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翠燕
摘 要:領會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綜合概括能力、抽象推理能力、概念判斷能力,創設思維的情境,引導思維的程序,促進思維的內化,培養學生思維的品質,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維程序;思維轉化;思維品質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學科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所教內容設計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步驟和計劃,并樹立長遠意識,循序漸進,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創設思維的情境,打開學生的思維
活躍的思維能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分析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讓學生積極動手。創設思維的情境,讓小學生多動腦,啟發并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教學“年、月、日”這一內容時,教師要設計這樣的問題:“小梅今年13歲,她的姐姐小華,從出生到現在只過了五個生日。小華今年多少歲?”問題一經拋出,學生立刻就開始討論,大部分學生說過了五個生日應該是五歲。但她的妹妹13歲,這讓討論陷入困境。這時教師進入新課,通過學生自學,教師點撥,學生得出結論,小華的生日應該是2月29日,所以小華今年應該是20歲。通過這樣的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開發了,學習的氣氛活躍了。
二、引導思維的程序,明確學生的思維
學生的思維需要激發,更需要科學的引導,這樣才有利于鞏固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智力和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達到最佳狀態,情感達到最佳狀態,認識達到最佳狀態。
在學習“最大公因數”這一內容時,教師先拋出兩個問題:“什么叫公約數?什么叫最大公約數?”稍作引導和講解之后,采取以練代講的方式,讓學生完成以下兩個練習,12和16的公約數有哪些?12和16的最大公因數有哪些?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明白了約數的意義,找出了12和16的所有約數。接著在教師的點撥下找出12和16的公約數,進而再找出12和16的最大公因數。通過讓學生總結,對比這些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結合教師的啟發、引導,師生共同得出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定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一開始的不思考到后來的開始思考,從一開始的不會思考再到后來的學會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不斷進步。所以只要教師科學引導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學生思維的方向就更明確了,教學的有效性就落到實處了。
三、促進思維的轉化,轉變學生的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具,親自通過擺一擺、拼一拼、折一折參與動手實踐。這種體驗式的教學,為學生主動獲取新的知識提供了機會,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把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學生的思維搭建了平臺。
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內容時,讓學生量一量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再把三個內角疊加在一起,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的結論。還可以讓學生折一折,將三個內角累加在一起,學生就會發現三個角正好落在一個平面上,成為一個平角,從而學到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的新知識。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一內容時,選取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并作為教學用具。讓學生用沙子裝滿空的圓錐,然后再倒入空的圓柱中。這樣反復進行了兩次,空的圓柱才被倒滿。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空圓錐要裝滿三次才能倒滿等底等高的圓柱。學生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就容易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是V=1/3Sh。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加深了對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培養思維的品質,提升學生的思維
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時,首先,教師一定要訓練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即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具體思維的過程中,要多用聯想假設,多用歸納類比,鼓勵追根問底,多問幾個為什么?不要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不要設卡子為難學生,不要揪住學生出現的小問題不放。其次對學生的解題思路給予評價,既有過程性評價,又有點結性評價。同時,特別要表揚思維獨特的孩子,對他們創新性的思路和解題方法要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幫助學生分析對比這些解法和其他一般方法的區別,比較中找差距,比較中出真知,逐步開拓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成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創新思考的好學生。
總而言之,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要有長遠的目標,又要有階段性的目標,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細化目標,并把每一個小目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