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東
【摘 要】微課是產生于新媒體環境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通過短短的5-10分鐘時間,采用建構主義或流動主義的方式來將抽象化的物理知識具體化展現給學生。微課的運用能夠有效降低課程難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選擇性。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物理教學中運用微課的作用,有針對性的給出了幾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微課;初中物理;有效教學
一、前言
在當前的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各種多媒體設備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余時間,很多初中生都是“機不離手”,經常會用手機玩游戲、交友等。事實上,智能手機的大范圍普及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教育者能夠妥善利用并加以引導,會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而將微課引入到初中物理課程中則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可以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讓物理課堂煥發新的活力。
二、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微課的應用可以有效降低物理課程的教學難度,讓學生可以輕松加愉快的完成學習任務,但由于部分教育者受到了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認為整個課堂時間都應該安排給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這一想法也得到了諸多家長的支持,并不贊同在課堂中過多的運用信息技術。事實上,出現這種觀念上的分歧是十分正常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充分掌握微課的真正概念與作用。
簡單一些解釋,微課作為新媒體環境中的一種技術資源,其非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將碎片化的內容整合到一起,進一步擴充物理課堂,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加高漲。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微課可以準確提取出不同章節內的重、難點問題,并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學元素來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初中物理教學中微課內容的選取
通過初步了解微課的內涵與作用,教育者應當合理利用好學生的課余時間,尤其是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更要懂得開拓創新,將微課數量控制在2個以內,避免知識點過于密集而影響教學質量。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課堂中的精力是有限的,在選取微課內容時同樣要依托教學目標,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補充,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查漏補缺。
(一)制作類
目前,可供教育者選擇的微課形式有很多,例如創客、STEAM等課程的出現為教育者提供了很多教學資源。為此,教育者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在課程中引入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物理知識點,并引導學生自行設計一些有趣的小制作,例如自制小天平、溫度計、樂器等,教育者可以在旁將整個制作過程記錄下來,將這些片段編制到微課內容中,與學生共同展開交流和研究。
(二)拓展類
在物理課程中,由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育者要妥善控制好微課難度,照顧到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物理基礎。例如,針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物理規律,例如物體密度、浮力等,可以以此為切入點來拓展一些相關知識,在微課中引入一些小典故,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曹沖稱象的典故,其中所應用到的就是浮力原理。當大象在船中且處于平衡狀態時,其重力就等同于浮力;同理,當石頭與船處于平衡狀態時,石頭的重力也等同于浮力。因此當曹沖將位置標記出后,石頭的質量就等同于大象的質量。
(三)重、難點
在物理課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教學難點,如果僅憑學生的個人能力很難理解。教育者可以將這些重、難點內容制作成微課,讓學生可以利用預習時間來自行反復觀看,先對課程內容進行初步了解,將有效降低課程難度,幫助學生積累自信。
四、初中物理有效教學中微課的運用策略
(一)積極優化課程導入
在傳統的物理課堂中,教育者一般采用的是常規式的語言導入方式,即為根據課程主題來為學生介紹相應的物理故事、人物背景,或者是向學生演示相關的物理實驗。這種導入方式對于學生而言毫無新意,無法將他們的注意力充分調動起來。而通過合理利用微課來進行課程導入則能夠很好改進上述現象,通過3-5分鐘的時間,一針見血將此堂課程所要? ? 涉獵的物理現象提出來,讓學生可以很好的進入狀態。
例如在教授有關于沉浮的物理知識時,在以往,教育者會組織學生觀看實驗過程:拿出準備好的雞蛋、鹽、水,讓學生觀察雞蛋在鹽水中的沉浮過程。這種課程導入方式理論上可以讓學生直觀的看到整個實驗過程,但由于場地限制和操作難度,會在無形中浪費很多課堂時間,并且讓那些后排的同學無法清晰看到老師的操作。為此,教育者可以將整個實驗過程提前錄制下來,通過剪輯的方式來制作成微課,在其中穿插一些理論知識講解,利用多媒體設備的暫停與播放功能來讓所有學生都清晰的看到雞蛋在清水、鹽水中不同的變化。
(二)改進物理實驗模式
在初中物理課程中,實驗活動的占比較高,但由于時間限制,通常情況下都是教育者進行實驗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時間較短,從而阻礙了學生實操水平的提高。而通過在物理課程中引入微課則能夠很好改善這一弊端,學生可以按照微課中的步驟講解和演示來自行動手實驗,不僅省去了教師的演示時間,而且還能夠讓教師全程參與到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根據他們所出現的問題來予以指導。
例如在教授有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相關課程時,實驗活動主要圍繞的是摩擦力、拉力以及重力所開展的,教育者可以將整個實驗活動提前錄制成微課視頻,讓學生可以直觀看到不同質量、不同摩擦力以及不同拉力的相應變化。通過觀看整個操作過程,學生將很輕松的理解何為勻速運動、靜止運動,并直觀的看到運動與力之間的關系。而后,教育者可以讓學生根據微課視頻來自行動手驗證,并讓他們將實驗過程中的相關數據記錄下來,在課后也可以利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知識來自行解決生活難題。
(三)講解物理知識
對于初中生而言,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比較匱乏,因此對新事物的理解比較淺顯,更加傾向于感性知識,只有讓他們全方位接觸、了解相關知識后,才能夠很好形成感性認識,從而幫助他們加深理解。但物理課程之所以會讓很多學生覺得難度很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物理知識過于抽象化,學生無法全面理解教材中的靜態知識,長此以往會弱化他們對物理課程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現象,教育者則可以利用微課來將靜態知識轉變為具體形象,從感性角度出發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
例如在教授有關于鍋爐安全閥裝置的知識時,由于很多學生根本沒有看過鍋爐安全閥門的樣子,因此僅憑書面知識很難在他們腦海中形成感性認知。為此,教育者就可以利用之前準備好的微課資料,通過動畫模擬的方式來讓學生直觀看到鍋爐安全閥的工作原理,了解整個裝置的運作過程:隨著鍋爐內氣壓的不斷增大,側壁所受到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而安全閥的主要作用是將鍋爐內的氣體適當釋放,以此來保證側壁壓力處于正常值。當學生對整個運作原理有了初步了解后,教育者可以向他們播放其他微課內容,例如因鍋爐內的蒸汽沒有被及時釋放,導致其中的氣壓過大而引發爆炸,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印象,提升學習效果。
(四)提煉錯題資源
除去上文中所提及的幾點教學內容外,教育者還可以利用微課將學生比較容易出現的錯題整合到一起,將其制作成“專題微課”,通過集中分析來幫助學生了解到自己的知識盲區,有針對性的展開教學。例如,教育者可以在微課專題中加入一些出錯率較高的題目,并將學生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列舉出來,幫助他們發現其中的錯誤所在,并有針對性的予以改進。此外,教育者還可以帶領學生共同分析自己在解題過程中的思路,鍛煉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在日后遇到相同問題時可以掌握解題技巧。
【參考文獻】
[1]岑健林.“互聯網+”時代微課的定義、特征與應用適用性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97-100.
[2]劉文芳,陳慧源.信息化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學策略創新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19):49-51.
[3]張愛軍.談微課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7):77-79.
[4]穆翠霞.微課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與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