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莉
摘 ? 要: 本文通過對湖南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發現,目前高職人文素養教育存在重技能輕素養、與專業教育融合度不高、考核評價體系陳舊、整體教學效果欠佳等問題,建議高職院校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程設置、革新教學手法、重構評價體系、加強師資培訓、優化教育教學環境,以有效增強高職商科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崗位適配能力。
關鍵詞: 高職教育 ? 新商科人才教育 ? 人文素養教育 ? 現狀研究
一、加強高職新商科人才人文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2017年,上海財大主辦的中國新商科人才培養創新大會上提出“新商科”的概念,學界認為我國商貿服務業已進入商業3.0時代,商科教育必須回應科技、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與傳統商科相比,“新商科”是對傳統商科的學科重組交叉,將新技術融入商科課程的綜合性跨學科教育,主要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強調商科與其他學科的跨界融合;二是強調技術和知識的應用性;三是強調人才素質的綜合性。相較于傳統商科培養特定職場崗位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而言,新商科要培養的人才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還具備跨學科的創新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多種綜合人文素養。因此,在商業、技術和人文深層融合發展的新經濟時代,必須加強對商科人才綜合人文素養的培養。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中“高素質”指向的是綜合人文素養之“高”。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1](25-26,42)。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存在功利主義、技術主義的價值取向,堅持以實現學生的就業為目標,對高職商科人才的培養局限于“技能教育”,忽略對綜合人文素養的教育,與新經濟時代背景下對新商科人才的高素質要求相偏離,明顯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高職新商科人才人文素養教育研究現狀
(一)新商科人才培養研究。
以“新商科”為關鍵詞,知網共可查詢到180余篇文獻,研究高職新商科人才培養的論文13篇,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2020年這三年。整體來看,對新商科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是對新商科人才培養理念和特征的厘定。齊佳音(2019)于新商科學生知識構成的視角指出,新思維、新理論和新工具是新商科的“新”。賈秀麗等(2018),華東芳[2]、丁立梅(2019年)等認為新商科的重要特點是學科的交叉融合性及人才素質的復合性。二是對新商科具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如張健、任繼永、陳暉(2018),陳昕(2020)等提出要加強知識、能力和素質教育之間的復合和交融,楊光芬[3](2019)等提出要培養新商科人才的綜合型技能。三是以新商科為背景探索課程改革實踐,如陳若思、蘇行[4](2019)等根據新商科的特點提出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二)高職人文素養教育相關研究。
1.國外相關研究
重視人文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共同選擇,英美等發達國家尤為重視人文教育,表現為重視道德教育、關注個性發展,人文教育課程占總課程比重大,注重通才教育等。美國高等教育進行了6次左右大的教育改革,在改革中,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課程比重逐漸從每學年2.4%增加到20%左右。韓國從二十世紀中期開始“實行有品位的人性教育”,將大學課程分為專業課和教養課,其中教養課占課程總比的30%。德國歷來推崇人文素養教育,全民閱讀的氛圍濃厚,對國民的人文素養教育已內化為國民修養本身。英國人把人文素養教育看作影響國家經濟增長的關鍵性因素,早在1987年,英國在高職教育改革中就特別指出要加強人文素養教育。
2.國內相關研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教育部頒布了一系列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文件,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這一課題研究隨之開啟,近30年來,學界對此進行了不同層面和角度的分析,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文素養教育的內涵探討,石亞軍(2008)、楊叔子(2009)認為人文素養是一種綜合素養,重視人文素養教育,可以不斷健全和完善人格。李秋菊(2009)認為,人文素養的組成包含多種因素,如意志、知識、情感、觀念及能力等。二是人文素養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研究:劉獻君(2009年),楊叔子(2009年)認為,加強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三是高職人文素養教育現狀研究,王森勛(2010)認為,高職人文素養教育在不同地區呈現出不平衡性,人文素養教育整體存在邊緣化問題。孫長遠(2016)、楊德山(2019)認為當前高職教育受功利主義價值觀影響,高職人文素養教育缺失,存在以少量人文課程充當人文素養教育的簡單做法。四是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的對策探索,高寶立[5](2007)提出了“職業人文教育”這一核心概念,總結歸納了職業人文教育的特點和實施途徑。江艷華[6](2014)提出要從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增加人文教育課程、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等方面重建人文素養教育模式。
(三)文獻述評。
關于高職新商科人才人文素養教育的研究文獻還比較少,有少數學者提到了綜合文化素養對新商科高職人才的重要性,但論述還不具體和深入。這些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和基礎,但對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的實際調研還缺少數據支撐,亟待深入。
三、湖南省高職院校商科人才人文素養培育現狀
(一)樣本選取。
樣本選自湖南省內32所開設有商科類專業的高職院校,本調研采用問卷調查結合個人訪談的方式,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2份,其中人文素養教育課授課教師占54.3%,商科類專業教師占45.7%,樣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研究結果。
1.重技能輕素養
一些高職院校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首先在認識上存在思維慣性和認知誤區,輕視人文素質教育。調查結果顯示,68.75%的高職院校存在領導不夠重視的問題,存在壓縮人文素養類課程,導致課時不足的行為。同時,82.2%的人文素養課教師認為教學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課堂參與率低。這種重專業教育、忽視綜合人文素養的教學安排導致學生整體職業素養難以達到新商科對高職人才的素質要求。
2.與專業教育融合度不強
高職人文素養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伴隨著社會對德技雙馨高職人才的呼喚,許多高職院校開始重視人文素養的培育,比如組建全國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聯盟等,許多高職院校增設了一些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嘗試建立通識課程體系,但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人文素養課程的設立缺乏整體設計,據調查,人文素養課程體系與專業建設相聯系的高職院校占43.7%,能聯系時代發展,緊密融合專業課程和職業能力適時調整課程的學校僅占20.7%,說明不同高職院校的人文素養教育差異較大。
3.考核評價體系陳舊
高職院校目前對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的考核評價模式還不夠完善,據調查,64%的高職院校主要以寫文章的方式檢驗和判定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評價手段拉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師生互動少,情感交流少,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削弱人文素養課的教學效果。
4.整體教學效果欠佳
據調查,在高職院校商科類人才培養方案中,除了思政課、創新創業課程、中國傳統文化為規定必修課程外,公文寫作、大學語文等課程多為限選課程,一些學生選課功利心強,以拿到學分為主,且有一些學校將之設為合班課,授課效果不佳,人文素養教育流于形式。同時,大部分學生對文史哲等社會科學領域常識了解較少,45.7%的專業教師認為學生的基本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較差,在個別訪談中,商科類專業課教師反映一些學生的基礎寫作能力較差,調查報告、策劃方案等基礎文案存在語句不通、邏輯混亂的問題,綜合人文素養整體偏低,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
四、對策與建議
(一)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程設置。
鑒于高職院校的人文素養教育教學資源有限,必須做好頂層設計,整合教學資源。建議在商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單列人文素養教育學分,將商科類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大賽、第二課堂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統一納入人才培養方案。
在人文素養教育課時及師資有限的條件下,一是要更科學地設置商科類專業的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比如國貿專業的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勾連專業課現代商務禮儀的內容,串講中國茶文化、酒文化中的禮儀和文化習俗,或查漏補缺,或補充深化。二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紅利,在師資有限的情況下,綜合利用優質的網絡在線課程,讓學生根據興趣和實際情況選擇課程,打破時空的限制,實現更自主的個性化學習,拓寬人文教育資源的廣度和深度。三是有規律地開展系列專題講座。整合內容相關聯的課程,幫助學生建立不同學科間的內在聯系,銜接和拓展不同學科間的知識。
(二)革新教學手法,重構評價體系。
革新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是教育改革的重頭戲。在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變被動的填鴨式教學為自主學習,將學習的主動權轉交給學生,翻轉課堂,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角色互換過程中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人文素質的關鍵是人的感情或情感”,教師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其主動性。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要由關注學習結果轉變為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正式開課前可以開展問卷調查摸底測驗,診斷學生的學習基礎,根據具體情況制訂合理的教學策略。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每一次參與課堂的表現,進行“跟蹤式”教學評價。結合期末測試進行終結性評價。不僅評價學生學習的結果,還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盡可能挖掘學生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的自我構建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加強人文素養教育師資培訓。
即便是在當前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在某種意義上依舊是教學的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只是為了讓學生從被動吸收到主動汲取,教學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因此,提高人文素養教師的素質至關重要。一是要持續提高人文素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使其與時俱進地擁有引導學生人文素養提高的教學能力,具備現代化教學必備的信息化教學素養。因此,常態化的人文素養教師培訓十分必要。二是要加強人文素養教研團隊的建設。人文素養課程要提高與商科類專業課程的融合度,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需要大力開展教學研究,人文素養教師之間、人文素養教師與商科專業教師之間教學研究團隊的火花碰撞,可以大大提高課程的品質,同時促進教師職業能力的發展。
(四)優化教育教學環境。
人文素養的培育主要包括“教化—示范—養成”三個主要環節,難點主要在養成。通過校風校貌等校園人文環境影響學生的精神品格,是一種隱性的人文素養教育。有計劃地持續開展商文化主題校園活動,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如校園文化藝術節、中華經典誦讀大賽、辯論賽、演講比賽、征文和書法比賽等,創造校園文化環境,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融入。
相較商科類專業技能而言,商科人才的人文素養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夯實職業基礎,還要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開闊學生的思維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表達溝通能力,樹立人文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價值觀,提高職業素養,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顧明遠.高等教育與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
[2]呂志君.高職院校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
[3]楊光芬.數字經濟下高職院校新商科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9(23).
[4]蘇行.基于新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運籌學教學改革研究[J].對外經貿,2019(07).
[5]高寶立.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問題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7.
[6]江艷華.試論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J].職教論壇,2014(3).
基金: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新經濟背景下高職新商科人才人文素養培育體系構建研究”(19C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