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翠
摘 要: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將思政理論融入其中,這也是構建全過程、全課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教師要能夠從教學的整體高度入手,將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的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基礎上,讓思政理論落到實處。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政理論;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8-01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8.054
思政理論是一門偏向于思想認知層面引導的學科,屬于顯性教育。隨著素質教育進程的不斷推進,在開展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思政理論對于個體思維意識的重要引導作用,通過搭建全體系、全流程教育,構建全面的人格教育格局,讓學科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并行,通過協同教育的放大作用,完成熏陶個體、塑造人格的教育目標。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通過語文教學塑造個性、引導行為的教育邏輯,和思政理論教育內在是統一的。在將小學語文課堂教育和思政理論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語文學科和思政教育的特點,找準切入點,讓思政教育真正在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得到落實和跟進。
一、提高教師思政素養,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
思政理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教師要關注自身的主導性影響作用,因為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會直接影響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以及思政理論的滲透與落實[1]。所以,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以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面對語文教育,將思政理念作為開展語文教育的重要指導。只有教師了解思政理論的特點,才能在語文教學的設計、課堂組織以及整個教學過程中把握全局,實現思政理論的正向滲透。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廣泛閱讀思政理論書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例如,教師可以學習《毛澤東選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強化對思政理論的認知,在這些精神食糧中汲取營養,為教育增添動力。
其次,教師要積極跟進時代思政的發展步伐,通過“學習強國”App進行理論學習,合理利用好線上學習的優勢,將思政理論學習作為一種自覺,落實到日常學習中。通過瀏覽線上學習內容,掌握最前沿的思政理論以及學習成果,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進步。只有在思政層面加強學習,不放棄武裝頭腦,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獲得思政素養和意識的提升。
對于思政理論的學習,要貫穿到教師終身成長的過程中。思政理論能夠有效推動教師意識層面的提升,從而指導和支配實踐活動。只有教師將思政理念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才能擔負起運用思政理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任。
二、注重小學語文和思政理論教育的結合,潤物無聲地開展教育
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語文知識教育,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性,在樹人的基礎上立德。在將思政理論和小學語文教育進行結合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語文課本,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在語文訓練的基礎上得到思想認知的熏陶。
(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培養學生文化認同
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快速推進,當下小學生受到網絡信息的沖擊難免會對所屬文化產生認識上的錯位,很多小學生對西方的語言、文化以及節日了解甚多,卻對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在開展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從政治理論素養的角度切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悠久歷史,從而形成文化自信和認同。教師可以在開展語言文字教育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其中,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知識教育,從中國的造字說起,再到各種字體的演變,讓學生了解到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過間斷的文字形式[2]。通過此類背景知識的教育,讓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更為深刻的認知,從而構建文化自信與認同。
教師也可以基于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育,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代詩歌的魅力。通過對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以及文化知識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內涵,自覺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這也是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基礎,只有學生熱愛祖國,愿意了解中國文化,才能夠讓思想政治理論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二)以革命歷史題材內容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思想政治理論體系中,愛國主義精神也是重要的構成部分,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正是在愛國主義精神的帶動下,不斷推進現代中國朝著更高遠的目標努力奮進。愛國主義精神體現的是個體對黨、對人民的熱愛,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小學階段教育工作的重點,教師要具備較強的政治敏感度,在開展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
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考量小學階段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接受能力。從教材內容上看,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普遍出現在高年級階段,這階段的語文課本中有很多課文都與革命英雄有關。教師除了可以在該教學階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之外,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也要不斷向學生湛透集體和國家的教育內容,通過向學生講解五星紅旗的含義以及我國各地的文化地理優勢等,讓學生了解到祖國的地大物博,從而將此類情感進行升華,為高年級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做好鋪墊[3]。在對高年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這種情懷成為驅動學生個人發展的內動力,從而樹立保家衛國、奉獻祖國的遠大抱負,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理想進行融合。基于小學語文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提高思想認識高度、促進語文教育升華的有效手段。
三、基于小學語文不同內容模塊,進行思政理論滲透
語文本身是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統一的學科,在開展語文教育時,語文課文是教學中最為常用的素材載體之一。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不同類型的課文,教師要根據不同文本的特征,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滲透其中。只有做到針對性的切入以及融入,才能讓學生在接受語文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思想政治素養的熏陶。
(一)將古詩文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進行結合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很多古詩文內容都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文章的深刻內涵,讓學生了解到蘊藏在文本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得到思想政治理論的熏陶。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文的語言美、韻律美的基礎之上,也要基于詩文的內容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思想意識層面的升華。尤其是教師在教學一些和古代戰爭以及生活相關的古詩文時,可以把學生帶入作者所描繪的文本情境之中,感受其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然后讓學生重新閱讀古詩文內容,此時學生的情感會更加飽滿,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抱負。這種運用思政理論進行主題升華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文的內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將科普文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進行結合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以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為主的說明性文章,在開展此類文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通過課文學習掌握科普知識、領悟說明文的寫作方法之外,也要在潛移默化之中滲透思政教育理論。小學階段很多科普文章都和環保相關,教師要與學生共同探討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保護好我們的地球。通過帶動學生討論,讓學生的責任意識不斷深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4]。在進行科普性文章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組織知識競賽,或者是通過小組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在課下收集資料,在課上進行分享和探討,依托于科普文章這一載體,讓學生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更好地促進思政教育的滲透。
(三)將寓言故事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進行融合
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喜歡聽故事,對于形象化的事物有著更加濃厚的興趣。利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寓言故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被學生接受。寓言故事利于學生理解,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門檻不高,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有效舉措。教師可以利用寓言故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既要站在文本教育的角度,讓學生揣摩文本的內涵,也要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中所蘊含的道理,并要求學生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烏鴉喝水》《小馬過河》《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向著生活的方向延伸。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假設,讓學生思考:如果小馬聽從了松鼠和老牛的建議,會是什么樣的結果?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到思想認知方面的升華。學生討論結束后,需要教師進行總結性的發言。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思政理論和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也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以及整個課程案例的設計上,做好每一個環節的銜接,讓思政教育能夠和討論的結果實現自然融合,這樣才更加有利于學生接受和吸收。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至關重要,這既是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小學語文教師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重任之一。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也是貫徹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課程,教師要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將思政理論教育和語文教育的各個環節做好銜接,并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做思政教育的有心人,基于思政教育和語文教育的共通點,梳理知識,積極實踐,讓思政教育能夠輔助小學語文課堂教育,從而收獲更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也要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特征,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成為全面發展、身心平衡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朱桂杰.論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滲透[J].祖國,2017(11):232.
[2]曾梨花.文以載道,潛移默化——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探討[J].語文課內外,2019(36):122.
[3]陳峰.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對策[J].中華少年,2019(14):122.
[4]林少華.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J].東西南北(教育),2018(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