覺柳林已砍光多年。可我心中卻不再彷徨,那飄飄蕩蕩的霧氣柳枝,在故鄉的風中,成了我心中的畫屏。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綰別離。”爺爺在柳樹花開的時節去了天國,變成了一顆星星。可他留給我的,卻是心上長存的柳林,和那翩然的風。
我靠著帶著柳葉氣息的風,就像靠在故鄉的門楣,靠在爺爺的懷中。
立于窗前,閉上雙眼,風從故鄉柳梢來。
單篇分析:文章語言精練唯美,富有張力與詩意。作者詞匯量遠超同年級平均水平且詞語運用巧妙,彰顯了作者對生活中細節的觀察與表達能力以及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如“柳樹花大約半指長,淡黃色地翹在柳梢”的“翹”字的運用,真實寫出柳樹花的形態。再如“月鍍銀墻,離家的夏夜,心中潮濕而無助”,將離家后的陰郁落寞之感直觀傳達出來。從構思上看,文章先再現了陪同爺爺在柳林里撿樹技的片段,畫面真實且溫馨,隱含懷戀故鄉的根由。“月鍍銀墻”,筆鋒轉到現實卻是流年暗換,柳樹被砍,爺爺去世和思鄉疊加的輾轉難眠。回憶與現實對比交織,牽動讀者心弦。但正是爺爺這個關鍵人物撫平了作者和讀者面對現實和過去反差的傷痛。爺爺變成了星星,溫暖的過去縮影成心上長存的柳林。故事完整,人物靈動鮮活,主題得以升華。思鄉是寫作常見的主題,作者把大的思鄉主題用柳葉氣息的風這樣一個小點來乘載,讓抽象空洞的感情,變得可感,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正是由于作者寫得“小”、寫得“細”、寫得“真”,讓整個行文自然無炫技之感,讀罷卻又能體會到作者精巧的構思。
初二2號作文:
風從AI來
2016年3月,由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開發的“AlphaGo”(阿爾法狗)與世界圍棋棋壇“十四冠王”李世石九段進行了一場圍棋人機大戰,以4比1的總分獲勝。
這在當時的世界棋壇掀起了一場“風暴”,其“風暴”的規模遠遠超過了聶衛平棋圣在1984到1988年的四屆中日圍棋擂臺賽十一連勝刮起的“聶旋風”。各路棋壇豪杰紛紛感嘆:時代變遷了。
四年多過去了,可從AI刮來的風卻一直在棋壇縈繞。無論是年長如聶棋圣,還是年少如十二三歲的“沖段”少年,看到AI圍棋的厲害之處后,都紛紛向之學習。一時間,所有的圍棋棋譜里面都多了一份“AI味”。可這真的對圍棋發展有益么?
前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宮正樹九段,他走出的棋被人們稱為“宇宙流”或“自然流”。這種棋路被廣大棋迷喜愛。可是在AI出現后,“宇宙流”便銷聲匿跡了。這是為什么呢?原來,AI給這類“宇宙流”的棋打出了較低的評分,認為其會“降低得勝率”,久而久之就沒人再使用了。現在的圍棋千篇一律,AI刮起的風刮走了人類那些富有個性的思想。
同時,智慧的先哲們總結出的精練棋諺,也被冰冷的機器用幾個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數字推翻了。千年智慧的結晶敵不過AI的幾個數字,世界棋壇被這股從AI吹來的風刮了個底朝天。
這令我們深思:從AI來的風,是好是壞?
從前圍棋追求的是快樂,現代圍棋追求的是“勝率”;以前圍棋追求的是個性,現代圍棋追求的是“AI吻合度”。AI之風給人類漸漸地戴上了一層枷鎖——思想的枷鎖。人類利用思想創造AI,而它又反客為主禁錮了人類的思想,磨滅了人的個性;這聽起確乎可笑。
在AI之風的呼嘯下,人類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答案無疑是那極富個性思維的人類思想。然而,不幸的是,AI正在蠶食這種思想,抑或是AI之風吹散了這種思想。韓國圍棋界當紅小生申真谞,據說他下的圍棋中前25步中有24步與AI的下法一致。他已經遺憾地成為了一個冰冷的圍棋機器,失去了自己那豐富的個性思想。
韓國的圍棋天才少女金恩持二段,在網絡比賽中,未能禁住誘惑,使用了AI作弊,受到了禁賽一年的處罰。她,也在AI之風下,漸漸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個性思想,成為了一具沒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時代的確變遷了,AI之風已悄然吹來。在AI之風呼嘯之下,圍棋棋壇路在何方?世界發展路在何方?人類文明路在何方?
臨近傍晚,窗外蕭瑟的風又吹下了幾片火紅的楓葉。但愿,覆巢之下,仍有完卵……
單篇分析:本文無華美的語言但勝在立意,文章抓住生活中一件小事——人機競賽,圍棋機器大勝人類的殘酷事實導致圍棋界個性化的下棋之道向追求勝率的轉變,由此引發作者對AI之風呼嘯下人類逐漸失去個性和思考的反思。作者用申真谞和金恩持為論據反證自己的觀點。AI之風帶來棋手挑戰熱潮的同時也在侵蝕個性,引起個人價值觀的偏頗和道德淪喪。與此同時,作者并未停留在圍棋界和個人層面,而是進一步引發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路的深重憂慮。惜乎此點轉折突然,辯證分析也不夠充分,可略做補充。
初二3號作文:
風從奔跑中來
生活是沉悶的,但跑起來就會有風。
——題記
蟬聲越發的令人焦躁,悶熱的夏夜沒有一絲風,我百無聊賴地坐在椅子上,期盼能有一絲涼爽的風吹來。“你坐在那兒熱不熱呀?”外婆問道。“熱啊……特別熱……”我聳拉著聲音,已然被熱蔫了。“那你還坐著干嘛?跑起來呀!”“為什么?”“只有跑起來才會有風呀!”
是啊,跑起來才會有風。我于是下樓,心平氣和地慢跑起來。如外婆所言,一陣陣清涼的風穿過我的手邊、耳邊、身邊、發絲間,整個世界都涼爽起來,蟬的叫聲也漸漸小了些。好像這一股風讓整個夏夜,都變得不再難熬。
外婆看著我氣喘吁吁卻又滿足的神情,笑彎了眼睛:“我告訴你哦,無論何時都要不停地奔跑,因為生活需要一陣風吹來。”彼時的我似懂非懂,只記得那一縷縷從奔跑中來的風,把外婆慈祥的話語吹成了天邊的云朵,吹成了空中的星星,飄進了我的夢里,閃爍在我的心上。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我一點點地長大了,生活不再像兒時那般簡單純粹,在無數個無風無云亦無星的日子中,每天的生活都沉悶而乏味。
在學校要面對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回家要承受父母無邊無際的斥責,腦海中是解不出來的題目,耳邊是老師嚴厲的訓話。我就這樣在密不透風的生活中艱難地喘著氣。我的世界被嘈雜如蟬鳴的噪聲裹挾著,我感到疲憊,難以前進一步。我忽然明白,在沉悶的高壓學習生活中,有一陣風,是多么重要。
我抬頭,望見窗外的夜空中久違地閃出了幾顆星星,驀的,外婆的話又在腦海中回響,兒時那陣清涼的風跨越時空席卷而來,又一次吹過我的全身,吹過我死水一般的內心。
那個冬夜,我不顧嚴寒,跑下了樓。
“是啊,跑起來才會有風。”
我如是想著,在小區里飛奔著。此時的風不同于從前的風,它冰冷無比,卻冷得很純澈。我沉悶的世界終于涌進了久違的一道風,我的血液變得炙熱起來。
我毫無顧忌地跑著,大口呼吸著,耳邊是獵獵風聲,而不是嘈雜的噪聲。我不停地跑著,跑出一個全新的、簡單純粹的世界——那些令人厭煩的,擾人心境的東西都被吹走了。從奔跑中來的風吹走了我的眼淚,升華了我的靈魂。
我在這樣的風的吹拂下,不斷向前奔跑著。
幾個春秋過去,新冠的爆發令所有人恐懼。我待在家,足不出戶。武漢變得死寂,連同我身邊的空氣也沉寂下來。然而武漢沒有這么一直沉悶下去,每一位逆行者都用自己的方式奔跑著,他們已然成了一縷又一縷的風,吹走了武漢的沉悶,吹醒了武漢。
“跑起來才會有風。”
我如是堅定地信仰著。
我在網上發布激勵人心的文章,我用顏色鮮艷的畫為武漢打氣。我的筆尖在紙上奔跑,我的思想在深夜里奔跑,我,在以自己的方式奔跑,努力讓希望的風吹遍武漢的每個角落。
無數人像我一樣在疫情期間奔跑著,于是充滿希望的風從四面八方吹來,吹向武漢,吹向全中國。
我時至今日仍全力以赴地奔跑著,因為風從奔跑中來,而這一股風,能將沉悶的生活吹得不再沉悶。我將在以后的人生中堅持不懈地奔跑,跑出一陣又一陣的風,跑出一個嶄新的世界。
單篇分析:從構思上看作者通過平淡的敘述把時間線下的生活故事平鋪向前,但巧妙在看似平淡卻又層層掘進,逐層翻新,卒章顯志,耐人尋味。先寫在奶奶的勸說下,于悶熱的夏夜跑步得微風解暑;次寫在學校沉悶高壓的學習中回想奶奶“跑起來才會有風”的話,于清涼的冬夜毫無顧忌地奔跑出純澈的風,得以放松心情,昂揚斗志,勇敢面對壓力;最后寫兇險的新冠疫情席卷武漢,各行各業的逆行者都用自己的方式奔跑著,匯成一縷縷的春風,吹向武漢吹向全國。由實入虛,淺入深出,風不再是化解酷暑的自然之風,而是心里的寧靜和堅定;也不再是個人的得失和拼搏,而是同胞攜手共克艱難創造新世界的壯舉。全文思路清晰、內容飽滿、立意深刻,細品之下讓人內心溫暖又澎湃。
其次,無論何種類別的作文,說“人話”應該是作文寫作的基本要求。所謂“說人話”即要以語言思維為前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真實的自我。這說明作文創作的基本要求是順暢的邏輯思維和個人的真情實感。在日常作文訓練中寫順邏輯和寫出真情實感是老師重視強調的點,也是讓老師頭疼的點。為什么真實表達自我如此重要且如此難呢?
第一,作文若不是為表達真情實感而創作,將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如同八股文一樣,只講技法不談邏輯和感情的文章將是一種表意混亂、沒有內涵的“文字游戲”。三篇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風從AI來》,嚴謹的邏輯為文章增色不少。一個論證要有效,需滿足前提真實和推理合乎邏輯兩個方面。文章第1—6段作者從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出發引出論點,滿足前提真實。第7—9段列出論據,最后一段作結論。從形式上看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細看內容,論點真實,無論是申真谞還是金恩持的實例都簡明扼要,緊扣論點,豐富了文章內涵,全文論述清晰明了,呈現出來的是小作者深邃的思想。語文有培養學生確證意識的責任。在美國,小學三四年級就開始教育孩子尊重引用材料的來源再恰當運用遠比草草下結論完成一篇文章重要的多。回顧現實,中學生為完成作文濫用、捏造事例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發展到學術造假,又或者是為了炫技而作文,通篇讀下來只有空洞,經不起推敲與細品。反之,只談邏輯與感情不談技法的作文又會毫無美感。黑格爾在《美學》中曾說:“藝術最重要的一方面從來就是尋找引人入勝的情境,就是尋找可以顯現心靈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蘊的那種情境。”這三篇文章都避免了這一“硬傷”,小作者有高于同齡人的寫作技法,又兼顧了表達的邏輯,全文思路清晰、行文流暢,寓感情于字句中,文章經得起推敲,感情引人細品,既能看出作者的語言功底,又能感受到作者的審美品味。
第二,我們正處在圖像文化異軍突進、碎片化文字不斷涌入現實生活的讀圖時代,在我們快速獲取知識的同時,“文化返祖”現象也在侵蝕人們樂意沉下心來閱讀文字、體悟感情的熱情。大多數人在喪失擁有自己的思維體系的能力,習慣性地套用詞匯、例子來堆砌成文。更可怕的是如此下去,最終不僅是喪失寫好作文的能力,更可能造成個體無法感知世界、無法獨立思考、缺乏審美、受信息技術支配的嚴重后果。從整體來看,三篇作文都從小切口入手,文章的“動情點”都很小,但是反而襯托出作者觀察生活、體悟世界的能力。從小的點入手,通過一步步的敘述,緩緩推進寫作,豐富文章內容。從心理學上看,三個小作者正值青春期,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他們思考審視自身和身邊的事物,不再盲從書本和權威。從行文看,三位作者都有良好的價值觀和較高的審美志趣,他們對家鄉和家人有濃烈的感情,關注人類文明發展,對世界飽含大愛。在繁蕪的世界里,小作者們能沉下心來,去感受自己的情感,分析新事物出現給人類帶來的弊端,去思考自身活著的價值意義和奮斗目標。他們擁有自己的思維體系,能敏銳察覺自己的情感起伏,察覺身邊事物帶來的變化,清晰知道自己的內心,并真情流露于文字中,實屬難得。
第三,中學寫作中模式化、不知道寫什么的問題尤為嚴重。對于中學生來說,不花力氣攻克“寫什么”,“怎么寫”就會落空。從作文的內容來看,作文是源于自我生命情景的再現,展現的是不同個體眼中豐富的世界。生命因與物質世界互動才“流動”。個體用一定的思維邏輯表達自我,本就是作文的根本。三篇文章篇幅都不長,只有短短幾百字,但這僅是因為參賽要求限制,文章內容豐富,絲毫沒有不知道寫什么的難題。《風從AI來》打通了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界限,小作者把思緒從時下圍棋界的潮流風慢慢引入人類文明與發展的哲學話題。此例亦可為教師引導學生開發寫作內容提供思路。
所以作文創作要“說人話”,要表達真實的自我。這絕不是教師強調“同學們,要寫出真情實感啊”這樣的呼吁如此簡單。“說人話”不僅要受到重視,更要成為一個“剛性要求”。統編語文新教材取消了“寫作單元”,淡化了寫作序列,倡導寫作的真實發生。這些改革亦是朝著此方向努力。筆者認為要做到“說人話”,首先要做到用自己的眼和心去感知世界、思考世界的存在。其次,應多讀經典書籍,不讀大量的經典談不上獨立思考。再次,保持對碎片化詞語的警惕,對碎片化的信息要加以處理,納入自己的思維體系。最終落到自己創作時要盡可能的去厘清邏輯、駕馭詞語、如實表達自己。
最后寫作水平不僅受個體差異影響,也受家庭環境和作文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影響。褫其表象,深思原因,評價標準偏離軌道必然會對劣質作文創作推波助瀾,形成不正確的價值導向。如今很多老師寫作教學的觀念是極其保守的,保守態度源自傳統評價體系的藩籬,也有教師個人經驗主義,把作文看作“樣態觀”,教師個人的素質參差不齊。筆者曾固執臆斷,沒有經過高等的、系統的人文教育的人是不適合作為語文教師的。教師素質的提高受經濟水平等復雜因素影響,是一個還在不斷發展的過程,暫時無法飛速提升。但是,單從前兩者來談,是可以改善的。從評委會的評價標準來看,評委會對初中作文寫作教學和作文評價絕對能起到正導向作用。
什么才是好作文?“楚才杯”作文競賽評委會給出了一個范例:在重視作文的技法、掌握基礎寫作技巧的同時,關注學生確證思維發展、鼓勵學生講真情實感,獨立思考。決賽脫穎而出的三篇文章著實讓人激動、感動!在如今碎片化文字源源不斷涌入孩子們的生活,圖像文化異軍突起的大背景下,還能看到如此真誠有深度的文字,不易不易!能看到一個國家最有希望的一代人有如此強的感知世界的能力,能獨立思考并用語言表達真實自我的能力,以及對世界的審美能力,興奮!此次“楚才杯”評選,對思考中學生寫作教學與語文教育應把握的方向也有一定啟發和導向作用。
[作者通聯:湖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