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摘 要:在以往應試教育環境下,語文寫作教學的方式是不健全的,教師只注重對文章和詞語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畸形教學結果。在素質教育深化改革形勢下,小古文閱讀在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價值逐漸凸顯出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古文閱讀;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6-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36
閱讀和寫作是現代小學語文教學階段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小古文閱讀是語文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小古文的特點是篇幅短小精煉,內容豐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小古文閱讀能力,能夠增強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同時通過對古詩文的深入挖掘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小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并不太明顯,且存在一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對此展開分析。
一、小古文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古文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是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來看,小古文閱讀和寫作是很多學生面臨的一大難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內容換掉了近40%的課文,在整個小學階段古詩文總數增幅達80%,占全部語文課文的近三成。由此可見,注重小古文教學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發展趨勢。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階段教材增加了小古文內容,這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古詩文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促進現代漢語知識的學習,提升語文學習水平,同時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審美賞析、寫作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小古文閱讀能力,訓練語感,提升學生古文學習能力,掌握古文寫作知識,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現階段,在實際的小古文結合寫作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雖然一些教師對古文閱讀教學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和強化教學,但是借助小古文閱讀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方面還比較薄弱,認為對于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沒有太大意義和作用,所以忽略了小古文閱讀對寫作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小古文閱讀教學方式還是較傳統化,主要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學生只是被動朗讀、背誦小古文。而學生對于文言文知識的內化和語言運用的遷移能力并為未得到有效培養,使得小古文閱讀教學無法實現預期效果,也無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寫作能力。
二、小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雖然閱讀和寫作是兩部分內容,但二者存在緊密的聯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前提,學生通過大量、有效的閱讀才能不斷積累寫作素材,掌握基本的寫作能力。在小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實際,逐漸轉變觀念,借助小古文閱讀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并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小古文閱讀和寫作興趣,不斷培養學生的小古文閱讀能力,提升其寫作水平。
(一)通過小古文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首先,教師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多會提前設計寫作主題,讓學生依據主題自主思考和聯想進行創作,此種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寫作思維的發揮,既定的主題給了學生過多的引導和提醒,使其思維受到局限,不能促使學生有效表達自身的真實情感。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小古文閱讀積累,可幫助學生拓展寫作思維。由于學生對于古文的理解存在不同,寫出的作品也就有所不同。如對于喜歡寫作的學生來說,通過閱讀不同的小古文可以拓展其寫作思路,找到寫作靈感,同時能夠指導其對古文的精髓進行有效提煉,最終可實現對古文的深度閱讀和理解。對于寫作興趣度不高的學生來說,通過古文閱讀,可從中提煉語言,收集寫作素材,從而幫助學生減少寫作的難度,提高寫作積極性。
其次,通常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的技巧和方式基本是相同的,而學生學習寫作技巧的方式也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指導,這就使學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來提高寫作水平,所以學生的寫作方式和技巧比較雷同。教學中,教師通過小古文教學可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培養寫作能力。如在《少年中國說》(節選)中,該文是學生接觸的為數不多的散文形式的近現代文言文,其中不乏學生所熟知的經典語句,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此外,文章的寫作形式不拘一格,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體現了強烈的進取精神,表達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贊嘆之情。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不僅要注意積累文章的經典詞句,還要注意寫作手法的運用,如修辭方法、情感的表達等,在不斷的閱讀與積累中,為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構建教學方案,拓展閱讀內容
將小古文閱讀應用在寫作教學中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教師安排好整體性的教學工作,從而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逐步實現小古文閱讀應用在寫作教學中的目標。在教學開始前,教師要對教學方式進行科學分析,采用合理方法,從而進行有效的小古文閱讀滲透和拓展教學,指導學生掌握知識,學習寫作技巧,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在部編版教材中可設計如下方法:一是古文和現代文的對照拓展閱讀。如在結束《楊氏之子》教學后,教師可讓學生收集關于《晏子使楚》的文章,將兩篇文章進行古今對照學習,也可結合教材中的成語故事收集相關的文章進行古今對比閱讀,促使學生感受小古文的語言特點和藝術魅力。二是主題拓展閱讀。如在學完《伯牙鼓琴》這篇小古文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收集一些關于友情的文章或古文故事等,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引導其拓展閱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作者馮夢龍)一文,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遷移閱讀能力,還能通過對比語言特點使其體會文言文寫作的妙處,激發寫作欲望,調動寫作積極性。
(三)讀演式閱讀,滲透寫作教學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讀的重要性。朗讀作為小古文閱讀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小古文閱讀過程中,比較傳統的做法是初步閱讀進行感知、示范引領閱讀、劃分節奏、重復閱讀,此種方式是讓學生在知曉大意、重復閱讀中形成死記硬背的記憶,不利于滲透寫作教學。因此,需要教師對閱讀方法進行創新。如創設讀演式古文閱讀,即通過和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聯系,教師引導學生創設故事架構,通過戲劇、角色扮演、即興表演促使學生發揮想象,積極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而為寫作積累實踐經驗。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而讀演式古文閱讀在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提升寫作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進行《伯牙鼓琴》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創設表演式情境,能夠促使學生當眾進行口頭鍛煉與表達,從而為培養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在日常寫作教學中,學生雖然會表現比較活躍,但是在寫作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方面卻缺乏主動性,從而使得寫作水平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另外,教師對學生的寫作指導側重于教,學生被動學,忽略了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進行讀演式閱讀教學,一方面,可以將傳統枯燥的文言文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極大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大膽表達想法和觀點,促進其積極參與。另一方面,能夠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其小古文閱讀思維。在面對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時,利用讀演式閱讀創設環節和表演過程中能夠促進學生認真領會古文內容和深刻含義,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真正實現對知識的內化和轉化,增強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小古文閱讀中,結合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開展讀演式閱讀教學,有助于其深入理解文言文,對促進學習和掌握寫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探究古文語言,深化寫作教學
小古文閱讀如何在寫作教學中發揮作用,不僅僅是要學生進行簡單閱讀,而是要引導學生將其中的內容或寫作方式轉變為自己的方式,從而實現深化寫作教學的目的。小古文是通過文言文的形式所展示出來的,文言文作為我國特有的文字,其特點是精煉傳神,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其語言特點獨具魅力,生動形象,說理論據思路清晰明確,用詞典雅厚重,是非常值得人們深入學習的。在高考作文中,有的學生通過模仿文言文寫作風格而獲得比較高的分值。由此可見,培養學生文言文寫作風格,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言文語言進行深入探究,進而對古文的語言風格進行模仿練習,進一步培養寫作能力。如在《兩小兒辯日》一文中,文章的寫作風格以對話形式貫穿起來,通過兩小兒緊扣住題目的“辯”字展開對話,而兩人又各不相讓,均提出自己的依據并使用反問句式進行辯論,增強了語言的辯論性。另外,兩人運用比喻的方式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如車蓋”“如盤盂”從視覺角度生動體現了太陽大小形狀,“如探湯”從觸覺角度體現了太陽在中午時的灼熱。在課程學習完成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仿照此文語言特點進行寫作練習,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結語
總之,小古文閱讀在引導學生寫作教學中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促進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又能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寫作技巧。此外,通過創新古文閱讀方法教學,即運用讀演式閱讀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真實的語言環境的運用和提升寫作能力方面,有明顯的教學效果,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參與積極性,促進學生寫作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曹秋華.部編本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探討[J].教師教育論壇,2020(6).
[2]鞠斌.小學文言文教學的三重基本任務[J].教育科學論壇,2020(13).
[3]殷紅梅.四讀四會:小學文言文閱讀的一般方法——以《學弈》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2).
[4]鄧燕.小學“微型文言文”教學的讀·想·拓[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