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霞
【摘? 要】消費公益訴訟已經逐步走進我們的視野,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國消費公益訴訟實際履行原告主體資格的主要有省級以上的消費者協會以及檢察機關,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但同時,消費公益訴訟制度仍存在不足。
【關鍵詞】簡述;我國;消費公益;訴訟;現狀
引言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涉及消費者侵權的案件也愈加繁多,且呈現出受害者群體化,這也蘊含著消費公益訴訟的誕生。2016年雷沃重工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標準規定的摩托車,致使眾多農民消費者遭受損害;同年,吉林省韓某等人違法銷售不合格食鹽,損害眾多市民身體健康等。以上案件共同的特征均為發生在消費領域,受侵害消費者人數眾多,這完全符合公益訴訟的標準,也是消費公益訴訟發展壯大的基礎。
1.我國消費公益訴訟制度的發展
目前承擔消費公益訴訟起訴主體資格的主要是省級以上消費者協會和檢察院,代表著廣大消費者和國家權威,充分體現公益性。2013年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明確了中國消費者協會和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消費者協會有權就有關損害不特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案件,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2015年7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明確了由檢察院行使公益訴訟起訴權時,應當進行前置程序。2017年6月,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將檢察院作為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主體合法化,規定了若公共利益的受損是因為行政機關的不作為或違法行政導致的,檢察機關可以提出檢察建議;若相關行政機關仍不改正,檢察機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同年7月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檢察機關在兩大民事公益訴訟領域,可以支持起訴。
消費公益訴訟勢在必行,最大的原因在于消費者個體無法完成群體性受損的補救措施,很少有消費者個人能夠無私地為別人的利益去盡心盡力,故而,現實需要有個代表公共利益的個人或組織出面,為受損消費者挽回損失。消費公益訴訟未來將會更加壯大。
2.我國消費公益訴訟制度的不足
其一,配套法律制度還在摸索。現行法律僅僅規定了消費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和提起主體,對于訴訟的具體運行過程缺乏描述。其二,原告主體資格較為限制。目前的合法起訴主體只有省級以上消費者協會和檢察機關,能夠使以上主體提起訴訟的案件一般都具有嚴重性和廣泛性,一般消費公益案件很難達到。其三,訴訟費用的承擔難以確定,且能否適用懲罰性賠償。從立案到結案,訴訟費用應該如何分配?若支持懲罰性賠償,應賠償誰?
3.我國消費公益訴訟的完善建議
3.1健全消費公益訴訟法律制度
不斷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更好地應對現代經濟社會中的各類問題,使消費者在維權時能夠時時有法可依;同時,配套出臺相關消費公益訴訟的辦法或者條例等,逐步健全一個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核心,多部法律法律規為參考的消費公益訴訟法律制度。甚至可以出臺專門的公益訴訟法,包括民事公益訴訟、行政公益訴訟等,單獨成體系的發展,這也是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追求的人民利益為重。
3.2構建完善的消費公益訴訟程序
(1)擴大起訴主體資格范圍。起訴主體可擴大到市級消費者協會和消費者個人,檢察機關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國家公權力和社會力量可以攜手保護消費者權益,切實維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近年來,消費訴訟不斷增加,但消費者和經營者各方面能力都不對等,若要求所有消費者都去省級消協投訴,接受省消協的調查與幫助,過于為難消費者,對消費者的維權更加不利,不如把起訴權下放到市級消費者協會,這樣消費者就有了更便利的投訴對象,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維權活動。加之,現在個別消費者本身具有一定水平的法律素養,足以單獨提起消費公益訴訟,且消費者本人對案件情況更加了解,我們應看到消費者個人的維權能力,例如美國和德國都規定了個人可以提起消費公益訴訟。
(2)確定中院為管轄法院。明確管轄才能更有效地進行訴訟。消費公益訴訟一般涉及范圍較廣,主體較多,空間距離較遠,我們對于管轄的原則要遵循雙便利原則,即既方便當事人參加又要方便司法工作展開。在地域上,可由損害行為地法院管轄,若涉及多個管轄地法院,由最先受理案件的法院進行管轄,便于法院就近調查取證,也便于受損害人參加。在級別上,以中級人民法院為主,一是因為消費者公益訴訟波及眾多消費者利益,一旦提起訴訟,引起的社會影響必定不會小,“缺碘鹽”案波及了整個吉林省地區,雷沃重工生產的摩托車銷往全國,這些影響都顯示著有必要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二是現實中審理過的公益訴訟較少,涉及公共利益,對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一個行動指南,這無形中對法院的審理水平有極大的要求,而中級人民法院專業水平高,經驗足,更為適合。
(3)舉證責任倒置。消費公益訴訟的原告并非直接利害關系人,消費者協會或檢察機關對案件的具體情況沒有親歷性,對經營者的經濟實力和信息獲取能力也不了解,若仍要求原告對其訴求進行舉證勢必會對原告不利,即對消費者維權不利。故而,應當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此處不能把原告本身身份和訴訟身份混同,其本身身份的確處于一種較為強勢的地位,但在訴訟中承擔著普通廣大消費者的身份,其能力有限,故應增加被告的舉證責任。原告僅需對經營者實施了侵害多數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和造成了社會公共利益受損的結果進行舉證,而被告則承擔更重的證明責任,證明其經營行為與受損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
3.3消費公益訴訟費用合理分擔
(1)訴訟費用的分擔。依舊采用原告預交制,但整體側重傾斜保護原告方。法院對消費者個人提起的公益訴訟可以適當地減免費用;機關或組織擔任原告的,根據訴訟習慣,原告勝訴后,由被告承擔一切訴訟費用;原告敗訴后,法院也可基于傾斜保護原則適當的給原告減免費用。再者,可以設立專門的公益訴訟基金,專用于原告起訴過程中的各項合理費用,可接受政府的財政撥款、社會的捐贈、公益訴訟中所獲得的賠償金等。
(2)懲罰性賠償金的去向。懲罰性賠償金已經逐漸被法院認可,相信未來的公益訴訟會有更多的賠償金請求。賠償金是對不法經營者的一種嚴厲懲戒,普通的賠禮道歉很多時候治標不治本,對于經營者來說無關痛癢,因而很難達到教育目的,故而懲罰性賠償金是一種可行的有效手段。賠償金的數額可以是確定的,但受害人范圍卻是模糊的,無法將賠償金直接受益于那些受到侵害的消費者本人。故而,可以將賠償金存入特定基金,如上文提到的專門的公益訴訟基金,形成社會財富,致力于更多的公益訴訟不受費用限制而無法維權的困境,更好的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參考文獻
[1]曹明德.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面臨的困境和推進方向[J].法學評論(雙月刊),2020(1).
[2]石達.經濟法視角下消費公益訴訟的制度思考[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
[3]李芳.我國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的困境與路徑選擇[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8).
[4]李思睿.論我國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J].市場論壇,2019(1).
[5]靳建麗、趙貝貝.淺談我國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完善[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6).
長春理工大學? ? ?吉林長春? ? 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