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軍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移動學習得以在實踐領域廣泛展開。移動學習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學習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靈活性強、選擇性強。把移動學習模式引入高職課堂,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增加學習時間,促進師生互動,最終提高學習效率。移動學習需要進行有別于傳統課堂教學的全新設計,組合多種教學模式,尤其是要重視教學視頻的制作。
關鍵詞:移動學習;教學設計;移動互聯網;教學視頻制作
中圖分類號:???? G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5-0145-03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高職學生的學習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移動設備(手機、平板電腦)等為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便利,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實現個人與社會的知識建構。2020年4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發布了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該報告表明,截至2020年3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99.3%;網民手機上網比例繼續攀升,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較2018年年底增長110.2%,占網民整體的46.8%。“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為代表的技術進步改變著人類社會的活動形態,同時相關的學習空間也在改變”[1]。當前在校大學生基本上屬于“數字原住民”,從小就接觸各類電子產品,他們的學習、生活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共同交織在一起。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存方式,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一、移動學習的概念和類型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人擁有移動設備,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已經逐漸在實踐領域廣泛展開。移動學習并不是在今天才有的一種學習方式,利用書籍、廣播、電視、電腦等設備都可以實現移動學習,但只有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學習才真正得以實現,尤其是智能手機和4G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給移動學習提供了技術保障,其能夠利用聲音、視頻、圖片、文字等把知識進行立體全方位的呈現。如“得到APP”,其是運營非常成功的一款手機應用軟件,又如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薛兆豐開設的《薛兆豐的經濟學課》訂閱人數也超過37萬,每份售價199元,收入超過7 000萬人民幣。
“移動學習是在數字化學習(E-Learning)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移動計算設備的輔助下,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無線通信網絡獲取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并與教師進行雙向互動的一種全新學習方式”[2]。它作為一種非正式學習的新形式,是數字化學習的有益補充,已經逐漸得到認可。可見移動學習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任何設備”是指可移動的設備,通常是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手提電腦等;第二層含義,“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是指學習場地不一定固定在教室,學習時間也不固定在某一授課時間,學習不再受教學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移動學習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純粹以學習者的興趣和需求為導向,學習者完全憑借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對學習內容進行選擇,學習者具有完全的自主選擇權,例如“得到APP”就是這種移動學習類型;第二類是作為正式學習的補充,移動學習成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當移動設備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時,它與無目的的、純粹以興趣為導向的移動學習有了顯著的區分”[2]。這類學習實際上是正式學習在移動設備上的延伸,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學習者需要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學習內容上基本沒有選擇自由。
二、移動學習的基本特征
(一)靈活性強,碎片化學習
移動學習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學習的靈活性較強,其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首先體現在學習時間的自由度較大,學習者在學習上可以自己決定安排學習時間,利用工作生活中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例如,“不干活的時間如果不用于學習就被浪費了,如在電梯口、咖啡館、公交車站等候的時間和需要排隊等候的時間,有時被稱之為‘一口大小的學習(‘Bite- sizedlearning)”[3]。其次體現在物理性學習空間的消失,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場地不復存在,學習者可以在任意有移動互聯網信號的地方進行學習,打開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登錄學習平臺,瀏覽課程知識、觀看教學視頻、聽教學音頻和提交作業等。
(二)選擇性強,個性化學習
移動學習可以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習者不同層次的需求,為學習者提供了一種線上一對一的交互性學習模式。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控制學習進度,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體現了學習者的主體性。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移動學習的重要特征,其有別于前互聯網時代的移動學習。
(三)干擾性強,自主性學習
在移動學習中學習者的“生活場域”和“學習場域”交織在一起,界限不分明。移動學習缺乏真實的學習環境,學習環境較弱,學習者容易受到各種干擾,學習進程隨時會被打斷,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與電影、電視相比,手持移動媒體難以擁有安靜整潔的室內收視環境,其收視場所具有很強的干擾性”[4]。干擾性強是移動學習的明顯缺點,這也就要求學習者具備較強的自律性,“學習缺乏監督,需要學習者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與自我學習管理能力”[5],否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三、移動學習對高職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
把移動學習模式引入高職課堂,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移動設備上,可以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加學習時間,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增加學習時間
高職課堂教學內容多,實訓任務重,實踐性強,操作性強,僅依靠課堂教學很難完成教學目標,這就需要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學習,而移動學習(非正式學習)恰恰為高職學生提供了一種高效便捷的學習模式,可以作為高職課堂教學(正式學習)的一種有益補充。在移動學習中,教師從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變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和指導者,有助于高職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增加高職學生的學習時間,培養學生在互聯網時代獲取知識的能力,把手機變成了一種學習工具。移動學習擁有海量的教學資源,能夠彌補課堂教學中學習資源有限性的不足,高職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充分利用零散時間,進行全方位的學習。
(二)促進師生互動,提高學習效率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移動學習模式交互性較強,學生反饋及時,為師生互動提供了便利,讓老師與學生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移動學習成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虛擬空間。學生的學習過程會被記錄形成可視化的數字軌跡,形象直觀,為老師接下來的教學策略、設計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移動學習的學習資源存儲在云端,教學內容可以及時更新,隨時為高職學生實時提供最新的學習資料。當下的移動學習往往都具有富媒體特征,其涵蓋了文字、圖片、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式,有利于調動學習者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移動學習的設計與實施
(一)移動學習的教學設計
移動學習需要進行區別于傳統課堂教學的全新設計,其需要以高職學生為中心,符合高職學生的使用習慣,同時考慮移動學習的自身特點,而不能是簡單的課件搬家。首先,移動學習的教學設計應避免碎片化和混亂化,整體設計架構清晰簡潔,重視導航功能和目錄,學習內容根據知識點和技能點分割成獨立的微型模塊;其次,移動學習作為高職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不能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選擇適合手機和平板電腦學習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圍繞微視頻或微音頻來進行布置;最后,教學方法要有別于傳統教學,符合移動互聯網思維,“教育工作者要創新移動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習者面向社交性、情境化的學習需求,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使學習者形成知識體系,通過趣味學習任務設立,結合移動互聯網遠程教育學習基本特征,增強產品的用戶黏性,以吸引更多潛在用戶”[6]。
(二)移動學習的實施策略
1.組合多種教學模式
在高職教學中移動學習并不能代替面對面的傳統教學,學生學習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移動學習為輔,“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實現移動學習與現有課程教學模式有機融合,移動學習為現有高職課程教學提供強有力的輔助功能”[7]。此外,移動學習可以與其它新興教學模式結合起來,例如,翻轉課堂、微課、慕課和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等教學模式,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把多種教學模式有機融合起來。移動學習可以直接使用已經成熟的在線教學平臺,如清華大學雨課堂、學堂在線、藍墨云班課和超星學習通等,也可以利用微信、喜馬拉雅、蜻蜓、抖音和釘釘等APP進行學習,或者開發一款符合高職課程特點的手機APP。
2.制作教學視頻
教學視頻是移動學習的重要資源,也是移動學習實施的難點。“移動設備影響著知識(即觀點、圖像和信息) 的生產、儲存、分配、傳送和消費過程等諸多方面,因此也影響著學習的諸多方面”[3]。所以移動學習的教學視頻制作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教學視頻微課化,內容相對獨立,每個教學視頻時長最好在5分鐘以內,以適應學習者碎片化學習的特點;(2)選擇適合視聽語言表現的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個重要的知識點,再分別制作成教學視頻,切忌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拍攝制作成視頻;(3)在拍攝教學視頻之前,要把授課內容編寫成分鏡頭腳本,再通過拍攝、剪輯和后期包裝等過程,把教學內容用影像呈現出來,而不能簡單地把課堂授課過程拍攝成教學視頻;(4)教學視頻的錄制地點最好選擇在演播廳,以便保障教學視頻的品質。此外,由于手機、平板電腦的屏幕較小,所以在拍攝過程中應該多拍攝特寫和近景等景別。
參考文獻:
[1]移動學習、互聯網教育與教育教學變革——訪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方海光[EB/OL].中國教育信息化在線,https://www.sohu.com/a/115859734_3
72506.
[2]蔡寶來,楊伊.基于移動學習的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5(9):42-47.
[3]約翰·特拉克斯勒,肖俊洪.用移動設備學習:中國的可能性[J].中國遠程教育,2014(1):35-46+95-96.
[4]黃慕雄,林婷.面向手持移動媒體的視頻教學節目創新應用[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1):70-73.
[5]吳峰,江鳳娟.工作場所數字化學習:特征、價值與模式[J].教育研究,2017,38(3):83-90.
[6]劉豐,李智,萬英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遠程教育學習資源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8(3):16-18.
[7]李利杰.移動學習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大學教育,2015(2):53-54+77.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