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 要:根據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要求,高中地理課程在改革中應加強微課的設計開發與教學研究,以推動教育創新發展。現代教育手段出現多樣化的趨勢,許多課堂運用網絡授課與多媒體授課的教學方式。基于此,從教育信息化背景出發,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教學要求,探究微課設計開發的原則以及利用微課實現翻轉課堂的路徑,以積累高中地理微課教學實踐經驗。
關鍵詞:高中地理;微課;設計開發;教學實踐
教育部于2012頒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明確要求:“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來促進教育現代化,優先進行教育資源建設。”在高中地理課程構建中,微課的開發與利用則是落實教育發展規劃的必然選擇。在高中的地理課程中運用微課式教學,可以有效解決種種教學問題。基于此,教師應主動融入教育信息化環境,探究地理課程開發與設計的思路,制定實踐策略,不斷積累信息化教學經驗。
一、明確教學原則,合理設計開發地理課程
微課是一種內容豐富、短小精悍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微課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把課堂中的難點以及學生較難理解的地理現象通過多媒體的方式播放出來,使地理現象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合理的設計與開發能夠保證微課的質量,并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保障。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基本的教學原則,積極實現微課的設計開發。
1.科學性原則
教師應深入研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動機學習理論、視聽教育學理論等,兼顧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不同學科知識,探究微課的教育價值以及展現教育價值的方法,進而在科學指導下完成設計制作。微課式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課堂相比靈活性更高,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由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的不同,那么教師就可以科學地設計微課教學,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定教學內容。
2.實用性原則
教師應根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選擇教學重難點,并依據學情作出適當調整,確保學生利用微課切實把握知識重難點,實現學習突破,獲得實際效果。教師要將微課式的教學方法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利用微課進行更全面的學習。首先,在課前,學生可以利用微課進行預習。因為微課是課堂的濃縮版本,課堂中的主要內容都能夠以微課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微課中的視頻或者圖片對要學習的內容做初步的了解與認知。
3.規范性原則
教師應遵循技術規范和制作規范,合理運用拍攝技巧與方法,確保畫面平穩、聲音清晰流暢、節奏適中,這樣才能符合傳播學的相關要求,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微課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微課的合理性,其次就是微課的規范性。教師在利用微課時,首先要保證微課中的內容不能有誤,確保學生有良好的學習體驗。
4.真實性原則
微課與一般課堂雖然存在顯著差異,但是本質上依然要通過教與學的互動完成知識傳遞的過程,教學互動也是基于微課的教學模式展開的。基于此,教師應參照傳統課堂設計真實的互動空間,讓學生感知教師的存在,并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完成自主學習。
5.趣味性原則
微課內容應綜合運用語言、情境、問題,營造趣味化的學習氛圍,以便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優化教學實踐,構建地理翻轉課堂
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為翻轉課堂的構建。在翻轉課堂上,教與學、課上與課下的關系需要進行全面的翻轉,從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1.教師應于課前利用微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逐漸培養起自主學習的習慣
例如在“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的相關學習中,地表形態的變化及其原因、地殼內部物質循環以及巖石的形成和演變背后的力量等是教學重點,教師可以據此設計微課,并在課前交給學生自主學習,實現重點突破。
2.教師應在課上利用微課釋疑解惑,實現多元互動
例如教師應針對學生在課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加以展開,結合地表形態,與學生共同探究營造地表形態力量的來源,幫助學生突破疑問,理清思路,完成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3.教師應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在微課的輔助下合作探究
例如總結、歸納營造地表形態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學生在討論中可以回顧微課,提煉信息,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4.教師應在課后利用微課總結鞏固知識重點
即利用微課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彌補課中不足,激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完成對課程的鞏固與深入學習。
三、結語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微課的開發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則,以保證課程質量,為教學實踐奠定基礎。同時,教師也應充分發揮微課的教育價值,構建翻轉課堂,促使學生在自主參與中達成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慧慧.基于微課的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7):203.
[2]李曉瑜.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微課的有效應用[J].發展,202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