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春
【摘 要】 在小說閱讀中提升高中學生的思維品質,可以采用喚醒學生既有生活與閱讀體驗,深入體味文本,在真實情境中教學的策略。本文以《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學為例,探索了小說閱讀教學的三種策略:對立觀點的辯論,小說人物發(fā)展的想象,尋找現(xiàn)實生活中小說人物的投影。這些策略,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活躍學生的想象力,養(yǎng)成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 小說閱讀?? 真實情境? 思維品質
小說是虛構類文學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閱讀一篇小說后,常見的情況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尤其對于十幾歲涉世不深的高中生來說,理解起來分外困難。如何降低小說閱讀理解的難度?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小說主題?筆者以為,可以通過喚醒學生既有生活與閱讀體驗,深入體味文本,在真實情境中教學的策略來解決這一難題。
比如《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篇小說,初讀文本之后,學生很容易找到套中人別里科夫里里外外各種各樣不同的套子,也可以很快弄清楚在他身上發(fā)生的一連串不幸事件,結合寫作背景,他們不難看出作者對別里科夫式沙皇專制思想的批判。可是僅此而已嗎?專制沙皇制度早已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別里科夫對現(xiàn)在的我們而言還有什么價值?這才是我們學習這篇小說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理解別里科夫們的重中之重。為此,我在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課時時設計了這樣的一些活動:關于別里科夫婚后能否改變的辯論,想象少年別里科夫的故事,尋找當代現(xiàn)實生活中的別里科夫。
一、小小辯論會:關于別里科夫婚后能否改變的辯論。
正方:別里科夫婚后會改變。
反方:別里科夫婚后不會改變。
要求:辯論雙方分別從文本或生活中找出充分依據(jù)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為了辯論的勝利,學生們紛紛去尋找小說中的細節(jié)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辯論場面非常精彩。正方同學找到了很多論據(jù):原文說“她是第一個待他誠懇而親熱的女人”,對于一個從來沒有得到過女人的誠懇和親熱的男人而言,一定深受觸動,他很可能會為她改變;“他第一件事就是從桌子上撤去華連卡的照片”,他把她的照片放在床邊的桌子上天天看著,可見他很愛她,愛情的力量神奇而偉大,會讓他改變;華連卡姐弟都是開放進步思想的踐行者,一定會用他們的思想改造他,潛移默化,最終會使他改變。反方同學同樣有自己的理由:他的婚事是源于被人的慫恿和撮合,是“昏了頭”的結果,昏頭是暫時的短期狀態(tài),等他婚后清醒過來就會認識到華連卡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女人,根本不可能為她改變;別里科夫已經用他的思想影響“全城的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十幾年的時間很長,而且成人的可變性很小,可見他的思想早已定型,根深蒂固,不可能改變;他結婚的決定仍然是套中人要符合俗世規(guī)矩的產物,可見他一言一行都已經被套牢,已經不可能改變。正是在這樣你來我往針鋒相對的辯論中,學生更深入地探討了文本,把它當做真實生活中的一個實際問題來討論,既加深了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也擴大了對文本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在思維層次上有了明顯的提升。
二、小小故事會:講個故事,設想少年別里科夫的生活。
故事情境:沒有人生下來就是裝在套子里的,別里科夫的少年時期、學生時代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假設你也生活在沙皇時期,別里科夫就是你的中學同學,你看到的少年別里科夫正在過著怎樣的日子?
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紛紛帶入情境,開始描繪少年別里科夫的日常生活。
故事一:有一天,別里科夫沒聽到起床鈴,不小心睡過了頭,顧不上去食堂吃飯,心急火燎地往教學樓跑,正跑得滿頭大汗,只聽一聲斷喝:“站住!跑什么跑!”原來是政教主任正威風凜凜地守在門前,于是小別里科夫被劈頭蓋臉一頓訓,面紅耳赤,無地自容。從此以后,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故事二:別里科夫特別喜歡看小說,有一次,周末在家看契訶夫的小說《小公務員之死》,沒看完就到了返校時間,于是帶到班級,趁著課間拿出來看一會兒。正看得投入,一只手伸過來:“拿來!”原來是可敬的班任走到了他身邊。慘劇再次發(fā)生,他的家長被找到學校,配合老師教育了他整整一晚上,一直到他腿都站軟了,訓斥的聲音還在滔滔不絕。于是,小說從此與他無緣。
故事三:別里科夫語文學得不錯,平時愛寫寫文章,有一個學期,新來了一位漂亮的歷史老師,他就在另一位同學給歷史老師畫的肖像上題了幾句話——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沒想到有個多嘴多舌的同學打了小報告,歷史老師知道了!不僅知道,還認為別里科夫是在嘲笑自己!事情鬧到了校長那里,別里科夫被勒令當著全校同學的面做出深刻檢查。于是,別里科夫恨死了語文,立志要成為一個古代語言教員。
這種種豐富而有趣的設想,不僅開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讓學生設身處地地理解了別里科夫長成一個套中人的根源所在,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探究,無疑有助于學生是深入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
三、尋找現(xiàn)實生活中的別里科夫。
小說的結尾寫道:“實在,雖然我們埋葬了別里科夫,可是這種裝在套子里的人,卻還有許多,將來也還不知道有多少呢!”找找我們的周圍,你發(fā)現(xiàn)了怎樣的別里科夫?
學生甲:我就是別里科夫。從小學到現(xiàn)在一直生活在“學霸”這一人設里,身旁的種種因素制約著我,影響著我前行的方向,重視成績的心理就是我的套子,不能去學自己感興趣的唱歌跳舞,只能上各種補習班,一直被束縛在這些套子里,逐漸失去自己的思想。
學生乙:套子有兩面性,有束縛人的套子,也有保護人的套子。大棚是菜苗的套子,為它抵御寒流,使它茁壯成長;紅綠燈是車輛的套子,為交通的正常流通提供保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中國的套子,在它的陪伴下中國的國力逐步增強。這些套子,不應該沖破,它們提供保障,是有益的,不該被拋棄。
學生丙:我們總是在批評著中國應試教育這個套子。應試教育將學生的思想禁錮住,將學生們培養(yǎng)成沒有感情的學習機器,可是,真的完全是這樣嗎?應試教育固然存在著弊端,可它也在不斷地進步、改革,不是嗎?它在逐漸地向活性化發(fā)展,使在這背景下的莘莘學子能夠真正的有所學有所用,而不再是被束縛下的一個個沒有靈魂的軀體。世上的套子千百萬種,各有兩面。有些一定要被沖破,有些也必須讓它罩著我們。我們要在高處,無死角地窺探它的利弊,擁有一雙看清它的慧眼,取其長棄其短。
學生丁: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套子時刻束縛著我們,例如法律條文、交通規(guī)則、校規(guī)校紀……我們常說這些套子束縛了我們的自由,不利于人的個性發(fā)展,但沒有這些套子,世界不就亂套了嗎?所以說套子不只是束縛,更是一種保護。
以上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既有生活與閱讀體驗,使他們能夠深入體味文本,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把學習所得拿到真實生活中應用。這種學習,不僅僅是語言表達上的收獲,更是思維品質上的提升。如果我們的教學多用一用這樣的策略,應該能讓我們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發(fā)揮更顯著的作用。新課程已來,期待在新思想的引領下,開啟一段更美好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