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琴
摘 要: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和管理中都給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和有效的幫助,促進學生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內容,能夠從多個角度反映歷史,這些對于當代學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學習資源,蘊涵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古詩教學的價值,將其與文化德育有機整合,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文化德育;融合研究
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小學生的學習需求與成長需要。古詩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知識,能夠體現出歷史各個階段、我國各個區域內的人文和地理文化等,更能夠體現出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這些古詩中的內容對于學生的教育和成長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能為學生的終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兩者結合的重要性,不斷地研究,采取有效的途徑來實現教育目標。
一、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與文化德育融合的依據及重要價值
(一)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與文化德育的融合依據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這些恰好都是當代小學生非常需要學習的內容。在新課程標準全面實施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意識,樹立積極、正確的態度,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這些內容如果單純依靠講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教師可以在古詩教學的同時融入文化德育,讓文化德育變得更加具有靈活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下接受熏陶,這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接受。
(二)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與文化德育融合的重要價值
首先,將古詩教學與文化德育融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古詩教學和文化德育無論哪一項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都比較枯燥,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關注。如果教師能夠將兩者以比較有趣的形式融合到一起,那么學生在學習古詩或者接受文化德育的過程中就能夠接受更加新鮮的理念和豐富的內容,這既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征,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又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其多樣化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與文化德育融合不僅是一種有效途徑,同時兩者彼此之間能夠互相依托,互為彼此的教學素材和教學形式,讓古詩教學和文化德育都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實效性。
其次,將古詩教學與文化德育融合有利于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僅局限于文化水平上,更加看重道德素養和綜合能力。因此,將兩者有效融合既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更能夠通過對古詩內容的學習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對我國的發展和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產生更加深刻的感悟,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以及道德素養的提升。
二、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和文化德育的現狀
(一)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現狀
主要的問題有兩點:一是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夠創新和多元,教師由于多年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對新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夠真正接受。這就導致教師還是會不自覺地以“自我意識”為主要形式進行授課,學生能夠表達自主想法的機會較少,久而久之,學生便不會再愿意去主動思考,導致學生的思維被束縛住,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挖掘。而且因為教師的教學任務較重,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節奏就必然會加快,部分學生跟不上進度,對于古詩內容和內涵的理解不夠透徹,無法真正在古詩學習中獲得更全面的收獲。有些學生只是背誦古詩,卻沒有真正理解古詩想要傳遞的信息和觀念。
(二)文化德育現狀
當前小學教師對文化德育的認知有所偏差,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基本能夠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并且逐漸提高了對于德育的重視程度,德育工作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德育的方式不應該只有一種,德育雖然強調對學生的品行進行培養,但是與文化教學并不沖突,教師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從文化教學領域中挖掘德育內容,將兩者有效融合,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開展德育,實現文化德育的目標。可是當前教師對這一點的認知比較淺顯,缺少行之有效的方式,這一點仍舊需要教師不斷努力和研究。
三、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與文化德育的融合策略
(一)帶領學生尋找詩的靈魂
在小學語文教學與文化德育融合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要正確尋找古詩的靈魂,也就是說要明確此首古詩的主題,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和價值觀念,明確之后再圍繞主題設計系列教學活動,以達到教學目標。小學生的古詩積累量不是非常多,因此教師需要尋找一些學生熟悉,并且符合德育核心的古詩來進行分析,讓學生真正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接受德育的熏陶,達到文化德育的目的。比如針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從古詩中挖掘適合該年齡段學生的“德”,如將文明禮儀、愛國立志、熱愛和平、誠實守信等方面作為文化德育建設的主要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實際感受,讓學生在接受德育熏陶的同時熱愛上傳統文化。
例如,在《示兒》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就要挖掘“愛國”這一可用于文化德育的優秀素材,此首古詩是詩人陸游的絕筆,傳達出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表現了詩人一生的心愿,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又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來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學生明白今天幸福生活有多么來之不易。為了達到更好的文化德育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呈現幾段關于當時社會背景的視頻,讓學生學會感恩和珍惜,弘揚先人優秀的品質精神,規范自己的言語和行為。
(二)引導學生走進詩的意境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常見的步驟是釋義—理解—誦讀,那么如何保證這三個步驟能夠發揮良好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走進詩中所描繪的意境,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也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古詩的創作背景特殊、語言精練、意境深遠,往往蘊涵著引人深思的道理,學生學習古詩對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由于古詩的特殊性,導致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意境,身臨其境地感受、理解古詩的情感內涵,從而達成文化德育的目標。
首先,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先不要著急要求學生熟讀古詩,可以從帶領學生欣賞古詩做起,讓學生對古詩的本質和特點有初步的了解,比如學生需要認知古詩的平仄,學習讀、唱、吟等古詩的表現方式,為今后感受古詩意境、理解古詩情感奠定基礎。教師需要運用各種有趣的方式帶領學生一遍遍地誦讀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和語言美,從而逐漸深化到意境美。
例如,在《長相思》這首詞中,上片描寫跋涉行軍與途中駐扎,夾雜著頗多無奈情緒;下片敘述夜晚風雪交加,攪碎了鄉夢,倍覺惆悵。全詞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發了情思深苦的綿長心情。這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學生很難直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介紹當時的歷史背景,再搭配音樂來渲染氣氛,讓學生以多種方式反復誦讀,如此身臨其境,學生會自然地理解古詩的意境和情感,縮短與古詩之間的距離。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還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保障了文化德育的效果。
其次,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準確的認知,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能夠自由表達想法,展示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快樂和舒適。教師要將此作為教學理念去堅持和努力,并且通過不斷的研究實現優化和完善。學生在課堂上的任何問題都要受到教師的尊重,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因為學生敢于質疑說明他在認真思考,并且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語文邏輯思維,教師要注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讓其能夠享受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無論是對于語文古詩教學還是文化德育質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幫助。
(三)努力潤色古詩中的內涵素養
想要實現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和文化德育有效融合的目標,教師要知道課堂上的教學只是起點,真正想讓學生得到高質量的提升,必須從多個方面共同努力。教師和學校應該讓學生在一個充滿詩意氛圍的校園內學習和成長,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力量,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學校應該在學校外、走廊和班級內的適當位置張貼能夠反映各種德育內容的古詩詞內容,同時還可以組織多樣化的活動,包括誦讀比賽、書法比賽、主題班會等,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感受和理解古詩中的德育內容,在增強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將這些德育內容滲透于學生的內心。
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德育古詩詞誦讀活動”,讓學生自行準備,選擇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含有德育內容的古詩,并且自己準備配樂、道具等進行表演,在誦讀后要簡要說明此首古詩表達的意境和傳達的情感,以及哪一點德育內容打動了自己,向全校師生進行匯報。通過這種活動形式將更多的優秀古詩詞傳達給別人,讓文化德育遍布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綜上所述,在當前教育中,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與文化德育之間融合的重要性,并且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科學的途徑實現這一目標,推進文化教學和素質教育的雙重進步。
參考文獻:
[1]區沛娟.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與文化德育的融合研究[J].語文課內外,2019(5):268.
[2]陳亞男.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方法的探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8(30).
[3]鄭秀琴.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方法的探究[J]. 當代教研論叢,2019(10):66.
[4]劉慶寶.傳承文化,素質教育:淺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思考[J].中華辭賦,2019(6):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