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小學低年級識字課堂中仍然存在機械的漢字教學主義,使學生對漢字學習興趣低、無成就感。教師長期倚重于漢字數量而輕視漢字人文熏陶,不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所以語文漢字學習應建立在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情境課堂的營造,幫助學生在識字課中培養興趣和塑造人文氣息。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識字課程
一、當前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缺乏識字興趣能力的培養
興趣是小學生進行漢字學習的根本動機,但現行的小學語文識字課堂缺乏一種興趣導向學習,仍傾向于傳統語文教學范式,使學生畏難心理強,抗拒漢字學習,產生了“記不住”“忘得快”“錯得多”等一系列問題,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當前的課堂體系以講授法為主,強調讓學生機械記憶,這樣極易導致初學漢字者產生枯燥的心理暗示,課堂的趣味性不強,自然學生的參與熱情也就逐漸下降,最終使課堂死氣沉沉,成效極低。如在講授“日月水火”一課的基礎識字時,面對這種傳統的象形字,教師忽視了圖文結合的趣味性,一味帶領學生被動識字,通過寫—讀—跟讀—再寫的傳統模式,消耗掉了學生的興趣,束縛住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自身的負擔。
2.缺乏漢字文化環境的熏陶
漢字有多種類型,每一個漢字都是經過幾千年不斷改良傳到今日,源遠流長,凝聚著我們先人的智慧。如果在教學時教師只注重讓學生機械地記住漢字的外形特征和讀音,忽視了漢字的構架脈絡和音源,那么這堂漢字教學課其實是失敗的。因為這堂課程僅僅重視到了漢字的工具性,它背后的人文性沒有很好地得到展現。短期內,學生的識字量可能會有一定的增加,但實質上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漢字的基本內涵,對漢字也沒有任何的感情,對待漢字也僅僅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已。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樣學生未來所具備的語文素養是堪憂的。所以,在教授漢字時,教師也應該主動作為,積極融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掘出漢字文化,教授學生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等一系列造字方法。
3.教學評價偏重漢字數量,輕視質量
當前教師和學生家長都陷入了一種識字誤區,即學生字認識得越多越好,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違背了教育規律。教學時間是固定的,大綱規定的教學應記漢字其實也并不多,完全夠用于教學。如果一味地追求數量,那么最終犧牲的只有漢字的質量。學生通過走馬觀花式的學習,表面上漢字存儲量是增加了,有些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達到了1500的識字量,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么識字多的僅僅也只會停留在識字多這個層面,對于漢字的具體運用是一知半解的。因為在固定時間內,質量和數量兩者是不可兼得的。所以想通過僅僅增加數量來提高所謂漢字水平的想法是極端的。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對孩子漢字的學習還是要從質量抓起。
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質量優化策略
1.在方法上突出情境
傳統教學中往往先學字再到詞,忽視語境內涵,不符合漢字交流的實際需要。所以筆者認為在識字課堂上更應注重識用結合的思想,憑借豐富的情境來豐富兒童的詞匯。在創設的情境中,教師先激發起學生的熱情,講清楚字的筆順、偏旁部首、間架結構,打好學生識字的基礎,不再一味地向學生灌輸這是什么字,長什么樣,怎么讀,而是創設一段情境將學生自然帶入。如通過游戲的方式,可以設置“找朋友”游戲,將偏旁部首和獨體字拆開,讓學生自己進行組合,并逐漸探索出偏旁類漢字的結構規律。如還可以進行轉盤游戲,把偏旁部首和獨體字拆開,轉動偏旁,接上獨體字,成為一個新字,并用所組成的字進行造句。還可以通過字謎等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場合中加深印象。
2.在步驟上突出趣味性
首先就是要帶孩子踏入識字的趣味中,激發出濃厚的學習感。筆者推薦使用直觀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和字理教學法三種全新的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直擊學生的感官,教師通過實物等方式進行刺激,引發學生的興趣;實踐教學法就是教學相長,將字用在實踐中,把家校打通,進行漢字實際運用;字理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中積極融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掘出漢字文化,教授學生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等一系列造字方法。比如可以講授漢字背后的小故事,如倉頡造字等。最后就是要鼓勵孩子多讀課外書,讀好書,提升隨機識字的概率,如可以選擇一批適齡兒童讀物,以童話故事和歷史故事為主,這些故事引人入勝,孩子通過自查詞典等方式尋找到該字的相關知識,激發自己的識字欲。
三、小結
識字是邁向語文學習的第一步,而怎么讓學生在識字和識意之間高效學習,是教師所探索的目標。筆者認為,要使識字課變得高質量,還得從學生本年齡段出發,結合大綱要求、學生學情,在方法上突出情境、在步驟上突出趣味,激發學生的最大潛能。切記要符合學生天性,切勿拔苗助長,真正為學生打下基礎,為以后的語文探索插上一雙健碩的翅膀。
參考文獻:
[1]江國發.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研究:以南昌市城區小區為例[D].南昌:南昌科技大學,2016.
[2]廖艷燕.關注識字教學落實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報刊薈萃,2018(3):21.
作者簡介:蒙志華(1988—),女,漢族,甘肅靈臺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