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秀濃
【摘要】課堂是教師能力的集中體現,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頻繁而又密切的連接。英語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技能的同時,加快腳步緊跟時代步伐成為我們的聚焦點。因此,展開新的教學課堂理念,與時俱進,是新形勢下的指揮棒。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科,又是國際化語言,其地位不言而喻。在小學英語啟蒙階段,教師要在英語課堂上做“教練型”英語教師,活出新狀態;由leader轉變partner,活出新身份;展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活”出新高度,這對學生的成長更具針對性、實用性。
【關鍵詞】教練型教師;同盟關系;英語核心素養
新時代背景下,繁重的工作和沉甸甸的教學壓力是教師的工作常態。雖然如此,教師還是要專注自己的專業成長、日常業務學習、教學技術更新,提高等。在這樣的現狀中,教師的每天24小時并不足夠教師工作的高效落實到位。即使做到了,也會讓人苦不言堪,身心疲憊。因此,注重課堂效率效果,減少不必要的累贅工作,適時改變教師角色,尤其是英語學科。作為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要活出新狀態、新境界。對英語教師而言,這既是剛需,更是提升。依筆者看來,在英語課堂上,轉變教師角色有如下觀點:
一、做教練型英語教師,活出新狀態
教練型教師是指擁有教練思維模式,應用教練基本技能支持并帶領學生達成目標的人。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僅大腦有知識,而且心中有信仰、有熱情的教師。依據教練特征,教練型教師擁有一個基本思維模型:關注目標;兩大核心力量:聆聽和發問;四個基本信念:每個人都是OK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有正向的動機、人們有能力做出改變,以及所有的一切都是學習。以上的教練思維模型、教練核心力量和基本信念決定了教練型教師非凡的特性。在英語課堂上,教練型教師具體表現為:成為學生學習課堂上的引導者,學習成長路上的引路人。薩提亞曾說:“一個人能給別人的最好禮物,就是自己的存在狀態?!苯處煹恼n堂狀態直接影響課堂效果。教練型教師的轉變,呈現的是無以倫比的教學力量和教者的人性之美。新時代下,教練型教師在英語課堂上,掌握教練技術核心,開啟學生心智模式。教練技術主要是通過心智模式平衡三個維度:1.思維;2.課堂情緒;3.行動。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如,PEP教材中插入大量的Let's do部分,動作指令既能讓學生動起來,調動課堂情緒狀態,喚醒學生內在情緒,將學生置身于活躍課堂,又能讓學生融入英語氛圍中。因此,教練型教師的角色轉變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
在過去,教師一般是給答案或者具體方法,學生解決了困惑但未必獲得心智模式的成長。與此恰恰相反,教練型教師能夠做到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整合,進行真實意義下的主題意義探究,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真正讓教材“活”起來,帶動學生學習新的語言材料的同時,做到新舊語言知識相互整合。用教材教,創造性將教材進行加工,將教材內容適當地整合,如,合并、放大或縮小、添加或刪減,讓教材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水平、符合學生的難易程度。即教練型教師永遠相信學生是有能力處理好事情的。因此,教師不給方法和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尋找解決方案。
教練型教師對情景的縮放也應靈活運用,結合教學內容作適當的補充或刪減使教學內容連接順暢,自然而又舒適。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景,作為思維階段的開始?!薄敖虒W的藝術就在于能夠創設恰當的情景?!?/p>
如,學習PEP三年級上的第三單元句型:This is my nose/mouth/eye/ear時,筆者在英語課堂上應用教練技術由第二單元句型:This is XXX引入。隨即,筆者在講臺上手拿一本書提問:What is this?引導學生回答:This is a book.繼續提問:Whose book is this?學生答:It's Miss He's.筆者做肯定回答:Yes,it's mine.This is my book.接著繼續反復操練句型:This is my ruler/bag/pen,最后引入第三單元目標單詞:This is my nose/mouth/eye/ear。這時,教師要允許學生自由回答,對表達不夠完整的學生給予糾正和鼓勵。在Warm up 部分沒有刻意引入,自然銜接,課堂主題可由歌曲或小游戲引入,新知可由舊知引入。這既喚起學生記憶,鞏固新知,又靈活運用句型句式結構,讓學生自由組合單詞構成句子,改變固定死板的句子搭配。
二、教師由leader轉變partner,活出新身份
心理學家杜威說過:“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同思維有著特別密切的關系?!彼J為,盡管語言并不是思維,但它對于交流思想、傳遞信息以及對于思維本身來講,卻都是必須的。他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英語作為語言學科,對于學生而言,不是為應付考試,為分數成績而學,而是它的存在貫穿著語言和思維的始終。英語學科具有開啟心智、發展思維品質、提高人文素養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外語學科的人文性。例如,打破框架,縮短溝通距離,拉近師生心理距離。
英語本身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本質上,學生的英語學習經歷和收獲來自于個人經驗的積累及交流溝通所得,從而獲得對英語這一門學科更多的體驗,以此激發學習興趣。在英語課堂上,教師由leader轉變partner,能夠使得學生更加暢所欲言,即使遇錯,partner也不會以長者身份、說教口吻來指責學生。partner更傾向于同伴間自由交流,彼此間是同盟關系,不斷試錯、不斷連接、不斷迸發思維的火花,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快感。尤其是在英語會話教學中,partner身份更顯其特殊重要性。在新課標要求下,會話教學更側重趣味性、游戲性、生活場景化,讓學生脫離繁重的學習負擔,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此過程中,partner將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貫穿主線,既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在新身份下活出自我,展現教師新風采。
三、展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活”出新高度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有指出,“素養不只是知識與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包括技能和態度)、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種素養,它可能利用一個人的語言知識、實用性信息技術技能、以及對其交往的對象的態度?!焙诵乃仞B,其實質是指人們適應時代的需要,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的關鍵能力和道德,又可以稱為“21世紀素養”。也就是說,什么樣的人才能在21世紀更好地生存適應發展。
例如,盡管農村學校缺乏英語溝通環境,但是每一次的英語課堂都是一個小小的英語國家,都在進行著各式各樣的溝通和交流,它涉及所在英語國家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經濟、文化、時政,小到飲食、交通、服裝、學校等具體場景,領土不同,由此產生千差萬別,也不足為怪。小學生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并以此期待得到滿足好奇心。教師以此為契機,挖掘教材深藏的文化差別,在課堂上作為知識拓展豐富小學生的世界。具有英語核心素養的教師是課堂的發光體。這樣,課堂上沒有傳統的“你應該怎樣做”的說教,而是用簡單的英語教學道具及話語引導,觸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長此以往,英語課堂既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又對學生成長作出更高要求,展望未來,舒展學生風采,“活”出新高度。
語言既是人際交流的中介,又是個體思維的中介,體現個體認知的成果。小學作為學生的啟蒙階段,教師可通過在此階段的教學課堂上:做教練型英語教師,活出新狀態;教師由leader轉變partner,活出新身份;具備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活”出新高度,從而能夠更確切地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更好地促進學生英語學科的學習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威.我的教育信條[M].彭正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2]維吉尼亞·薩提亞.與人聯結[M].世界圖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