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陽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成為了課程改革的關鍵人物。新一輪課程改革涉及面廣,要求比以往更高,由此也給剛參加工作的初任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受編制影響,“人荒”成為目前各間學校都存在的困局,同樣也造成了編外初任教師的流動性非常大,直接影響了學校的穩定發展。因此,找到一套助力初任教師快速成長的方法顯得至為重要。初任教師要進入教學實踐、適應教師角色時,為了能夠在教學實踐中適應和生存下來,必須通過提高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以站正、站穩講臺。
【關鍵詞】初任教師;教學設計能力;行動研究;互助微團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教師成為了課程改革的關鍵人物。新一輪課程改革涉及面廣,要求比以往更高,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廣大一線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由此也給剛參加工作的初任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如何將新課程理念有效地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在推進課程改革中自己要擔負哪些角色和任務?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是否能夠滿足課程改革的需要?這些都成為擺在初任教師面前的問題。
與此同時,受編制影響,“人荒”成為目前各間學校都存在的困局,同樣也造成了編外初任教師的流動性非常大,直接影響了學校的穩定發展。因此,找到一套助力初任教師快速成長的方法顯得至為重要。
筆者認為,初任教師要進入教學實踐、適應教師角色時,為了能夠在教學實踐中適應和生存下來,必須通過提高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以站正、站穩講臺。
一、專家引領,厘清思路
一般來說,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包括了“理解分析能力、教學目標編制能力、教學內容重組能力、教學過程設計能力、教學策略選擇能力、彈性設計能力”。最終,能力是否提升還是要通過具體的教學設計來體現。
我校初任教師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然而,我們發現這些教學設計普遍缺乏對教材的深度解讀,更多的是依綱據本;教學過程要么過簡要么過繁,要么與教學目標設定不符……因此,厘清思路,真切弄懂“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之間的關系成為重中之重。
我們邀請了區教研室的專家與教師們深入講解,在共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們明白了教材分析等內容并不是單純的抄教案、抄教學建議。每一個過程都要求獨立思考、期間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事實上,教材本身涉及的、可以講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因此,要根據年段特點、單元需要、人文主題、語文要素等分析出自己所要講的內容,這個過程就是教材分析;提煉出的觀點就是教學目標;預測出教學上會遇到的困難就是教學的重難點;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去判斷學生的已有經驗、期望達成的效果就是學情分析;如何具體實施就是教學過程。因此,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是五位一體、密切聯系的。
有了清晰的指導,教師在思想上理解了,但是還需要搭建實踐的平臺。
二、級組落實,教研帶動
1.逐項遞進
為了把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的五個內容掌握好,我們采取了逐項過關的方式。也就是利用教研時間每次討論、撰寫一個內容,將五個內容拆分為5次完成。為了使教師學得更扎實,理解得更透徹,每次都指定教師先行撰寫,再在研討會上討論,然后共同修改,實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指導自己在教學實踐中自覺運用。
2.縱橫比較
為了撰寫出高質量的教學設計,在選擇教材內容時,我們重視橫向縱向比較。
在橫向比較中,是由每個年級各自定出教學內容,展開教學設計,在共同的交流與分析中加強級與級的認識,促進教師對小學語文學科的整體認識。
在縱向比較中,我們先選定中間年級——三年級,然后定下共同的教學內容,如《漏》,隨后展開各年級教學設計的撰寫。在匯報中非常明顯地看出了不同年級的代表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帶有濃郁的年級特點。在認真的傾聽與討論中,幫助教師學會關注前后學段的銜接。
3.級組帶動
在整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一般會有意識地把初任教師放進各年級組進行共同備課,讓同級教師思維間的碰撞帶動初任教師的思考,同時給他們“壓擔子”——承擔主要的撰寫工作、所有的匯報都首選新教師來進行。匯報本身就是一個思考與梳理的過得,使到新教師們的能力得到較快提高。
三、任務驅動,助力成長
級組、科組的集體教研,使初任教師對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有了初步的認識。隨后,我們又采取了“互助微團隊”的方式進一步落實對初任教師的培養。
1.組建“互助微團隊”,明確分工
“互助微團隊”由組長、導師——初任教師組合。組長負責總體把握:選擇具體內容——展開總體分析——布置任務。如,組長先選定統編版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然后從“春天里的發現”入手對單元的內容做整體的概述與具體的分析。最后建議在教學中要注意:美文美讀,做到讀中想象,讀出重音,讀好對話;延續復述的訓練,做到明確復述的要求,運用復述的方法。
導師——初任教師以組合的方式,根據組長的建議開始對單元內的每篇課文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
2.行動研究,迅速成長
由于每一位初任教師都有一名導師。每當他們寫好教學設計一稿時,先由導師對教學設計的初稿進行具體的指導與評價,兩人共同形成二稿;二稿則要在“互助微團隊”里“說設計”,再由組長,所有的導師、初任教師進行共同的分析、修改,合力形成三稿。
這種先做總體指導,再細致跟進,最后互評互助的方法,使到初任教師的教學設計經過了多重磨合,層層推進,扎實的行動研究使初任教師很快冒尖。當然,初任教師的成長還包括很多其它方面,值得我們更深入地思考與探究。
參考文獻:
[1]杜萍.當代中小學教師基本教學能力標準的研制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1,31(8).
[2]閆歡.新世紀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33(4):73-75.
[3]王燕,黃云和.運用新課程理念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1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