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娟
摘 要: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促進學生管理工作開展,提高教書育人成效。從新時代教書育人工作實際出發,遵循“三全育人”工作要求,探索在互聯網+下構建家校溝通聯系平臺的方法。
關鍵詞:家校聯系;互聯網+;工作方法
一、“互聯網+”下教書育人工作呈現新特點
當下,抖音、微信、QQ、快手、矚目、騰訊、釘釘、云拓課等在教育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促使我們的教書育人工作方式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新特點。
(一)“互聯網+”下教書育人信息化
現代電子科技的發展與運用,使原有的板書教學被多媒體教學所代替,原有的紙質教材演變為有聲像的電子教材,原有的固定場所教學衍生出虛擬教室網上教學,原有的面對面教學衍生出網絡直播。學生不再是死記硬背新知識,而是轉變為探索快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互聯網+”促使教育信息化,推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行為不斷改革變化,原有的教書育人工作發生了深刻變化。
(二)“互聯網+”下學生工作智能化
以往的校園管理和學生管理工作多數由值日干部、輪值教師、值班學生干部、學生班主任、保安人員等負責管理,由班主任負責具體的跟蹤并落實到每一名學生,采取的是學生之間“人盯人”、老師與學生之間“人管人”的管理模式和手段,每學期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定期或不定期家訪等與學生家長溝通聯系。現代的校園管理和學生管理工作,借力于新科技手段,通過監控攝像、人臉識別、刷卡進出校門等管理學生在校情況,通過班級微信群或QQ群、家長微信群或QQ群、班級或者年級騰訊會議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聯系。互聯網+下學生工作智能化,更加有效落實了“三全育人”工作要求。
(三)“互聯網+”下家校溝通快捷化
早期的家校溝通,往往是通過家訪、書信、信息、電話、電子郵件等完成,當出現微信、QQ等交流軟件之后,班主任一般會建立起一個班級的家長群、學生群,及時在群里公告信息、布置任務、落實工作等,或者就某一個具體問題與某個學生、家長進行點對點的溝通聯系。這種基于互聯網+下的家校溝通聯系非常方便、快捷、直接、有效。
二、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為平臺構建奠定基礎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2017年公布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國移動電話用戶13.65億戶,固定寬帶用戶3.22億戶,移動寬帶用戶10.4億戶;全國新增4G用戶1.18億戶,總數達到8.88億戶,占比達65.1%。另據艾媒網數據統計,我國人民日均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2018年為115分鐘,2019年為134分鐘。由此可見,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在我國已經相當普及。目前,各行各業各單位推出微信公眾號、辦事小程序,又進一步促進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廣泛應用互聯網與智能手機,逐漸形成了信息化時代對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依賴。
因此,學校要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密切學校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聯系,就必須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構建起基于“互聯網+”下的家校聯系平臺,通過開發大數據信息系統、智能手機應用小程序,或者利用現代人們生活中較流行的溝通交流軟件,進一步改進與家長的溝通方式與方法,以進一步提高家校溝通工作質量,加強學生管理工作,促進學校教書育人工作立足新起點,邁上新臺階,達到更高的工作目標。
三、“互聯網+”下家校聯系平臺建設工作要求
根據調查,目前家校聯系溝通主要由各班主任負責。班主任一般通過建立一個微信群,將班里的每一位學生家長拉進群里,構建一個溝通聯系的“大家庭”;針對日常學生管理工作,在微信群發布各種信息和通知。各位學生家長通過微信群收看信息,了解孩子所在班級情況,配合班主任處理與自己孩子有關的各種學生管理工作,對班級管理工作發表自己的意見或建議。
總體上看,這種微信群平臺互動交流是分散的、個體的、直接的;優點是方便、簡單和快捷,缺點是學校難以統一管理、控制和監督。為了加強管理,提升質量,全面構建好新型的家校聯系平臺,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做好統籌和謀劃。要從學校層面整體統籌和總體謀劃家校聯系平臺的開發,例如,明確選擇何種平臺,應用平臺中學校、年級、班級的管理權限劃分,與現有學生家校聯系工作如何銜接等。
二是制訂標準和要求。要對班級群制訂統一的標準,提出建設、使用、管理、監督等工作規范要求,不能由班主任一人去完成,或者放任自流和疏于監管。
三是突出特色和文化。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體現學校工作特色,展示先進文化,傳播正能量,做到正確引領,發揮對學生家長凝心聚力的作用。
四是目標高效和賦能。家校聯系平臺構建的根本目的是深化“三全育人”,解決學生管理工作中學校與家長就學生管理進行有效溝通處理的問題;因此,平臺的建設應當體現高效和賦能,方便老師和家長使用,不能過多增加老師和家長的負擔,不能造成或產生負面影響。
四、“互聯網+”下家校聯系平臺建設方式選擇
“互聯網+”下家校聯系平臺的建設,學校可以開發管理網絡大數據系統或者開發家校聯系工作小程序,也可以應用現在流行的社交平臺軟件。
基于學校現有信息系統平臺和技術開發力量,構建學校管理網絡大數據系統,可以方便學校整合信息資源,更加高效統一和集中管理家校聯系工作。例如,通過各種信息管理系統,把學生考勤、表現、學習、在校生活等情況,以描述的方式一一記錄下來,當數據匯總后可將某一個學生的情況集中展示出來,做到精準無誤。但是,這種建設方式的資金投入量大,信息技術水平要求高,對于一般學校是很難做到的。
依托學校現有技術力量或委托社會力量,單獨開發家校聯系工作的電腦版或者手機版小程序,為老師與家長的溝通聯系提供一個交流小平臺,對家校聯系進行全面管理,是一種比較簡單而且可靠的建設方式。這種方式資金投入相對較少,技術要求不太高,能促進家校聯系工作規范化,也方便學校日常監督管理。但是,一成不變的小程序難以適應科技進步、信息化水平提高的需要,很快就會變得落后,甚至被淘汰。
應用現在流行的社交平臺軟件開發家校聯系平臺,開發簡單、難度低、易掌握、吸引力強,還可以節約開發成本,跟隨流行軟件的發展和變化,方便學校在老師、家長中推廣使用。但是,社交平臺信息量大、應用面廣、使用人員多、社會影響力大,并不是學校能夠監督和管理好的。
五、“互聯網+”下家校聯系平臺的管理制度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習近平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辦好新時代人民滿意的教育,就要準確把握好新時代教育的新使命。加強家校聯系,是教書育人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本”,以法治校,推進校園治理,就要建設和完善各項制度,規范各項權力的運行機制。“互聯網+”下家校聯系平臺管理,同樣需要有制度支撐,讓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在有效的制度管理框架下開展活動。一般來說,要建設和完善以下制度。
一是家校聯系平臺的開發制度。家校聯系平臺開發要基于某種特定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數據管理架構,要采用現時相對流行的技術開發軟件,從而使平臺達到實用、方便、高效的目標。同時,家校聯系平臺要滿足信息安全的要求,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切實保護好學校、學生和家長的信息數據。
二是家校聯系平臺的登記制度。一方面,家校聯系平臺是學校眾多管理平臺中的一個單元,要按照信息化項目管理要求,登記報備,接受監督管理;另一方面,從系統運行安全管理的角度考慮,要建立使用日志,對使用者在后臺自動登記“留痕”,從而強化對信息數據的工作責任。
三是家校聯系平臺的注冊制度。平臺的使用者一般有系統管理員、學校分管領導、責任部門領導、級長、班主任(或輔導員)、家長、學生等。除平臺的系統管理員外,其他使用者均應當先注冊,經審核、授權后方可正常使用,達到排他性的管理目的。
四是家校聯系平臺的信息發布制度。學校一般設有專門的信息發布員,統一負責學校的信息發布工作,家校聯系平臺中的信息發布同樣要遵循學校信息發布制度的有關工作要求。
五是家校聯系平臺的應急處置制度。家校聯系平臺是一個對家長、學生和學校相關管理者開放的應用性平臺,在實際工作中要建立應急處置制度,以便有效地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特殊情況。
六、“互聯網+”下家校聯系平臺的使用管理
如果學校建設和應用基于“互聯網+”下的家校聯系平臺,那么在使用管理上就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平臺使用者的分權設置。平臺的系統管理者應當根據使用者的不同性質,按照安全、科學、合理、高效的原則來設置用戶和分配權限。例如,學校分管領導、責任部門領導賦予高級權限,對全校性范圍內家校聯系平臺的信息可讀、可寫、可維護;級長賦予次高級權限,對本年級范圍內家校聯系平臺的信息可讀、可寫、可維護;班主任(或輔導員)賦予一般權限,對本班級范圍內家校聯系平臺的信息可讀、可寫、可維護;家長和學生賦予低級權限,對家校聯系平臺中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可讀或可寫。
二是平臺使用的日常管理。家校聯系平臺可以是一個小系統,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制作成手機上安裝的APP程序,由用戶自行下載和安裝,在經過有效注冊、審核通過后就可以登錄使用。在日常管理中,家校聯系平臺應當由班主任(輔導員)負責本班工作群的構建、家長與學生信息審核以及工作群內信息的維護等工作。
三是共享信息數據的管理。基于智慧校園的“互聯網+”下的家校聯系平臺,應當是一個數據共享的信息管理小系統。學生在校的相關信息,例如,進校時間、離校時間、每天在校表現記錄、課程成績等數據,在符合信息公開制度和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可以點對點地向學生家長投送,以便學生家長及時掌握其子女在校的情況。