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雄
摘 要:目前,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進入學生課堂中,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及其學習狀況有待進一步提高。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對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進行梳理,提出了家校合作為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提供沃土,將積極心理的理念滲入常規教學,以及使小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體驗積極情緒等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積極心理品質;提升策略;游戲活動
我國提倡的素質教育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國家教育部頒發修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該綱要將“增進學生身心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打好基礎”作為總目標。積極心理素質是指個體在與生俱來的潛能和環境教育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正性心理特征,這些心理特征影響或決定個體的思想、情緒、行為的積極方向。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曾經說:“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學歷等,而在于是否具備進取心、自信心、意志力等健康的心理品質。”澆花澆根,育人育心,不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即使學習成績優秀,也不是社會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是現代人的重要素質,是新時代的呼喚。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品質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發展的重要性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除了關注人類的心理障礙與疾病外,心理學還應對人類的優秀品質和人類自身所擁有的潛能進行研究。就研究對象而言,主要包括:在主觀的層面上,研究踴躍的主觀經驗;在個人的層面上,研究踴躍的個人品質;在群體的層面上:公民道德與社會組織作為一種責任,一種職業道德公民個人組成部分的。
在小學生的教學過程當中,有意識地發掘學生的積極樂觀、勇敢誠信、毅力、歡樂等積極心理品格,來抵擋心理問題與疾病的發生。積極心理學相關研究的出現,為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提出了可能性,也提供了很大的借鑒意義。
二、創設游戲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
積極心理的培養可以從創設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從參與中獲得與人合作愉快、積極向上的體驗,從而更好地調整自身的心理品質,每個人都是教育者,都是自我心理的調整者,都有積極的心理能力,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動力。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就應充分認識、了解、挖掘每人性中的積極因素,引導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獲得成功感與幸福感,那么積極的心理狀態慢慢就形成。小學低年級學生也有從游戲活動中自我展示、自我成長的需要。積極心理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活動”,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中獲得心理體驗,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所以,應創設多樣、有意義、有趣的各種游戲活動來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生動、直觀、有趣、有意義的游戲活動課、學科教學課、班會課、主題隊會等等都可以在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要讓小學低年級學生成為游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活動、收集活動中有意義的資料。這樣,通過游戲活動不僅培養起小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而且能幫助他們學會自我教育、自我調整、自我發展。
三、使小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體驗積極情緒
小學積極心理品質除課上培養,還要發揮好學生課外活動的作用,讓學生多在活動中體驗歡樂、滿足、勝利等積極的情感,從而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學校要展開豐富的課外活動:如各種學習比賽、專長展示、觀光、春游、植樹等活動,學生也可以從其他各種活動中感受到積極的情感。
四、開展游戲活動要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心理上的發展特點是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而且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也不長,思維都是比較初步的,形象的、有趣、生動的活動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好動,而且好奇心非常強,但他們的注意力、活動的專注時間都不穩定,而且持續的時間不長。所以我們在設計游戲活動時要從他喜歡的視頻、故事、游戲、活動、表演等形式吸引學生,讓他們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五、將積極心理的理念滲入常規的課堂教學
課堂是小學生獲得成長和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心理課堂教學是許多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僅僅依靠心理健康課堂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教學與研究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利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來進行更深入具體的傳授與感染。
(一)教師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積極心理形成的規律,了解自身的情況,發揮自己的積極心理品質,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或教學方式。此外,教師應在常規的課堂教學中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對小學生的行為表現給予公正的及時的評價,對學生在課堂或活動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給予持久性、鼓勵性的評價,而對于失敗經驗盡可能給予短暫的、針對性的以及外化評價。
(二)教師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由于教學的側重點不同,學生在的課堂上的參與程度也不一樣。小學生的學習難度并不大,應更多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便讓他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從而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喜悅。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學習的參與度,首先在上課前強調提前預習,及時在課堂學習中發現問題;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講或少講小學生自學過的重復性相關知識內容,而與學生一起研究、分析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問題和疑難問題;第三,要經常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并進行交流。
(三)課堂上嘗試把游戲活動融入教學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會對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使被表揚的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由于課堂時間固定,從而導致一部分學生沒有發言和表現自我的機會,很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時間久了便會對學習失去了應有的興趣。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采用五分鐘游戲活動,從而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調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游戲活動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體驗。學生互相分工合作,加強他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使他們學會組織、合作、學會分享,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之,新時代的人才除了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之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質,從小就培養積極心理品質,有助于學習,加快小學生的融合,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剖析、情緒調節,增強對自我的認識、了解能力。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從現在行動起來,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培養出具有健康的積極的心理品質的新一代。
參考文獻
[1]蔣麗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01).
[2]張金福,劉翠蘭.積極心理學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03).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高新小學,廣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