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瑋
摘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今社會要求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要知識和德育一把抓。家長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養和文化水平,為孩子起到榜樣的作用。針對德育觀對小學生家庭教育的啟發進行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家長;德育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等重要,孩子的性格、為人處世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可是很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孩子的成長并沒有過多關注。殊不知,家庭氛圍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通過調查分析,如今很多家庭的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如何才能給孩子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是頗受關注的話題。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最初形成的道德觀很大程度上都是來自自己的父母。孩子后期的發展不僅包括智力因素,還包括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進取心、意念、溝通交流等,這些都是從小就形成的。而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會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可見從小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質以及行為的培養是多么重要,足以引起每位家長的重視。
二、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現狀
1.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
很多家長的思想還停留在只重視成績的階段,根據學習成績對孩子下定義,片面地認為只要成績好就是好學生,自然各方面都是優秀的。平日里疏于道德的教育,使有些孩子不能全面發展,也不利于其道德素養的提升。同理,若是孩子考試考差了,很多家長的處理方式都存在問題。根據城鄉接合部學校的調查發現,有將近50%的家長會嚴厲批評,甚至使用暴力。有24%的家長會選擇懲罰,例如,取消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的資格或者是以往對孩子的承諾(如周末出去游玩)不作數等。有16%的家長會選擇不理孩子或者是無所謂的狀態。只有10%左右的家長會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分析沒考好的原因。造成差異大的原因主要源于城鄉接合部的部分家長的家庭情況:他們的土地被城鄉統籌以后,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但文化程度較低,有好逸惡勞的習氣,孩子耳濡目染,也不認真學習,害怕吃苦,缺乏學習的動力。平時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不上心,認為這是孩子個人的事情,學不好就說明不是讀書的料,消極對待孩子的學習。
2.對教育的理解有偏差
家長對教育的理解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在城鄉接合部,有些家庭父母雙方在社會上打拼多年,家底殷實,就想著把孩子送去更好的學校讀書。雖然這些家長閱歷豐富,不怕吃苦,給孩子樹立了敢于拼搏的榜樣,但是這些家長由于文化有限,教育理念及方法都很欠缺,與學校所要求的有所偏差。雖然這些家長很重視教育,但是他們受社會影響大,認為教育就是會讀書、寫字就可以了,以后到社會上最主要的還是社交能力。他們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潛意識里認為孩子以后能在社會立足和賺錢就可以了。所以這些家長過早地給孩子傳達要有經濟頭腦,要會社交手段,甚至經常帶孩子去一些大人的聚會,并學習敬酒方式和說敬酒詞等。還有一種現象:家長到城里做些小生意,孩子隨父母進城讀書,但并不珍惜在城里學習的機會。與農村的孩子相比,沒有學習勁頭,缺乏上進心,認為進城里讀書了,比農村孩子強了,“混”的就好了。而農村的孩子,鼓足了勁兒提高自己,為了將來有好的前程進城市發展。孩子因年齡小,不具有分辨力,在這些思想的灌輸之下,只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無法將重心放在學習上,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
三、德育觀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1.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好的家庭氛圍對一個孩子心理上以及性格上的影響都是很深遠的,所以,要想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營造一個好的德育環境是首要條件。首先,家長自身要擺正態度,多看相關書籍,提高自身的素養。其次,要保證家庭干凈、整潔,東西排列有序,不雜亂,這樣有利于孩子養成愛干凈的習慣。再者,家長要以身作則,帶動孩子多看書、少玩手機,讓孩子學會靜下心來,并和孩子溝通交流書中的內容,加深孩子對書籍中所含道理的理解。最后,家長要組織家庭活動,多陪伴孩子,擺正對長輩、小輩的態度,讓孩子看在眼里,形成尊老愛幼的價值觀,要理解孩子的想法,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2.學校幫助相關家庭強化德育的意識
為了強化德育的概念,學校可以針對此專門成立一個德育小組,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促進家長德育概念的形成。例如,可以多安排家長會,或者組織相關的德育活動,鼓勵家長積極參加;舉辦講座,邀請專家來演講,讓家長意識到自身的教育責任,明確德育的重要性,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老師和家長攜手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共同努力,唯有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甚至于一生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所以家長應當時刻提升自己,改變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努力讓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和孩子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明蕾.我國城鄉結合部的形成分析[J].當代經濟,2017(21).
[2]陳紅艷,高歡.城鄉結合部初中生網絡成癮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