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建香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引導學生價值觀發展的重要課程,在社會發展的新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被賦予了新的目標和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的公民意識塑造有著重要價值和意義。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社會核心價值理念,對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個人能力的發展有著積極影響。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融入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分析;教學探究
在傳統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刻板和保守,教師強勢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十分被動,甚至使學生產生了抵觸情緒,給相關教學的有效開展造成了限制。此外教材內容中理論闡述內容較多,也給學生的理解和實踐造成了困難,使德育教學未能有效地滲透學生生活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在意識形態的塑造方面也受到各方面的壓力,給愛國主義教學的有效開展造成了阻礙。對此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需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下對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進行大膽創新改革,使學生的現代公民素質得到適應性的發展和提升。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與法治教學之間的聯系
(一)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
在初中德育課程教學中,樹立學生的規則意識是德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需要接受社會大眾普遍的道德理念約束,同時更進一步受到法律條文的約束。學生需要了解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并理解和認同相關約束條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對基礎公民素養做出了法治要求。公民必須履行自身的社會義務,才能獲得普遍的公共權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德育約束和法治約束理念進行融合講解,使學生的基礎公民素質得到更有效的發展,對國家的法治理念保持認同和服從。
(二)親社會行為和愛國意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中,對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培養也提出了更多的例證、依據,如對環境的保護,對生命的尊重等,使學生積極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對他人的利益表現出關切等,促使學生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風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愛國主義情懷,是學生需要學習的最重要的親社會理念。教師需要逐步完善學生對國家的想象,理性分析國家發展中的問題和成就,促使學生對公共利益保持獨立思考的理性分析態度。
(三)以民為本和以學生為主體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也需要積極約束和分析自身的教學方式。以人為本是當代社會發展的核心價值之一,脫離了人本思想任何發展將毫無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路,促進學生德育意識和實踐素養的全面發
展,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中收獲更多知識和體驗,為學生能力的長遠發展鋪設條件和基礎。
二、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有效融入的策略
(一)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引申介紹核心價值觀
德育教學和核心價值觀教學有著深刻聯系。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對核心價值觀進行引申教學,促使學生對國家發展形成新的認識。例如,在教學《生活需要法律》中,教師需要對人的自由是相對的自由進行有效闡述。使學生了解到人本身的局現和人性光輝,使學生了解到法律更深層次的價值,促使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規則、法律保持理解和認同。
(二)增加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實踐元素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新聞話題,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學《網絡改變世界》中,教師可以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網絡信息進行分析,鼓勵學生讀出新聞背后潛藏的作者態度。組織學生進行課題討論,辯證地看待日常新聞中“夾帶的私貨”,使學生了解網絡信息的復雜特性,促使學生在面對網絡問題時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堅持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
教師需要保持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和聯系。在課堂教學中保持自然、輕松的教學態度。對枯燥的理論內容進行生活化的分析和解釋,積極培養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四)培養學生的積極生活風貌
在日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學生受學識和經驗的限制,經常會陷入“冥思苦想”的狀態。對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吐露心聲,對學生的價值觀和情緒進行引導和矯正,促使學生對自己的生活和發展保持信心。
(五)教師樹立自身愛國、敬業的形象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自身的形象也發揮著重要的教學指導作用。對此教師需要保持謹言慎行、表里如一的教學形象,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接受更多正向價值觀的引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適應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技術和觀念,對學生進行具體現實的指導講學,促使學生的德育意識得到更全面、有效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左敬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J].神州(上旬刊),2020(7):101.
[2]孔凡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A].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六)[C],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