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昊功
摘 要:農村的教育問題是農村社會發展的基礎,當前農村地區的義務制教育仍面臨諸多困境,已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義務制教育協同發展無法回避的問題。文章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從目前農村地區義務制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出發提出對策和思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村教育; 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5-007-002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義務制教育概述
2018年1月2日在《中國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農村工作的基本戰略方針政策,也是新時代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戰略。
教育問題是關系到農村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之一。從經濟學角度來說,要改造傳統農業、打造新型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最為有效的途徑就是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通過提高農民群體的基本生產素質來推動農業科技化的發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之所以把農村教育問題看成一種農村社會性問題,是因為農村教育不僅關系到農民的基本素質,而且關涉到農業生產的發展,進而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發展。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發展,我國已全面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不僅有效提升了我國公民的基本素質水平,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了優秀的人才。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兩極分化現象嚴重,農村地區的義務制教育愈來愈顯示出諸多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的人才培養及農村地區的發展,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二、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問題
1.農村教育資源相對落后
(1)鄉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是教育的根本,我國現有鄉村教師300萬人,但整體狀況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不合理、數量不夠,導致鄉村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鄉村教師多為缺乏經驗的年輕教師以及對職業倦怠的老教師,很多時候一個教師要兼顧多個專業的課程教學,以致多數鄉村地區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如今的素質教育要求不符。由于農村地區的教師工資水平、福利待遇較低,與城市相比天差地別,造成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困難以及鄉村教師教學缺乏積極性的現狀。極不穩定的鄉村教師隊伍是鄉村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2)鄉村學校硬件設施較差。一方面很多農村學校雖然滿足基本的教學設施要求,但多數設備較為陳舊,使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使用效果受到極大程度限制,有些甚至已經閑置多年。受教學設備的影響,教學效率較低、質量較差。另一方面大多數鄉村學校的校舍條件極差。在農村地區,多數情況下一個學校的教學覆蓋范圍很廣,換言之很多學生若想求學就必須每天走很長的路程,而校舍不具備承載周邊鄉村學生住宿的條件,致使路程較遠的學生求學困難,甚至被迫放棄學業。
2.鄉村地區生源流失嚴重
2020年我國已實現全面小康的階段性奮斗目標,相比于城市來說落后農村地區的生活條件較之以往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兩極分化的模式已經固化,鄉村地區的發展相較于城市地區發展仍呈現較大的差距。農村地區的生源“向城性流動”現象明顯,普遍呈現低齡化、跨區域的流動特征。如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六盤山鎮太陽洼小學是一所由香港愛心人士捐資修建的村小。該校2007年建成時,學校還有50多個孩子。而如今,這個學校只剩下4個學生。有媒體評論:“空蕩校園里難覓學生身影,也聽不見朗朗讀書聲,操場上種著玉米,教室門前的野草已經長得沒過了膝蓋。”農村生源的大幅度流失造成了許多鄉村地區的學校都是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堅持”辦學,鄉村地區呈現諸多“麻雀”學校。由于學生太少,“麻雀小學”普遍缺少副課教師,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等課程幾乎全部無法開展。學生越少,教學質量越上不去,這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生源流失,形成了惡性循環。
3.鄉村地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亟待提高
目前,農村在基礎教育發展方面,已經普遍實行了義務制教育,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村的基礎教育水平,也大大擴展了農村地區的受教育范圍,絕大多數地區的適齡兒童都能夠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農村推進義務制教育是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的一大步。但阻礙農村地區教育問題的因素并非僅限于客觀上的教育資源落后,在主觀上也存在落后農村家庭對教育的認同感不足的現象。由于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支柱型產業以農業為主,而農業現代化生產的普及程度還不足,致使農村地區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的認知度不高,不夠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
農村地區對于教育的認知缺乏,是阻礙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有悖于鄉村振興戰略中對于農村教育的方針政策,使教育問題成為農村嚴重的社會性問題,不僅制約著農村社會的發展,甚至影響到鄉村戰略大背景下的農村社會系統的協調運行。
三、新時代農村義務教育改革策略
1.持續推進鄉村學校建設
(1)加強鄉村學校師資隊伍建設。鄉村地區生源流失現象嚴重的主要成因之一即鄉村師資力量薄弱,若改變當前鄉村地區的教育現狀,則必須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保障鄉村教育的教學質量。首先,進一步完善鄉村教師的編制核定辦法,設置在省、市范圍內的編制統籌分配辦法,解決不同地區因編制問題所造成的教師積極性受挫。其次,為農村定向培養的師范類學生,需根據鄉村地區的現實需求,完善培養模式、增強培養力度。最后,促進鄉村教師的校際流動,在提高教學能力的同時,解決鄉村部分學校因教師缺少而造成的教學安排困難的問題。
(2)完善鄉村學校配套設施
鄉村學校硬件設施建設是提高其教育水平的基本保障。首先,應有針對性地增強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建設,在硬件設施薄弱的學校推行標準化建設,建立符合教學要求的操場、音樂教室、活動室等。其次,針對鄉村學校教學覆蓋面廣的問題,必然要解決農村學生的走讀問題,農村地區應將寄宿制學校建設作為配套政策,建立鄉村寄宿制學校。當前農村地區多數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許多鄉村呈現空心化的趨勢,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成為了一大難題。而寄宿制學校不僅能解決農村學生上學遠問題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習效率的好辦法。
2.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從當前情況來看,地方財政對農村教育資金投入不能滿足教育需求。基礎教育直接決定著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村地區教育資金的不足制約了農村教育發展,農村教育落后又導致農民群體普遍素質難以提高,農民普遍素質不足致使農技推廣、農業產業化等現代農業發展方式難以進行,從而阻礙農村社會發展。首先,國家應該對于過往教育公共資源的投入進行有效調整,針對財政教育投入有明確的劃分,以改變當前城鄉財政投入不均衡的現狀,確保農村教育對于資金的需求能得到緩解。其次,應該建立農村教育資金的保障機制。我國人口眾多,政府管理層級較多,層層上傳下達導致政策的要求與執行容易出現偏差。要想解決當前問題,應該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相對集中的資源分配原則。
3.全面加強對農村教育的宣傳
加強農村義務制教育的宣傳力度,實現教育與受教育的雙向發展。當前農村地區存在的問題不僅是農村教育資源落后、資金緊張,更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地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的缺失。如果想改變農村教育問題,政府需加強對農村地區教育的宣傳以及政策的導向作用,改變農村地區現有的對教育的看法。因此一方面,應該加強對于教育問題的社會宣傳,利用電視、網絡、廣播等新媒體作用,加大宣傳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農民基礎素質對于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加強農民群體的自身教育,幫助其形塑并加強最基本的文化識別能力,使其遠離固有的有悖于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傳統思想。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面對農村教育的各種挑戰,需從制度及政策導向上創新利用宣傳的方式改變農村的傳統觀念。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教,教育扶貧才能真正提高農村人群的普遍素質,更加合理有效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李欣.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教育精準扶貧問題研究[J]農業教育研究,2019(04):36-39+20
[2]黃向偉.如何應對農村教育教學工作面臨的問題[J]中國農村教育,2020(09):86-87
[3]王秀花.新形勢下農村教育扶貧與救助問題探討[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