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和寫作本身是語言學習過程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均衡發展直接關系到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此同時,讀寫訓練也是培養語感的關鍵途徑,如果兩者缺乏互動,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到讀寫訓練的質量,在語言實踐方面產生明顯缺陷。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教材選文的題材豐富且具有人文性,如何進行讀寫訓練,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也是當前語文教育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讀寫訓練
要想充分提升讀寫訓練的有效性,需要了解讀寫之間的聯系,并且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注重語言表達的學習和積累,從而在寫作過程中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技巧。所以,只有立足學生,并實施有效的讀寫訓練策略,才能均衡發展學生的讀寫能力,真正保障學生語文素養的構建和穩步提升。
一、中高年級讀寫訓練的現實作用
1.新課改指導下的能力發展要求
按照新課改的具體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并掌握語言規范的過程中,要注重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注重學生思想意識和認知能力的提高。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在小學中高年級需要讓學生自覺探索適合的學習方法,并具備創新意識,才能在讀寫訓練的過程中積累文化底蘊。閱讀和寫作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環節,需要充分貫徹新課程對讀寫能力的具體要求。語文課程的重點在于對內容的理解和深化。在未來的課程教學中,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發展需求,加強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基于現代社會的科技發展背景學習相關基礎知識和技能。從這一角度來看,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訓練、培養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意義顯著,不僅可以實現信息加工層面的互補和優化,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資源表達自己的立場和看法,獨立進行分析和感悟。所以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新課改的推進讓他們不得不再次思考如何站在言語發展的角度,準確把握閱讀和寫作的“雙生”關系,實現有效銜接。
2.信息時代的均衡發展要求
進入21世紀后,整個人類社會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科學與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現代社會變得更加全球化和智能化,也提供給人類更加有效的信息交流手段。從信息時代的具體特征來看,人類創造財富的方式和人力資源特征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整個社會也因此構建起了全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心態。無論從教育發展的角度,還是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讀寫能力的均衡發展舉足輕重,目的在于將知識進行個性化和和諧化發展。語文教育本身具有人文性和民族性特征,同時現代語文教育也有網絡化的趨勢。所以現階段的閱讀方式和寫作方式需要進行限制和引導,才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將新舊知識進行交融溝通,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進一步提升自主化讀寫能力,不再局限于言語的理解和表達。對于閱讀過程來說,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作品都是作者人生情感的一種體現,而寫作則是展示自我個性的最佳途徑,兩者相互融合可以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讀寫訓練的基本原則
1.系統化原則
從策略的角度來看,系統性本身體現在讀寫過程的整體觀念上,即需要讓學生明確教材和教材、內容和內容之間的有效銜接,以擴大讀寫總量為前提,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促進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有機滲透,重點提升語文素養和綜合表達能力,實現均衡發展。對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并讓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
2.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讀寫訓練的基本理念,因為閱讀和寫作內容本身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們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不應該單純拘泥于課堂內的讀寫訓練,而應與生活進行聯動,尋找新的媒介,將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課余生活進行緊密聯系,讓學生的讀寫實踐成為表達生活的載體和途徑。換言之,讀寫訓練的基本內容要遵循開放性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寫作和訓練的素材,并且以課外生活相關的各類文體作為輔助性材料。無論是簡單的摘抄批注還是隨筆,都可以成為學生能力訓練的主要內容[1]。而不同的文體可以讓學生學習到不同的描寫方式和表達方式,幫助他們感悟不同的語言特性。
3.典型化原則
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文本都能展開讀寫訓練,這要求教育工作者從教材內容中選擇具有典型特征的元素并實施合理的讀寫訓練,明確讀寫材料的典型化原則。具體來看,讀寫材料的典型化原則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
(1)教材內部的名家經典作品,這些作品能夠直接提升學生的思想表達意識和寫作技巧,讓學生了解作者的語言風格和行文習慣,嘗試在深度理解的過程中進行高層次感悟。
(2)某些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經典文本內容,這些內容具有典型的教育性特征,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章背后的思想。
(3)和學生生活經歷相關的文本。這些文本與生活密切聯系,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有利于學生進行擴寫和仿寫,并依托語言實踐展開各項規范化學習過程。
三、讀寫訓練的具體方案
1.圍繞課堂教學積累閱讀、寫作經驗
閱讀和寫作需要進行一體化訓練,讓學生充分感悟語言文字并且調動自身思維,協調心理活動和語言情境,圍繞課堂教學突出閱讀方法和寫作經驗的培訓。
實際上,語文教學只有具有形象性特征,才能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促進表達能力的提升和創造力的培養。所以,理解課文無疑成為閱讀過程中的首要目標。而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語言情境,在自由朗讀課文之后獲得對文章的初步認知。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的閱讀過程當中,學生初次閱讀可能會感覺到悲哀和可惜,原因在于圓明園內的很多珍貴歷史文物遭到英法聯軍的毀壞;在第二次閱讀之后,學生則會有壓力和沉重的心理,因為損壞圓明園的不僅是英法聯軍本身,更是他們背后所代表的軍國主義。然后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描寫進行對比分析,以宏偉的圓明園建筑風格與毀壞后的斷壁殘垣作為比較對象,并且從歷史發展和民族的角度將閱讀過程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激活學生的知識和經驗,讓他們能夠在語言積累中強化對課文的感悟,在一遍又一遍的閱讀中加深理解。另外,對某些關鍵詞和關鍵句也應展開針對分析,體會作者對這些元素進行描寫的具體意義,并且在閱讀當中培養寫作習慣,積累寫作素材,學習寫作經驗[2]。
2.定位閱讀材料,尋找寫作資源
文章的閱讀和寫作過程是基于教學的立場上充分探索文字的規律和特點,并正確處理好閱讀教學和寫作之間的關系,從讀寫的溝通過程當中將寫作植根于閱讀。對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而言,他們不僅要具備復述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還應該基于文章寫下自己對不同內容的感悟和想象,嘗試在寫作中運用語言材料和具備新鮮感的詞句來豐富自己的見聞。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具有思想教育價值,在遣詞造句方面都有可值得參考和借鑒的部分。所以教師應該捕捉良好的契機,豐富學生的讀寫內容,讓學生通過仿寫或續寫的方式延伸原有的情節。總而言之,閱讀是深刻理解文章和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有效方式。基于閱讀展開寫作,也有利于學生激活腦中積累的信息,并且將儲存的內容進行重組和篩選,實現創新化發展。必要時教師也應該關注表達形式的改變,在學習不同文體的過程當中積累不同的規律性內容。例如,某些記敘文寫作應該定位于貫穿全文的人物描寫,議論文則要圍繞突出文章重點的思想,散文主要圍繞情感層面的表達[3]。但無論如何,都應該深刻關注文本中的起承轉合與人生感悟,充分挖掘文本當中蘊含的寫作資源。
3.精確尋找讀寫結合點與寫作情境
精確尋找讀寫結合點和寫作情境,能夠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知識,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實際上,語文課程本身也應該植根于現實社會,面向未來,拓展學習的應用領域,注重跨學科交叉知識能力的掌握,讓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素質。
從這一層面來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文字方面的應用能力,并將這種能力進行充分體驗,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所以在學生具有信息需求之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獲取這些關鍵性內容,調動學生的情感并深入文章本身,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展開輔助性教學。例如,多媒體技術在教學實踐層面能夠充分尊重語文課的基本要求,并圍繞語言教學的實踐成果引入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滿足文本體系的前提下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解決當前閱讀和寫作當中的訓練難點,充分激發學生思維,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在這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參考某些國外的課程實踐方案,例如美國的語言和閱讀分科教學模式,并借助技術手段突出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序列化,大幅降低母語教學的復雜程度[4]。
四、結語
讀寫訓練的策略探究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在素質教育理論的支持下,立足文本閱讀,關注學生的寫作訓練和語言表達,這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學科知識應用能力而言意義突出。在今后的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教育工作者還應該深度挖掘現階段珍貴的語文資源,并且從閱讀材料中定位讀寫結合點,為學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劉正秋.立足文本,以讀促寫:淺談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的讀寫訓練[J].信息周刊,2020(4):1.
[2]張香.對基于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堂教學中的讀寫訓練分析[J].讀與寫(教師),2019(4):112.
[3]江鐵瓊.憑借文本進行讀寫訓練的研究:以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課為例[J].讀書文摘,2019(3):91-92.
[4]甘南彬.基于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堂教學中的讀寫訓練探討[J].新課程(上),2017(6):84.
作者簡介:韓圣波(1967—),男,漢族,山東德州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小教高級),主要研究方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