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芳 林生
摘 要: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握師生互動的時機,巧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實效
有效的師生互動是一個在教師關注學生的需要、肯定學生學習成果的基礎上適時引導的過程。通過師生互動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呢?
一、準確把握師生互動的時機
1.在需要探究時進行互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激發探究的興趣。教師要運用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引發認知沖突,產生新的問題,以此為生長點引發深入探究思考,在學生有探究需要時進行有效互動。
如,在執教“包裝的學問”時,利用表面積有關知識探索多個相同長方體疊放使其表面積最小的策略。教師提問:現在要包裝一本書,至少需要多少包裝紙?學生理解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至少需要的包裝紙的大小。教師追問:如果把兩本書包裝在一起,有幾種包裝形式?怎樣包裝最節約紙?同桌合作,學生開始操作尋求解決的方法,并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交流。在反饋、糾錯、交流互動中學生意識到重疊的面積越大,包裝的面積越小。有了一定的探究經驗,讓學生再次操作:如果把3本書、4本書包裝在一起,也會有這樣的包裝形式嗎?通過動手操作和互動交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舞臺,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訓練學生用不同的思維解決問題。
2.在遇到困惑時進行互動
在知識的關鍵點、難點之處,當學生在聽課、討論、解題中出現困難或疑惑時,需要教師耐心傾聽,合理評價,鼓勵大膽質疑,引導他們進行有效師生互動,在互動交流中釋疑解惑。
如,在執教“面動成體”時,學生通過“旋轉游戲”操作明白了長方形旋轉后形成的立體圖形是圓柱,三角形旋轉后形成的立體圖形是圓錐。“是不是所有三角形旋轉后形成的都是圓錐?”教師不是簡單地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拿出自帶的銳角、鈍角三角形旋轉,操作發現不是單純的圓錐,再拿出直角三角形同桌合作探究,交流操作反復觀察圖形旋轉前后的變化,教師又結合媒體動畫演示直角三角形沿兩條直角邊旋轉后的圖形是圓錐,沿斜邊旋轉是兩個圓錐的組合圖,加深了學生對“面動成體”的認識,形成空間觀念。通過互動交流找到知識的連接點,突破定式激活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豁然開朗的效果。
二、巧妙運用師生互動的方式
1.精心設置問題串,學會互動
好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都能清晰明確要探究的問題和要做的事情,做到有的放矢。那么教師就要學會“精問”,學會問到知識本質上,問到學生疑難之處,問到思維提升上。如在執教“負數”這課時,三個簡潔而又有力的問題“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負數,可以嗎?請說明你的想法。”“0是正數還是負數呢?請說明你的想法。”“他們說的是真的嗎?請說明理由。”很好地詮釋了如何問才能問到“點”上。第一問,直指負數是為了運算這一數學本質;第二問,真正問到學生的困惑之處,給了學生思考和辨析的空間;第三問給出材料讓學生確定位置,溝通了負數和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不同領域的聯系。教師只有充分解讀教材,讀懂學生,才能設計適合學生生長的好問題,而好的核心問題,才會激發學生生長的力量,在生成的課堂問題中,提升課堂效率。
2.靈活運用多媒體,實現互動
合理運用多媒體實施師生互動不僅形式新穎,還可以把抽象的、枯燥的內容轉變成形象的、有趣的、動態的教學內容,動靜結合,這樣的互動更能激發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執教“圖形中的學問”時,教師創設富有兒童情趣的“鼴鼠鉆洞”主題畫面,以音頻的形式呈現,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師提問:快樂的小鼴鼠遇到難題了,有多少條不同的路線行走,你能用筆畫一畫嗎?引導學生把生活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然后借助白板幾何直觀畫線段圖的方法解決問題,最后運用微課的形式介紹突出以點的位置或線段長短為出發點進行有序思考的方法,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畫圖策略并體會畫圖方法。教師還可以利用“班級優化大師”實現課堂隨機選人提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樂趣。教師結合多媒體有效實施師生互動,在師生互動中理解,在互動中感悟,課堂教學變得既生動又有趣。
3.巧用師生互位,達成有效互動
所謂師生互位,就是采用角色置換的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扮演教師走上講臺,變學為“教”,從“教”中學。特別是在高年級教學時,簡單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備一份課堂學案,接著隨機抽取學生作為“小老師”進行講授已學會的知識點。通過扮演教師的角色指導他人進行學習,教師變為學生的角色在課堂上與“小老師”互動交流,這樣的教學方式要比教師單純地講授,學生記錄筆記,練習解決問題效果更好。評價時也可以運用互位,教師的評價固然能激發人心,但往往“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讓學生自主評價、補充、對比反駁,這樣的言說比教師的“一言堂”更有力、更精彩!
總之,課堂上學生的“動”與教師的“動”是一個有機結合體,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層次的指導下,通過討論、思考、交流、操作等過程獲得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提升,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惠芳.小學數學生態課堂中師生交往互動的新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1(4).
[2]曾紅英.談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