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富芳
摘 要:四川省涼山州曾是深度貧困地區,幼兒教師特別是村幼輔導員學業低、專業技能有待提高,涼山民族地區學前幼兒語言存在嚴重的溝通障礙,要正視這些危及學前教育質量的因素,提升民族地區幼兒教師專業能力勢在必行。“學前學會普通話” 行動讓涼山地區成功完成了教育脫貧這項艱巨任務,結合會東學前教育實際,從教師的普通話達標評定、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師能力提升培訓、與學前名師工作坊同平臺學習、依托課題研究等方面讓教師專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學前學普;城鄉村幼;教師;專業能力
鄉鎮農村幼兒園及村幼教點是我國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影響農村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是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在涼山地區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對“一村一幼”進一步規范、提高和拓展而推廣的試點任務。借“學普”東風,拓展會東學前教育師資能力提升途徑,探索師資培訓新模式。根據縣鄉鎮及村幼教點各層次發展需要,科學設置培訓課程,不斷充實優化培訓內容,逐步健全學前教育師資培訓課程體系,提高師資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在普通話達標的基礎上提升教師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綜合能力。
在彝族聚居區,日常交流和教學都是母語,學普行動以來,已普及普通話用語。并按照國家語委對幼師行業普通話水平不低于二級的規定,通過專門的普通話檢測機構,對教師掌握和運用普通話所達到的規范程度進行測試和評定。在普通話達標的基礎上,要求教師將口語的聲、韻、語感、語調和肢體語言相結合,巧用夸張的語言對幼兒更具吸引力。
二、在園本培訓的基礎上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師能力提升培訓。
(一)園本培訓是幼師專業發展師資培訓的有效途徑。
園本培訓是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師資培訓的有效途徑。幼兒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基地。以一線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培訓活動。目的在于教師通過研究自己教學中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并在此過程中教師得到提高和發展。園本培訓通過個人反思、教師互助、專業引領三種基本的力量,以促進幼兒園、教師以及幼兒的共同發展。
(二)組織與幼師專業發展歷程相適應的分段分層多形式的培訓。分段培訓:新任教師入門適應階段的培訓和教師在職階段的培訓;分層培訓:園長、骨干教師、專長教師和輔導員培訓。扶植園長,形成龍頭,培養綜合骨干,打造專長教師,幫扶村幼輔導員。多形式培訓:進修、網培、集訓、外訓、學習交流、評價式觀摩、研討式觀摩、跟崗、掛職、下派、對口培訓等,快速提升個人的專業技能和素養。
三、與“蒲公英”學前名師工作坊同平臺學習,實現優質資源的流動。
工作輻射全縣17所鄉鎮幼兒園及轄區幼教點,以教學為主陣地,以培訓為主線,以網絡為交流載體,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線上線下研修。采用“自學自悟——互學互助——領學解惑——曬學賽優”學習四部曲模式,為全縣幼師專業成長以及名師自我提升搭建發展平臺。
(1)自學自悟。《規程》《專業標準》《綱要》《指南》等是教育部出臺的系列與幼師培養關系密切的政策文本和改革舉措,是幼師必備知識,通過系統學習,塑造自身專業素質。
(2)互學互助。學前專家的專題講座、各級各類優質活動課、教學案例通過線上“同平臺”網絡學習研討,克服力量單薄、枯燥乏味、精力不足的現狀,相互交流、相互監督、學習溝通、協作探究的學習平臺,從而共同提升專業素養。
(3)領學解惑。全縣每個鄉鎮都有名師團隊成員,先組織名師培訓,自己帶頭學,并發揮自己的不同特長、優勢挖掘其最大潛能,再去指導培訓自己責任幫扶教師和輔導員的學習。
(4)曬學賽優。利用工作坊平臺,薈萃精華資源共享,開展各種精品活動展示,參加各種技能賽事。如:近年來開展的“會東縣學前教育教師專業技能大賽”;“會東縣幼兒教師輔導員‘學前學普試講示范課比賽”;疫情期間開展會東縣學前學會普通話為主題的“微課教學視頻及教學設計”“學普論文”“學普故事”等競賽活動,多措并舉以賽促學,追求卓越。
四、依托課題,以研促教,讓教師業務能力得到更深層次的發展。
(1)對科研的理解與認識。對于鄉鎮村幼師來說,科研遙不可及,必備“術有專攻”才談研究。其實不然,研究就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研究始于問題,只要本著“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原則,老師的研究意識、綜合能力、教學水平提高了,目的就達成了。
(2)從小課題做起。小課題,因小而專、因專而精、因精而實。引領教師從小課題做起,在教學的困境或情境中去發現問題,并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對過程進行總結,這就向科研邁進了一大步。
(3)多層次跨園所組建科研團隊。鄉村園所教師不具備組建科研團隊的情況下,可以采取跨園所聯合申報課題,共同研討。每個課題組成員可以由城鄉村幼各層次教師組成,由經驗型的專家教師帶領研究事捷功倍。“蒲公英”名師工作坊人人有課題,就是采取多層次跨園所組建團隊,圍繞一個主課題,發展多個輔課題,濃濃氛圍促科研,百花齊放盡開顏。
5.實施“結對幫帶,示范引領,以點帶面”牽手計劃,提升教師能力。
為整合縣域內資源,逐漸達成以城帶鄉、以強帶弱、片區包干,形成兩條鏈帶式“牽手計劃”。致力于示范園所的幫扶和教師結對幫帶,助推園所的全面提升和教師的專業成長,并經常性開展指導、交流、研討活動,扶助鄉鎮村幼教師快速走上專業成長之路。
牽手鏈一:“自上而下,層層幫帶”的園點幫扶鏈。縣公辦園——鄉鎮公辦園——村幼教點。這樣充分利用區域內部資源,幫帶園點在軟硬件建設方面規范化、制度化,保證辦園質量,對于起點高的幫扶對象給予辦園特色、園所文化等方面引導和借鑒。縣幼專家團隊已指導鄉鎮園所12個,民辦園10個,為全縣17個鄉(鎮)每個鄉鎮選擇打造一個示范點,進行環境創設和一對一教學互動優質示范課等。
牽手鏈二:“以師帶徒,責任包干”師輔結對鏈。縣幼專家教師——鄉鎮骨干——村幼輔導員,結對幫帶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縣幼專家團隊成員按照自己包干的片區,近兩年“沉下去”專題送教已覆蓋全縣17個鄉鎮及村幼示范點,每次活動都讓片區村幼輔導員及家長全程參與,并與結對子的“種子”教師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培養為片區學科帶頭人,由“種子”教師再播撒村幼。
參考文獻:
[1]豆丁網農村學前教育師資狀況分析及解決策略
[2]孫柳青.走向學前教育均衡——從幼教資源配置角度看城鄉學前教育均衡發展博士/碩士學位論文.2010.06.01
[3]豆丁網劉紅.農村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2001年9月
★ 注:本論文屬于2019年省級重點課題《民族地區學前幼兒學會普通話的有效策略實踐研究——以涼山為例》的子課題《縣域內基于學前幼兒普通話環境下學前教育師資培訓資源整合策略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
(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