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愛玉


摘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立意觀念,強調學生需要擁有社會發展的學習精神與實踐技能。為此,在實際學科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核心素養培養觀念,重視學生發展的綜合性。針對小學數學學科來講,圖形與幾何作為教材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立意的圖形研究,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故此,文章將以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為例,研究與分析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方式
核心素養有著顯著的綜合性、完善性特征,其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形成完善的精神品質,這也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方法。然而,小學數學作為綜合性學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用。故此,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借助新鮮事物,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一、 點燃學習興趣,培養空間觀念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需要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立意的圖形研究,小學數學教師可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故事教學等方式,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不斷提升。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以《圖形與幾何》為例,講解《圓錐的認識》這一課時,向學生提出“怎樣測量圓錐的高”等數學問題,因圓錐的高在物體的內部,無法利用直接測量的方式得出圓錐的高,學生通過對圓錐物體進行觀察,想到:將圓錐底面放平,隨后將格尺放在圓錐的頂點上,利用格尺豎直測量出平板與底面之間的距離,突破學習難點,強化學生的空間意識,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
通過此種教學方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斷提升,并在學習動力的驅使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為學生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構建教學情境,設計趣味教學問題
完善的教學情境構建,可讓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對有關于空間與幾何知識產生良好的學習熱情,教學情境中的相關問題,不僅可以成為學生思考的主要方向,還能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感。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空間與幾何》教學中,教師深入挖掘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教學素材,為學生構建豐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學情境,通過設計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趣味教學問題,培養與強化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與思維發展的能力,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以《圖形與幾何》為例,講解《圓的面積》這一課時,為了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為學生精心策劃趣味教學問題,同時借助多媒體教學課件,構建問題式教學情境,教師向學生提出“公園中工作者要為圓形花壇種植花草,請問需要種植多少平方米呢?”等數學問題,學生通過對該數學題進行分析,了解到求種植面積其實求圓形面積,教師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呈現不同圓形花壇的實物圖,使學生運用直觀觀察方式,了解到每一個圓形花壇的大小并不相同,教師引導學生對圓形面積特點加以分析,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圓形面積的大小與圓自身的半徑存在一定關系。”教師讓學生從該角度出發,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討論,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嘗試著做出大小不一的圓形卡片,并在圓形中畫出相等的小方塊,利用最原始數方塊的方式,比較圓形的大小,從而驗證出圓形面積和半徑存在直接關系,學生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驗證了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有效克服數學學習難題,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強化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
通過此種教學方式,教師在講解圓的面積前,幫助學生構建相應的問題式教學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欲望更加濃厚,學生可從“被動式學習”轉變成“主動式學習”,有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
三、 善于發現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來自思考,思考來自質疑,問題的提出是引起深入思考的主要方法。當學生擁有善于發現問題的思維意識,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索熱情會更加高漲,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習能力不斷提升。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強化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使學生在深度思考、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中,輕松化解數學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以《圖形與幾何》為例,在講解“圓的面積推導公式”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可為學生精心策劃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一同探究“利用圓規畫出一個圓形,如若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6厘米,那么這個圓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趣味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由于學生未掌握圓的面積公式,無法直接運用公式解決數學問題,此時教師讓學生回想之前所掌握的相關知識內容,并向學生提出“我們之前學會哪些圖形的面積推導公式?”學生回想起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公式的方法,教師抓住這一時機,向學生提出“過去我們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次可不可以繼續利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求出圓形面積呢?”有的學生覺得這一方法可行,還有的學生立即提出自己的質疑:“之前學習的圖形邊長都是以線段的方式,然而圓形的邊是曲線的形式,或許這一方法并不可行。”為了解決此數學難題,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進行驗證,學生根據題意利用圓規畫出半徑為6厘米的圓形圖案,借助手中的工具將圓形圖案平均分成若干等份,通過拼一拼的方式,把一個圓形拼成類似于長方形的圖形,如圖1所示,學生結合自身所學的知識立即想到,可以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圓形面積的方法,學生在細致觀察中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同于圓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長等同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等同于半徑,進而推導出圓形面積為S=πr2,化解此道數學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學生通過大膽創新、實踐探究等方式,順利克服了學習難題,使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進一步提升,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